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5年,因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2、1988年,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
3、《白鹿原》写的极其深刻,把一个民族苦难,以及成长史,描写的淋漓尽致。
4、凤凰周刊:你的文学作品,聚焦最多的还是“山东高密东北乡”,如今,它已成为世界文学地图上的重要坐标。从高密到诺贝尔奖奖台,注定是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你的写作从故乡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5、我把她定义为“邪恶的奥康纳”,这个也不是我的发明。奥康纳的小说有一股邪气,一股邪恶之气。这是文学史家们经常说到的。奥康纳确实是有一股邪气。二十世纪美国文坛可真是人才辈出。能够影响到我这个远在地球另一面的写小说的人的美国作家,差不多占了所有影响过我的作家中的一半。如果说有十个作家影响过我,那么起码有五个是美国作家。
6、读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我很是震惊,就像马尔克斯在1950年代第一次读到卡夫卡的作品时一样发出感慨:“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除了佩服之外,我也觉得我的生活经历中有更丰富的东西,如果我早些知道小说还可以这样写,说不定我也就写出了一部《百年孤独》。
7、《透明的红萝卜》里的主角,小黑孩是个孤儿,从小缺乏父亲的教导且总是受到继母的虐待,这从小黑孩的外貌就可以看出来: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
8、表现官场酒文化的反腐小说。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奉命到酒国市去调查一个特殊的案子:酒国市的官员吃掉了无数婴儿。但到酒国市的人没有能经得起诱惑的,丁钩儿虽不断提醒自己不喝酒,最后却醉酒淹死在茅厕里。
9、《食草家族》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1987年至1989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3年。这部小说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描写生活在贫瘠而富饶的土地上的世世代代人们与大自然的关系。
10、《透明的红萝卜》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创作的中篇小说,1985年在《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讲述的是一个顶着大脑袋的黑孩,从小受继母虐待,因为沉默寡言,经常对着事物发呆,并对大自然有着超强的触觉、听觉等奇异功能的故事。
11、童年时代,我的确经历过很多饥饿,整天不想别的,就是为了多找一口吃的,填饱营养不良的肚皮。从野果、蚂蚱到煤块,我都试着去吃过。因此,我曾开玩笑说,投身写作就是为了一天吃三顿饺子——其实,这种原始的欲望很早就满足了。后来,是什么在激励我继续写作呢?我想是因为我心里有话要说,我想把心里话通过笔告诉读者。对于社会上很多事情,我有责任要写。还有我对文学本身的探索,也激励着我写出来。大家都在对小说艺术进行创新,到我这一代人,还有创新的可能性吗?我觉得还是有的。形式还有无限可能性,对小说艺术的痴迷追求激励着我。
12、△2012年12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莫言身着黑色燕尾服、打白色领结出席。他的获奖理由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图为莫言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文学奖奖章及证书。
13、《蛙》作者莫言,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14、卡夫卡的作品,我选择了《在流放地》。这是一个使人震惊的故事,一个被遗弃的军官和一架被遗弃的杀人机器。两者间的关系有点像是变了质的爱情,或者说他们的历史是他们共同拥有的,少了任何一个都令两人同时失去。
15、在对时代背景进行塑造时,莫言通过狂欢式的语言形式给读者展现了抗日战争初期的时代情绪,既有压抑、荒凉、凄楚、沉闷,又有欢乐、抗争、激愤,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下奏响时代的旋律,在冲突与纠结之间表达一种忧郁的悲剧感,
16、 在新的世纪里,但愿再也没有这样的事件刺激着我写出这样的小说。
17、《活着》,余华。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一个人的一生,从富人到穷人,当所有的苦难来临,亲人逝去,只有一头老牛与之相伴……这是一本对于生命意义追问的绝佳作品。
18、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体验呼唤未来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