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单于为兵”的谣传是造成“族陵家”惨剧的主要原因。降敌并非不赦之罪,汉匈都有叛降将领,降而复归亦属常态,故汉武帝、苏武、霍光等都曾想劝归李陵。据《汉书》记载:“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37]误将另外一位降将李绪认作李陵,才犯了武帝大忌。汉朝兵法、战阵较少数民族先进,视为核心竞争力,故严防汉人教匈奴为兵。中行说“日夜教单于候利害处”[38],而“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39]。李陵将家族血债算在了同为降将的李绪头上,为汉朝除一心腹大患。杀李绪是其人格及历史形象提升的重要一笔,加上苏李诗及《与苏武书》等文学影响,李陵的历史形象一直不乏忠义之誉。北齐孝昭帝“读汉书,至李陵传,恒壮其所为焉”[40],人们的理解与同情成分更多些。
2、[5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第102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般认为在句法和意思上源自初唐崔湜《大漠行》“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57]。“飞将”一词也是边塞诗中常见用词,如刘孝标《出塞》“蓟门秋气清,飞将出长城”[58]。实则这首诗脱胎自卢思道《从军行》:
4、版权声明: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编辑邮箱:3157939530@qq.com
5、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6、幸好赶上现在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普天之下一片祥和安宁,四海升平,老百姓安居乐业。
7、 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
8、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9、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10、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11、他忍不住流下了几行眼泪,悲慨之中竟然唱起了那令人闻而生悲的《行路难》。
12、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属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中进士,历任汜水尉、校书郎,天宝元年贬江宁丞,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他避乱回乡,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13、你要是不相信沙场征战的艰苦,请你看看我这满身的伤痕。
14、[95]彦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第210页,《大正新修大藏经》卷
15、唐朝实现了不让胡马度阴山,而汉朝对匈战争则是另一番形势。互有胜负,以将资敌,是汉朝尤其武帝时多次发生的事情。一方面,匈奴降汉者不计其数,多受重用,封侯者竟达27人。出塞汉军中时常活跃着“匈奴归义”者的身影,如霍去病初次建功,随军三人封侯,皆匈奴归汉者。降将及降兵对汉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此我们也就需要重新审视李广未能封侯的断语:“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101]另一方面,汉将叛降也屡屡发生。元朔六年,前将军赵信军败而降匈奴。李陵败降后,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结果“广利败,降匈奴”[102]。浚稽将军赵破奴尽没其所率二万骑而降,“居匈奴中十岁”[103]。韩王信降匈奴生子韩颓当,后亦在匈奴娶妻生子。与李陵同时,受单于宠信的卫律、管敢、李绪等皆汉将。降敌并非不赦之罪,降而无归才是李陵悲剧。断绝李陵归汉之路的是一则谣言,而李广利、赵破奴等则受巫蛊之祸所害。败因在塞外,降因则在朝内。因此,李陵对苏武所言“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104],这才是李陵滞留不归的根本原因。
16、李广和李陵效命疆场,皆英勇杀敌,以少战(胜)多。他们的戎马生涯乃至个人风格有诸多相似处。李陵“有广之风”,司马迁说:“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17]王昌龄此诗,有多处可与李陵事迹构成互文关系。
17、[87][88][92][9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第6149页,第6149页,第6148页,第6147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8、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昌龄诗《出塞》有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19、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20、回到长安后,乡里亲朋都已四处分散,而祖上的坟墓也早已破败不堪。
21、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22、[4]李文信:《西汉右北平郡治平刚考》,《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
23、[90][91][93]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第11281页,第11555页,第11527页,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24、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25、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昌龄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6、开元六年唐军进讨后突厥,坚昆骨笃禄毗伽可汗率众参加征讨。因其兵众英勇善战,唐玄宗盛赞“弧矢之利,所向无前”[89],加封骨笃禄毗伽可汗为右武卫大将军兼领坚昆都督。唐朝除授坚昆都督、将军,有时还会加授郎将等职。开元十年,“坚昆大首领伊悉钵舍友者毕施颉斤来朝,授中郎将”;开元十一年,“坚昆大首领俱力贫贺志颉斤来朝,授郎将”[90]。仅玄宗时期,黯戛斯就六次遣使入朝。840年以前,唐朝和黯戛斯互派使者至少十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