1、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
2、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隔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3、 上菜时对服务员、或付款时对收银员说谢谢。(中国的十大传统礼仪)。
4、“那本书我借你”“下次一起吃饭”…脱口而出的话就是小小的约定,信守承诺会给对方留下真诚、守信的好印象。
5、“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6、 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称老人(多指60岁以上)的年龄;高寿:用于询问老人的年龄;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7、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8、礼貌用语 :您好、再见;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
9、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10、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11、 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光临:称宾客到来。
12、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
13、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 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4、公 园 (维持公共卫生、不乱扔垃圾、维持公共秩序、持票进入、不折花、不践踏草坪……)
15、男子稽首礼:最隆重的跪拜礼,属于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以及拜天、拜神、拜庙之礼。
16、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17、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
18、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
19、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20、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宽厚的道德人格来打动别人,达到任我沟通的目的;
21、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22、“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
23、上身(腰以上)直立,叉手袖手或手合搭放于身体膝上,目视前方,如为经坐,则足背平放于地,臀坐于脚后跟上;
24、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25、拱手礼可以视距离远近皆用,手可抬高遥祝,宁高不低,不能低于胸。
26、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体现。
27、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28、身体肃立,双手叠抱于腰前,右手在上,手心向内,一般欠身约20度、女子福礼(又叫:万福礼或道万福):用于同辈着汉服日常见面,辞别时。
29、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等等,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
30、双方为此曾提请罗马教廷裁决,同时仍各行其是,教廷裁决曾几经反复,主旨是禁止中国教徒祀孔祭祖,于是康熙皇帝下令逐出反对中国礼仪的传教士,最后下令禁止传教。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消了当时关于中国礼仪的禁令。
31、《周礼·秋官·司仪》:“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郑注:“土揖,推手小下之。”即拱手向外伸出。古宾礼中的会同之礼,天子对庶姓诸侯(无亲缘关系的异姓诸侯)即行此礼。按:拱手向外伸出,较低者为土揖,土,地之意;如向上,则为天揖;平推,则为时揖。
32、 诞生礼: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自然隆重热闹。
33、 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34、 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35、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6、中国古代十大禁书:《葫芦》 《飞花艳想》《隔帘花想》 《国色天香》 《红楼春梦》 《简灯新话》 《九尾龟》 《空空幻》 《品花宝鉴》 《玉楼春》
37、《国语·周语上》:“襄王使召公过与内史过赐晋惠公命,吕甥,邰芮相晋侯不敬,晋侯执玉卑,拜不稽首。”内史过回去以后报告说:“夫执玉卑,替其贽也;拜不稽首,诬其王也。替贽无镇,诬王无民。”所以“晋不亡,其君必无后,且吕、却将不免。”这些事例都说明稽首之礼在古代是何等重要。
38、还有一种说法,古时候人们对未知的自然现象顶礼膜拜,都要用牺牲来祭祀,祭祀的时候大都是猪牛羊的头三份。在不方便找到这三样东西的时候,就自贬身份,以自己的头代替三牲。
39、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而传统节日就是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时代的发展中,许多民俗文化不应只是“古化石”或“历史残留物”,国人有必要保护好、发扬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从历史引向未来。节日习俗是展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在增强国威,加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搜众号,中国风水研究会。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我们更加不能遗忘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习俗,因为我们都是国家的希望。我们要做的不止是记住它,更重要的是向其他人宣扬。让我国的文化流传下去。
40、乘 车(主动购票按顺序上车、先下后上、上车时不挤不推、要礼让老弱病残孕;行驶中不打闹大声喧哗、不向车外丢东西、吐痰、不脱鞋,不蹬座位、不在车上吃东西,下车提前准备、需他人让路要用借光、劳驾或请您让一下等文明用语……)
41、昆曲、湘剧、京剧、豫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京戏脸谱。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42、游泳馆(不向池内扔脏物、不向池内大小便……)
43、《骆驼相法》:解放前看相师牵一头骆驼,走街串巷。
44、风水心传,平洋不开口,神仙难下手,百试百验!
45、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46、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47、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