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② “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2、无与伦比 防不胜防 默默无闻 无微不至
3、勤能补( )若有所( )( )起直追 满腹经( )
4、(3)我认为这条建议很有价值,便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6、(释义)答非所问,东扯西拉。一说之乎者也。
7、D.他明知难以抵赖,但表面却从容不迫地抽着烟,看着审讯人员。
8、大语文时代,减压不减知识。孩子比以前更需要阅读,而且涉猎还得广泛。这套《名画里跳出来的中国故事》,就是一本非常贴合大语文时代需求的课外阅读书目!
9、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10、他在文字中生根,从故事中走来,出得了唱片、写得了诗歌,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也一定记得。
11、快要毕业了,我就要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了,我想用“______________”这句话作为感言送给我的老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作为赠言送给我的好友。
12、出自: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
13、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14、书香犹如点点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陪我度过美好快乐的时光。
15、(答案)东 西 天 地 是 非眉 目 膀 腰 目 口 睛 胆 头
16、读书不是要超过多少人,而是透过文字看到高光时刻的自己;
17、有人不解,为什么已经很优秀还要去追求未来不确定?原因无它,读过的书早已化作她内心的底气,支撑着她的每一个选择,也鼓励着她追求想要的生活。
18、万户千家 万( )千( ) 万( )千( ) 万( )千( )
19、中国的成语有很多种,其中一类成语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比如“画蛇添足”,请你再写出两个这样的成语。
20、于他来讲,读书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
21、琳琳妈笑着说:“我们没有刻意地要求她去读去看,就是家里的书架上放着很多书,喜欢看她就随手拿啦。”
22、改朝换代 随波逐流 出类拔萃 并驾齐驱
23、(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4、甜____蜜____ 家____户____ 谨 ____慎____ 能____会____
25、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26、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来源:Z&xx&k.Com)
27、这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及较强的可读性,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传统,开阔视野,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8、(1)老师言辞诚恳,情谊深长地和我谈话。()
29、负荆请罪:本指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后来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荆:荆条,注意是草字头。
30、惊心动( ) 力( )狂澜
31、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能力。对作品出处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也不要有添字和漏子的情况。
32、大名( )( ) 骨( )如柴 字( )腔( )
33、永往直前(勇) 换然一新(焕) 奋不顾生(身)
34、//thelovelysuninwinter
35、鬼哭狼嚎:如鬼哭泣,如狼哀嚎。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36、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37、A.阴晦(huì) 押解(jiè) 奄奄一息(yān) 风靡全球(mǐ)
38、风平( )静 波( )壮阔 目( )口呆
39、(答案)(1)窗明几净 绿草如茵(2)深思熟虑目不转睛 (3)你追我赶人声鼎沸
40、我活泼开朗、兴趣广泛,绘画、手工创作、小提琴、踢足球……,而最爱的就是读书。
41、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42、示例:今晚,我们要感谢那些专业的情报人员和反恐人员,正是他们孜孜不倦地工作才成就了今天的成功。
43、翻开世界教育史,我们会发现,“应试教育”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名词。自从现代学校诞生以来,任何学校教育都有应试的取向,唯独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加以二元对立式的区分。
44、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进修),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45、所谓“懂”,就是听课时懂得原理,答题时看懂题目。所谓“会”,就是能够按照平常练习的程序把题目一步步做出答案来。所谓“熟”,就是通过反复训练,熟极而流,考试时不用花时间去思考程序问题,凡是做过的题目类型都能如流水线一样快速解答出来。所谓“巧”,是更高一步的要求,遇到熟悉的题目,找到省时省力的解法;遇到陌生的题目,能在已知信息之间巧妙搭建桥梁,把原来熟悉的程序牵线搭桥用进来。所谓“对”,就是表述准确,无论是言语的还是符号的,用规范的学科话语表达出来。
46、我很荣幸被同学们推选为“尚读之星”。因为平时我最爱看书了,从小时候的看图识字到现在的四大名著,我看过的书是数不胜数,我的房间就像一座小图书馆,平时我就爱待在里面吸取知识的营养。一本书我都会看上好几遍,遇上特别好的句子我还会画下来,在平时的写作中巧妙的运用,还得到李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扬呢!
47、 因为耽于读文史,偏尚明显,我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显出偏科的迹象。记得好像是小学三年级,有过一次全校参加的成语竞赛,二百个成语填空,我居然得了唯一一个满分。而我能填对鳞次(栉)比、兄弟(阋)墙等等几个“高难度”语词,颇让老师们惊叹了一下。1981年我小学毕业,报考西北师大附中(那时候叫做甘肃师大附中),语文考了近乎满分,数学我只能得三十来分,总分勉强过线,连滚带爬,侥幸录取,进入了这个气质特异的中学,开启了我的求学之路,也开启了我真正的人生之路。我十二岁离家住校,直到高三毕业,与三百名跟我一样全省招考进来的同学朝夕相处了六年,被一群饱学而不得志的老师们教导了六年。今年也是我高中毕业三十年,当我重返母校一游,宛如豪门的校园与我互不相识。我记忆中的师大附中,总是在白花花的阳光下显出难分灰黄的敝落,坑坑洼洼的操场,几十间灰瓦平房,校门内外,还箍缠交错着几条灰色的土路,散落着几栋灰色的四层楼房。目力所及,入眼的一切都是灰不拉几的。教我们的老师,现在想起来都颇有来历,他们不少身负才学,有些原本就是大学教书匠,却贬放到中学,怀才不遇,沉郁不平,学行之中常常透出学究气和讨论探讨的气息,也偶尔在课堂上对我们这群不甚开窍的孩子流露出不耐烦。记得高中的语文课上,一口浓重的广东腔、古迂刻板的罗老师,大骂语文课本狗屁不通,说题目“诗经两首”应该是“诗经二首”,说编课本的人都是大草包,然后用了一节课给我们讲为什么得用“二”而不能是“两”,被我们这班少不更事的学生们背地里极尽嘲讽。直到我升入大学中文系学习之后,才知道他讲的是古代学问中的知识。我们会遇到散步的老先生、教语文的康老师,他会站在路边的柳荫下跟我们谈天,话题起于我们写作文之烂,说我们手生笔拙脑子僵,而终至于说起读《资本论》。高一的时候,我终于从两三个月的餐费里抠出了五元钱,跑书店买回一套《资本论》,开始高深莫测地“读”,其实徒伤思量,连生吞活剥都谈不上。但是这种过于提前早熟的阅读,给我带来了无比神圣的感受,潜移默化之中让自己端庄矜持起来。多年之后,我才能体会到,庄重严肃的阅读,对于人生成长和成败至关重要。青年老师会容许我们自习前后路过时,闯入他们仅容一榻一桌一架书、桌上码满了作业本的单身宿舍去闲聊,他们会与我们剧谈读书、人生和思考。高一的时候,一位据称心脏有恙不堪承担沉重教学的年轻王老师不甘无事,居然给我们开了一门选修课,叫作“鲁迅和现代文艺思潮”,一周一次课,从开课时热热闹闹到变成寥寥十余人,他一直热情高涨。当年的他,雄心勃勃,书桌的玻璃板下面压一张纸条,写着立志要做十年冷板凳,穷读精研,穷尽天下学问,揭示文学之理论真谛。听说他后来终于选择了实际的工作,去师大学生科当了个科长,也许就如此终老了。但是当年的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我经常跑到他宿舍,坐到夜里十二点半,听他讲文学、美学、文艺思潮、系统论、物理学和熵。他借给我李泽厚《美的历程》,狂读之下,我发誓要学美学,于是买了一堆美学书,朱光潜、宗白华、高尔泰、鲍姆嘉通、鲍桑葵、克莱夫·贝尔……,还有黑格尔的四卷《美学》,甚至还有蔡仪的论著,凌乱无比吃力地读。我还写信给出版社邮购了李泽厚当时所有的著作,《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和《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一读之,一知半解,但如沐甘霖,如饮甘泉。我读书有个习惯,喜欢成批成系列地读,阅读某位作者的时候,也总是好大喜功,网罗他所有的作品读之。这应该是那时候培养起来的习性。还记得高二的时候,语文老师久病难支,休了长假,校方礼请了一位老师来代了一学期的语文课,听说竟然是铁道学院的中文系主任。他时不时给我们布置不命题的作文作业,只要求诗言志而文载道,言之有物,持之有故。有一次我拼拼凑凑写了一篇七八千字的“超级”作文,题目是“何为美学”,自矜自持自鸣得意地交上去,等待他的大力称扬,结果他并没有在课堂讲评的时候表而出之,褒奖称许,让我的虚荣心好好地寥落了一番,但是他随后把我叫到教研室,认真点评了一遍,鼓励我励志读书,不要好高骛远,贪多务得。老师们的这种气质,对于那个时代僻处西北内地的省城中学来说,真是奇特无比,但我一直认为,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和一时之会,而我恰逢其时。
48、请说得具体些,不要三言( )语的,使人难理解。
49、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5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拼音和字音字形的掌握,通过相近字形之间的对比, 通过比较相近意思的几组词语来理解各自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