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对外宣传相应,在德国内部出现了“举办歌德年的号召”。这一号召于1932年3月16日出现在各大德国日报,由帝国总统冯·兴登堡、帝国总理布吕宁博士签署,参加签名的还有一系列知名人士,包括霍普特曼、胡赫、托马斯·曼等等。号召中写道:“歌德在毫无希望的低靡时代,为自己的人民指出了一条重生的道路。作为一位文学家的遗愿,他在最伟大的作品中展示了一幅自由土地上自由人民的愿景。他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文学家,他把建立新秩序的使命理解为以相互帮助和行动的爱为内容的自然法。”
2、歌德与几位音乐家大家都来自德语区,奥地利或者德国。学好德语真的可以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世界,比如更好诠释大师的音乐作品,读德语诗集和小说。在欧盟内,德语是使用最频繁的母语。在奥地利和德国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不要太诱人!
3、一切都已过去。无论给歌德的作品上了什么颜色,无论是黑–白–红,还是棕或红,都已褪去。《浮士德》成为背负着共同历史负担的德意志各邦的遗产,成为它们共同的财富。它的任务是把诸继承者们更好地联合在一起,而不是把它们再度分开。1827年,歌德警醒地对德国人说道:“倘若公民们不懂得相互共处,那各民族为何要统一?(……)正如一个民族的军事–物质力量从内在的一体中发展出来,道德–审美的力量也会从类似的一致性中日渐显露。只有日久天长才会看到成效。”
4、《五月之歌》是贝多芬为歌德的诗谱写的赞美自然与爱情的抒情歌曲,正如歌德诗歌所写:
5、据说浮士德冒充学者、魔术师、星相家和算命者到处漫游,自夸精通炼金术。他曾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以换取知识和权力,晚年生活贫困。
6、在歌德看来,如果一味满足自己的私欲、爱欲,那么必然会导致现实的悲剧,从而给对方和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
7、根据爱克曼1827年5月6日的谈话记录,歌德说道:“一个从迷茫中不断向着更好方向进取的人值得去救赎。”当然这句话还有下文:“这虽然是一个时时起作用、可以解释某些场景的好的想法,但它并非整个场景,尤其不是每一个场景的基本理念。”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根据这一表述,广泛地把《浮士德》解释为一部“向着完善发展”的作品,把整部剧解释为一部向着值得救赎去努力的修炼剧。
8、1773年,歌德写下诗歌《紫罗兰》。诗歌《紫罗兰》描述了一位无忧无虑的女孩儿销毁一支紫罗兰花,这朵紫罗兰象征着一位男人的心。
9、李斯特是一位改编高手,经常将杰出的交响曲、歌剧、艺术歌曲移植到钢琴上。这首《浮士德圆舞曲》就是他根据古诺的歌剧《浮士德》中的素材而创作的钢琴幻想曲。下面这个版本是钢琴大师布索尼在李斯特原作基础上的修改版:
10、当然并非诸如此类不能在舞台上呈现的个别场景,决定了《浮士德》同时是一部阅读剧,而是更重要的是,整部戏剧需要人们启动思考,“用心”去领会。按照作者自己所讲明的意图,读者需要自己去补充完整,去“衔接前后关联”;为理解整部作品,人们必须认识到前后的呼应,把作品当作一部“前后相互映照的整体”来读;同时还要加入读者自己的处世和人生经验,甚至需要读者“敢于超越自己”。
11、剧中靡菲斯特斐勒司自信能把浮士德引入歧途,他同天帝打赌后,变作一条狗来到浮士德身边,订立契约:由魔鬼做浮士德的仆人,带浮士德到天地间追求各种需要,为其解除苦闷;一旦浮士德感到满足,魔鬼就算赢了,浮士德的灵魂便归魔鬼所有。一天,有个青年学生前来向浮士德求教,并欲拜浮士德为师。浮士德不想接待,魔鬼便装扮成浮士德,回答那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最后说道:“亲爱的朋友,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
12、对此,在一次魏玛计划上演《浮士德·一》、歌德要亲自把剧本改编为独角戏时,他曾经说:“这与演出要求差别很大,需要牺牲很多东西,要以其他方式代替,实在又提不起情绪。”(1815年5月1日,致信布吕尔)无论如何,《浮士德》剧很晚才被搬上舞台。1809年1月13日的上演算是开端,那次是以当时流行的中国皮影戏形式,也就是借助剪影,在魏玛剧院上演了几个场景。据当时在场的阿贝肯称:“那场面十分滑稽,格雷琴、瓦伦汀、浮士德和梅菲斯特都是用黑纸剪出的指头大的小人儿,在歌德面前晃来晃去。歌德则安静地观看。第二天他对席勒的夫人说,‘他感觉自己死了一百年了’。”
13、在《浮士德》的念白中,间有一系列不同文体的抒情成分,包括为数众多的歌曲和合唱,这些都是为唱出来而设计的。多处戏剧底本常常本身就为配合音乐而设计,需要有独唱、合唱、大型交响乐团或乐器伴奏(在配乐诗朗诵时)。《浮士德》中不少片段带有轻歌剧性质,或本身是清唱剧,尤其在第二部中很多地方接近歌剧。(据统计,在第一和第二部中,分别有19%和24%的台词,为以不同音乐形式呈现而设计。)
14、如果一个人付出最大代价,就能满足自己的最大愿望,那么这个最大愿望可能是什么?有的人可能想和自己的心上人结合;有的人可能想得到丰厚的物质享受;有的人可能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德国伟大诗人歌德(1749-1832,JohannWolfgangvonGoethe)笔下的浮士德,则想获得生活的最大意义,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15、为歌德之创作做出贡献的,大多是一些无名英雄,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行为方式、讲话方式反映到歌德这位伟大的人类观察者、形象塑造者的作品中。希腊人和犹太人参与了创作——希腊神话和犹太圣经奠定了《浮士德》的基础;除世界各地和各个时代的文学家外,还有无数其他人(在狭义或广义上)“共同撰写”了这部集体创作,他们有神学家、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有政治家、法学家、经济学家、军事理论家,有工程师、技术员,有历史学家、语文学家、百科全书编纂者,有建筑师、雕塑家;还有画家特别是素描画家,歌德或收藏有他们的原作或复制品,或通过他人描述得知他们的作品。很多作品都给予了他很大启发,为《浮士德》的语言和戏剧人物、动作、场景等提供了模式。
16、还在《浮士德·未完成稿》1790年出版后,谢林在他1802—1803年的耶拿大课中,称浮士德博士为“我们的神话的主角”,并且,“至于其他人物我们可与其他民族分享,而这个人物我们则要完全占为己有,因为他是从德意志性格、从其基本面相中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