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索尔仁尼琴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畔罗斯托夫市。后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代表作有《莫要靠谎言过日子》。苏德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后因与朋友通信中用词不当,被判处8年劳动改造。他因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被吸收进作协,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而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
2、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赫鲁晓夫的评价要比斯大林还要低。即认为斯大林不管怎么说还是真正想带领国家发展,赫鲁晓夫则是眼睛里面只有升官发财。这种写法不仅基本符合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迅速变化的原因。因此,《在转折关头》虽然算不上什么经典之作,但的确是索尔仁尼琴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部。
3、然而,正如索尔仁尼琴所说,如果那些分散在前苏联广袤大地上的各个劳改营,像群岛一般构成了这个国家的“第二领土”,那么有勇气对抗这种强权和暴力的作家就如同是“另一个政府”。也许这块领土不能代表俄罗斯的全部,但却绝对代表了这个国家最富于精神性的一部分。
4、但后来,布莱希特声名鹊起后,对赖雅却变得很冷漠。赖雅虽然对布莱希特很失望,但依然很积极地向别人推荐布莱希特的作品。
5、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勇敢获得二枚勋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6、1965年,凭借作品《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
7、于是在1958年,他们向南加州的亨亭顿·哈特福基金会文艺营提出了申请,并得到批准。
8、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一译布宁。俄国作家。生于沃罗涅日一破落贵族家庭。少年辍学。曾做过校对员、统计员和图书管理员等。1891年曾出版过一部诗集。但从90年代起致力于小说创作1920年离开俄国定居法国。1930年出版描写贵族生活的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9、肖洛霍夫(Михаил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Шолохов)
10、获奖理由: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1、获奖理由: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12、获奖理由: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13、当然,也不排除索尔仁尼琴的确是在讲真话,其内心深处是看不起赫鲁晓夫的。事实上,叛徒往往是最令人看不起。包括狂热的反共斗士丘吉尔在看到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之后也表示,“现在的苏联共产d总书记最大的本事就是同死人战斗”。相反,丘吉尔对自己一生最大的敌人斯大林倒是颇为佩服,曾表示“其接手时俄国是一个扶着木犁的国家,而去世时俄国已经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很多看客,公知粉们觉得斯大林是魔鬼是真天真,听信了公知的忽悠,而那些公知们大多数是装傻,内心深处其实往往是佩服斯大林的。
14、索尔仁尼琴认为,是无神论造成了斯大林的乌托邦和暴政。那是一个没有爱、没有公义、没有信仰的世界。用口号来宣扬阶级平等,只改变了外在的社会环境,而没有根本改变人的内心,反而使人心的罪恶更加泛滥。
15、由于索尔仁尼琴认同普金许多执政理念,因此在2007年时接受其颁发的俄罗斯国家奖。
16、在他看来,作家的良心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没有任何人能够在通往真相的道路上设置障碍。为了揭示真相,我已经准备好接受死亡。”在公开信中,索尔仁尼琴无所畏惧地表明自己的决心。
17、获奖理由: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8、他与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交往尤其能展现他的性情。
19、但是,赫鲁晓夫下台后,社会情势开始转变。1967年,在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他散发了一份抗议报刊检查制度的公开信,受到作家协会的公开谴责。1969年被开除会籍。
20、索尔仁尼琴作为斯大林时期大清洗的受害者之苏联政治气候的变化确实影响了他日后的政治走向。离开苏联之后的索尔仁尼琴对极权的斯大林主义始终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21、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里,艺术家们每天早上在一起共进早餐,然后回到各自的工作室里专心创作,午餐由专人放在他们各自房间的门口。
22、代表作:《暗店街》《星形广场》《青春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