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2、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3、 28水调歌头癸丑(1973)中秋云破月来(黄万里)
4、 据梧客,依树鹊,各无眠。广寒儿女何苦,风露斗婵娟。盼到十分圆好,谁料五云蓬岛,后夜亦桑田。海水飞不尽,秋泪欲经天。
5、上联:秋风玉露,纤云弄巧,举樽共邀娟娟月;
6、第2首,《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7、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大诗人是苏东坡。那一年中秋,苏东坡和弟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所以这首诗主要的感情基调是开心。
8、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9、 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10、 21水调歌头丁丑(1937年)中秋南北寇讯方亟和榆生(夏承焘)
11、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2、 平湖好,明月最圆时。一笛送歌吹婉转,千灯照水漾参差,归去几人迟。
1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1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7、 此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1459—1529)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旧时,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半夜”自然是“五更之半”。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所以下联谓“中秋八月之中”。“一”与“三”,“五”与“八”,“半”与“中”,诸数量对,十分工整。且由于事理上的要求,颇为不易。
18、 承平燕市。问裘马轻肥,尘梦何许。唏发阅沧桑,买扁舟翩然远徙。千金能致,总未忘五湖烟水。凄悱。听讴吟几移宫徵。
19、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高适《除夜作》
20、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21、 11戊辰(1928)中秋夕渤海舟中作(陈寅恪)
22、 18浣溪沙中秋前夕饮筠丈家(近现代·卢前)
23、 16江南好中秋平湖泛月,信宿舟中(袁克文)
24、现在有很多不错的古典诗词选读本,一般都有较完备的注解,读懂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多买几个版本,挑自己喜欢的去读,对照着去理解。有的句子暂时读不懂也没关系,以后读得多了自然会懂。况且对诗歌的理解本来就是多元的,不一定要寻求什么标准解释。只要家长能经常和孩子一起去读去背,这方面修养自然会加深。孩子的感悟多半比家长更好,他在简单的诵读中,也会有好多收获。家长和孩子一起去学习,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更容易唤起孩子的兴趣,也会让双方都有很强的成就感。
25、 04松坎为古夜郎之地中秋挥杯醉雨二首(潘受) 彻夜潺潺雨损眠,一杯浊酒瘴江边。兵戈客路中秋节,月亦流离不得圆。
26、中秋赏明月。佳节多喜庆,月圆人团圆。惟盼长相聚,且行且珍惜。
27、 上联为陶渊明《移居二首》的诗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下联为左思《招隐诗》的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集句成联,工稳妥贴;处士情怀,悠然可见。
28、把酒问青天”:几家悲离伤,几家合欢颜?双亲天堂去,月圆人难圆。皓月当空照,我魂牵梦绕。念从心中起,情在月下寄;
29、首句是说思乡之情,“万里”表示离家乡之远。八月十五的月亮尤其圆,所谓“三秋月正中”。第3和第4两句写景,简练而贴切,用词很到位,令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