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知可笑之因:讨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结果,再试着向楚人说明他错在哪里。
2、关注原著:《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全书共二十卷,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该书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自相矛盾带来的启示是,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4、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没有)那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是什么反应呢?
5、认识“吾、弗、夫”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6、或⑪曰:“以⑫子⑬之⑭矛,陷子之盾,何如⑮?”
7、四人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讲得最好的班级里讲故事。
8、弗:不 联系上下文
9、落实语文要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课文故事表达的寓意,联系生活中的事情,领悟故事蕴涵的寓意。
10、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1、夫(fū)( ) (fú)( )
12、过渡:有了学习前两句的经验,第四句的意思理解起来应该就相对容易了,谁来说一说第四句的意思。
13、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的分别介绍矛和盾的优点,不要盲目夸大,不要让两者形成对立。
14、语法:自相矛盾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15、 你们好!疫情改变了我们学习的方式,但阻挡不了成长的脚步。“停课不停学”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的上课的方式从“面对面”变成了“键对键”,同学们的交流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老师们则以“生命守护者”的专业职责和敬业精神科学有序地组织学生延期开学期间的每日学习、生活、健康。在这特殊时期赵雪雯小语名师工作室特意为你们搭建空中学习平台。为小朋友们的学习助力加油!
16、出示:图片“矛”和“盾”,说说这两种武器在战争中可以用来干什么?
17、做任何事都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如果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还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18、《自相矛盾》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个人既夸自己的矛锐利,又夸自己的盾坚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19、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或事呢?韩非想通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0、(解释)矛:长矛,进攻用的武器。盾:盾牌,防御用的武器。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抵触。
21、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22、楚人有鬻(yù)①盾②与矛③者④,誉⑤之曰⑥:“吾⑦盾之坚,物莫⑧能陷⑨也。”
23、其:指示代词,那个。“其人”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24、认识本单元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3个字,理解文中词语,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5、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6、自相矛盾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仅供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抵触。
27、通过交流、点拨,逐步推测出楚人大体的思维过程:要想东西卖得好,就要使劲夸,于是他就使劲夸自己的东西,说自己的盾坚固无比,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又说自己的矛无比锐利,天下没有它戳不穿的东西。
28、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后以“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29、落实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0、你竟然对自己提出的议案投下反对票,这种行径简直是自相矛盾!
31、联系上下文,猜想“誉、弗、立”等词的意思。
32、原出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难一》)
33、师引导:根据自己对句意的理解,再来读读前两句话,要注意准确断句。
34、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和现代汉语中的字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以及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35、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多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学习。整个教学环节采用图文对照阅读的方式,用图画帮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用图画帮助学生切入文句的学习。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学习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教学中,用现场演示、谈生活经历等方式,能很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36、现在用这个词来表示自己说的话不能自圆其说。比如:“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37、语出《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8、过渡:大家读的都不错,字音都没有问题了,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看看每句话的意思。先来看第一句。
39、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习作话题是“神奇的探险之旅”。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发挥想象写故事”“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等经验,知道要根据所给的情境合理想象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本次习作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40、问题入手,解读课题:根据刚才对这两个字的学习以及你的生活经验来说说,你觉得“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
41、(设计意图:以“矛”和“盾”两个古汉字导入,引导学生聚焦课题,通过字理识记生字,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字义,又能为学生根据学习经验理解课题,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42、教师引导:我们把这两种兵器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一个词语“矛盾”,你是否想到了一个成语。
43、师提问引导关注:大家注意到“夫”字的注音了吗?对是二声,读“fú”。我们日常积累的大多夫字词语中读音都是一声。那什么时候读作二声呢?大家注意一下旁边的注释。
44、(2)张晓明的身高是3米,公园免票的身高要求是2米及以下,平时教育张晓明要诚实的爸爸让张晓明稍微猫一下腰,这样可以省下买票的钱。如果你是张晓明,你会怎么用学习的故事向爸爸表达看法呢?
45、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6、自相矛盾的意思: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47、预设:楚人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都不能刺破它。”
48、体会课文故事表达的寓意,联系生活中的事情,领悟故事蕴涵的寓意。
49、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发展: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结果:其人弗能应也
50、 (珍藏版)央视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120期合集)假期一定陪孩子看
51、(12)夫:句首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可不译。
5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故事内容,能归纳文章段落,能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53、《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常用来讽刺那些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人(或现象)。
54、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时改正,而且还不断地错上加错,时间长了,最后可能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