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愈古诗;以文为诗;散句连属;诗文之辨;节奏处理
2、此诗作于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的早春时节。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
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4、韩孟诗派的崛起,与变革主张,与大历诗歌单重复、狭隘的特征,唐诗发展的要求,以及当时“联句”、写长诗的风气具有一定联系。诗派鼓励诗人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但多偏于哀怨的一面,因而不同于盛唐时期的积极进取的风貌,这从诗歌整体风格中也可见一斑。
5、王祎:考之唐宋,论文章则韩文公、欧阳文忠公(欧阳修),论政事则陆宣公(陆贽)、范文正公(范仲淹)而已。
6、司空图:愚尝览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大地之间,物状奇变,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
7、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8、宋人所说“以文为诗”的现象其实在中唐不少诗人作品中普遍存在,但在古今诗歌评论中,常被视为韩愈独有的特色。然而究竟什么是“以文为诗”,古人并无明确的定义。20世纪70年代末,程千帆先生从诗文的体格特点和以议论入诗两方面对这些问题所作的解答,是迄今为止笔者所见过的最简明切实的论述。本文希望进一步搞清楚的问题是:既然韩愈是“为诗”,必然要符合诗的特质;是诗而又“以文”,那么诗与文在本质特征和表现原理上有何差异?以古文“文法”融入诗歌节律的看法是否符合韩愈的创作用心?所以拟从“以文为诗”这一说法的界定入手,分析韩愈的长篇古诗如何处理诗的韵律节奏及其与“文”之关系,藉以考察将“以文为诗”之说用于评价诗歌的利弊得失。(韩愈的诗歌特点)。
9、孙承恩:道丧文衰,子克振起。排斥老佛,发挥洙泗。并包百家,源委六经。北斗泰山,百世尔承。
10、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11、《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
12、物有不平则鸣,胸有郁气当出却难舒——韩愈《送孟东野序》
13、韩愈究竟是否“以文为诗”,不但在历代诗评中存在极大争议,而且界定标准也极为模糊。通过分析前人所举韩诗“记体”和“议体”的代表作,可以看出韩愈长篇五七言古诗都加大了以散句连属的长度和密度,意在最大限度地拓展其叙述和议论的功能。虽然某些长篇因节奏处理的难度增加而导致近似散文的印象,但始终能以抒情节奏为主导,并未以散文的概念和逻辑来取代诗歌应有的情绪、感受和言外之意。何况韩诗中所有“散文化”的句法都可以追溯到早期汉诗和杜诗,可见产生这种创作现象的根源还是在韩愈对于古诗表现潜能的探底式尝试。因而如以古文“文法”解读韩诗,无论褒贬如何,均难切合韩愈的创作用心。
14、“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这首诗的首联是说,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的路程。
15、五六句宕开一笔,借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有力。
16、刘黻:斯文久矣叹荆榛,一疏披忠彻紫宸。不忍中原沦左袵,甘寻南土作累臣。邹轲以后功何逊,鲁道于今脉尚新。宇宙欲昏星斗落,空山韩木亦悲春。
17、韩愈的“以文为诗”,就是以先秦两汉古文的笔法和形式进行诗歌创作,也就是以古文入诗,概括起来主要指以下几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