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觉。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老师睡醒后,看见了外面的两个雪人——杨时和游酢,对此,程老先生感动不已。
2、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寓言故事成语13害群之马
3、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4、“禀先生,这个叫杨时的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小书僮回答说。
5、(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6、绵羊:“真是奇耻大辱啊!为了苟活于世上,竟然要被人类扒光衣裳。”
7、暑假我读了一本《伊索寓言》,其中的一篇寓言叫“蚊子和狮子”,我至今都在回味着:这则寓言讲述了在一个很大的森林中,有一只蚊子每天都在想着要当“森林大王”,经过精心地准备,发挥自己的优势,运用自己的智慧,终于战胜了森林中最厉害的“狮子”。就在这只蚊子马上就要成为新的“森林大王”的时候,它骄傲自满,一时疏忽了身边的危险,闯进了一张蜘蛛网里,最后成了那只蜘蛛的晚餐。这则寓言告诉大家:往往经过大风大浪的英雄,常常会在小河沟里翻船。(程门立雪的寓言故事)。
8、东汉时期州郡长官宋光为人正直,秉公办案,得罪了皇亲国戚,被诬陷入狱,他的外甥霍决定为舅舅伸冤,就在申辩信中写道。
9、支持妞爸,可以将今天的故事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小朋友们学习。
10、有一年,老翁聘请了一位楚国的读书人教他的儿子认字。第一天上学,老师用毛笔在白纸上写了一笔,告诉他儿子说:“这是个‘一’字。”他儿子学得很认真,牢牢地记住了,回去后就写给老翁看:“我学了一个字——‘一’。”老翁见儿子学得用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11、在一个金色的秋收季节,树上的果子都熟透了。它俩共同采集了满满的一巢。过了一段时间,果子风干了,渐渐缩少到只剩半巢了。
12、描写吕蒙书本不离手,后来用以人们形容勤奋好学。
13、云雀说:“凤凰这样漂亮,它真是我们乌类之王。可惜我们没有福气见到它!”
14、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15、主要儿童剧作品:《马兰花》中饰演马郎,《三毛钱歌剧》中饰演麦克易斯,《皇帝的新装》中饰演男骗子拖鞋,《十二个月》中饰演西方国大使,《成语魔方》中饰演老爹、王生、南郭先生等,《西游记》(三部)中饰演唐僧,《三个和尚》中饰演老和尚,《木又寸》中饰演乐手,《山羊不吃天堂草》中饰演三和尚,《叶限姑娘》中饰演大公鸡、江湖郎中、溪水等,《萤火虫姐弟历险记》中饰演土地公公。
16、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17、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18、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19、三国时期,曹丕称帝,东吴孙权也想成就帝业就投靠他,曹丕封他为吴王,还想立他的儿子孙登为太子。孙权派沈珩送去很多珠宝与香料。
20、三天后它也生根发芽了,而别的种子都长的枝繁叶茂,在夏天里。它又漫不经心起来,因为还有春天等等我的办法。别的禾苗都开了花,甚至还结了果。夏天快过去了,它又着急的像上次一样哀求着。可节期有它们的规定,不能再破例了。后来这种子也勉强开了花。
21、“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在是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对有学问长者的一种尊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师重道、虚心求教,这也是我国流传千年的美德。
22、囊萤夜读是晋代车胤小时家贫,无钱买灯油,把萤火虫装在纱囊里借荧光读书。
23、程颐见杨时求师心切,又那么懂礼貌。心里非常高兴,就收下了杨时这个门徒,而且还把自己哲学思想的精髓全都教给了他。
24、告诉人们:要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不得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5、他们俩到了老师家门口,发现老师程颐正在打瞌睡呢!他们怕惊扰了老师的美梦,就站在风雪里等待着。
26、
27、唐朝江陵龙兴寺齐己和尚作《早梅》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请袁州郑谷修改。郑谷建议为体现早春将“数枝”改为“一枝”。
28、请选择一个您和孩子都比较安静的时刻,比如睡前,放下您手头的事情陪孩子一起听故事,或者最好是您能听过故事之后,亲自给孩子讲这个故事。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