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认知主义的建构主义——兼论一种认知主义的康德建构主义
2、关键词社会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唯物主义 《资本论》
3、摘要: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在《偶然、反讽与团结》中说明此书要建构的是“自由主义乌托邦的诗性文化”。就诗性特质而言,它将“想象力”作为文化进步的刀刃;就自由主义而言,它将“不要残酷”作为底线,将“人类团结”作为目标;就反讽主义而言,它充分体现着后现代的怀疑精神,能够不断自我调整以克服传统乌托邦的弊端;就乌托邦而言,它可以划归到雅各比所言“反偶像崇拜的乌托邦传统”。在“反乌托邦”或“终结乌托邦”的当下语境中,罗蒂的乌托邦设想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4、[关键词]形而上学存在-神-学先验哲学单义性存在(哲学动态)。
5、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的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正义论》出版50周年引发的思考
6、[摘要]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传统美德论者虽然将美德理解为介于过与不及两种恶中间的一种品质,但认为美德并不是适度,而是一种极端,这种极端性有可能会要求行为者为了促进他人利益而作出巨大牺牲,因而面临严苛性异议。当代美德适度论者试图通过指出美德的对称性、自利性和多元性特征,对传统美德概念进行适度性修正,以避免对美德要求的严苛性异议。但这种修正一方面威胁到美德论的基本承诺,另一方面使得美德论无法划清同利己主义之间的界限,因而并不成功。
7、作者单位:王淑芹、武林杰,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8、泰勒论从“可渗透自我”到“缓冲自我”的转型
9、摘要中国茶文化的典型特征,是作为食品的茶从最初的物质属性(“饮”)发展出审美属性(“品”),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探究这种发展的深层意蕴不难发现,这是人的主体性在人与物的关系中逐渐确立的一种过程。其中,作为最高审美形态的“品茗”文化的出现,使茶超越饮食文化领域,上升到具有哲学意蕴的审美范畴。然而,本文通过分析“品茗”中的审美要素,指出其中所倡导的“求真”并非寻求茶·人一如观照之境,而仍旧停留在人与物之主客悬隔的状态;其中所揭示的所谓中国茶道,虽然拥有“法自然”之道的探索倾向,却没有进入对以“茶”载道、以“茶”弘道之崇高精神的自觉追求,本质上无法超越身份、学识、价值观相近的少数人之间的趣味性、奢侈性消费的层次。
10、——柏拉图的“容器”与亚里士多德的“质料”
11、[摘要]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非直接接续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而是发端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接纳和批判。经由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突破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视域,批判地划清了同黑格尔辩证法的界限。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为基础的、具有“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外观的”思辨辩证法,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实践原则为基础的、“阐明社会生产的真实历史发展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12、趣味与联想——阿奇博尔德·艾利森美学思想评析
13、西田哲学中的老庄思想因素——以“纯粹经验”与“绝对无”概念为核心
14、罗哲海(HeinerRoetz),著名德国汉学家,德国波鸿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伦理学、中国宗教史、中国儒学史等。出版的专著有:《古代中国的人与自然》(MenschundNaturimAltenChina,1984)、《轴心时期的中国伦理学》(DieChinesischeEthikderAchsenzeit,1992;中译本《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2009)、《孔子》(Konfuzius,1995)、《中国古典哲学导论》(与施莱希特合著,KlassischeChinesischePhilosophie.EineEinführung,2009)等;编著有:《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批判思想》(KritikimAltenundModernenChina,2006)、《〈孟子〉及其在中国内外的接受》(与黄俊杰、格里高利·保罗合编,TheBookofMenciusandItsReceptioninChinaandBeyond,2008)等。
15、摘要自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将反讽确立为抵抗机器文化、管控理性宰制的价值力量以来,反讽成为欧洲审美话语中的基本思想诉求和理论立场。然而,德国古典美学因过度依赖理性而忽视了反讽的感性效能,思想上用理性驱逐感性,理论上以反思拒斥反讽,造成了德国古典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内在危机。马克思恢复了反讽的现代性文化生命,使审美现代性摆脱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内在危机。之后,尼采、克尔凯郭尔等思想家又为反讽注入新鲜元素。而在当代,反讽则进一步发展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微观政治生活中的一种调控策略和言说功能。
16、作者单位何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17、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道路——从恩格斯通往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条道路”谈起
18、邮 箱:qikanzhengding@ssap.cn
19、摘要: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并非将客观主义简单扭转为主观主义,而是使主体、客体都回到作为它们基础的先验结构上去。正如康德的自述所表明的,这一思路的先驱是文艺复兴科学观,后者在对抗亚里士多德主义目的论宇宙观的基础上,集群体之力,建立了一套“从知识到知识”的先验理性化科学观。这种科学观在科学的要素、整体关联、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相当完整的建构,成为了现代理性化世界观的开启者。梳理这场变革的真正内涵及其文艺复兴前史,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整个近代哲学史,并洞察对该变革进行批判的种种当代“实在论”的深度。
20、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21、[摘要]查尔斯·泰勒从“可渗透自我”到“缓冲自我”的转型理论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入反思。这种自我转型在现代世界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效应。自我转型同祛魅的进程密切地关联在一起:可渗透的自我生活在迷魅的世界之中,世界中的力与意义都可以渗透进自我当中;缓冲自我则生活在祛魅的世界中,他在内在与外在、理智与欲望之间划出了明显的界限。自我转型的过程也是从嵌入到脱嵌的过程,现代性自我是大脱嵌之后的产物。但是,现代性自我也带来了诸多的隐忧,尤其表现为原子式个人主义的泛滥与生命意义的缺失。泰勒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思考和回应这种自我转型所带来的现代性后果。
22、[关键词]哲学理论新时代民族特色学术体系思想观念
23、本刊投稿邮箱:zhexuedongtai@1com
24、关键词:乌托邦;想象力;自由主义;反讽主义
25、关键词:精神;解放的理想;理论的批判;革命的实践
26、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27、李德顺,男,1945年生,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获评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专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哲学系主任等;现担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价值学会会长。近年来,在中国政法大学首倡建立了新兴交叉(二级)学科“法治文化”,已招收培养数届博士生和博士后人员。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在创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和价值观念理论、当代文化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著述丰硕,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28、★备注:请在汇款留言栏注明刊名、订期、数量,并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