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推荐给他人或在(朋友圈)转发
2、 她问索尔仁尼琴:“您承受得住这样的声誉吗? 帕斯捷尔纳克没有经受住。承受住这样的荣耀很难,特别是迟来的荣耀。”
3、在位于埃基巴斯图兹的劳改营,诞生了第一个劳动成果——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4、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5、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6、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
7、这是一部充满象征和隐喻的作品。“癌症楼也叫做13号样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在多年劳改、流放、沉冤蒙难的日子中,他已淡记了女人,当他来到“癌症楼”治疗的时候,性意识在他身上猛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后标志……
8、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然而忘掉历史,你会双目失明。
9、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10、WENHUIBOOKREVIEWSINCE1985
11、“夜间逮捕,在我国确乎是惯常的做法,因为它有一些重大的优越性。住宅里的所有人听到第一响敲门声就被吓破了胆。逮捕对象是从热被窝里拖出来的,他还完全处在半睡不醒的无能为力的状态中,神智是不清的。在进行夜间逮捕时,行动人员在力量上占有优势:他们是几个武装人员前来对付一个裤子都没有穿好的人;在收拾东西和进行搜查时,想必在门口不会聚集起一群遭难人的可能拥护者。按次序不慌不忙地先光临一所住宅,然后去另一家,明天再去第三家和第四家,这样,编内行动人员便可以得到合理的使用,能够把比这些编内人员多许多倍的城市居民关进监狱。
12、1969年11月,索尔仁尼琴被前苏联作家协会开除会籍。但瑞典皇家学院却于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金。当时,前苏联官方认为这是“冷战性质的政治挑衅”。自然,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去领奖。
13、《古拉格群岛》(АрхипелагГулаг,全称是《古拉格群岛,1918—19文艺性调查初探》,是由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该书描述的是自1917年起近四十年期间囚犯的各种人和事,实际上反映的是苏联“古拉格”成立之前和之后近四十年期间苏联境内劳改营、监狱和边远地区开发建设事情,以及对同“古拉格”息息相关的数百个人物命运的描写。
14、当一个人开始拿他从事的事业逗乐时,你很难知道他是在笑还是在哭。
15、如果单单是这些内容,那倒的确是一部都不值一读的文字垃圾。因为无非还是说共产d的干部都是坏蛋,反共的民主斗士都是好人一类符合政治正确的废话。但是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在于其真实地再现了苏联斯大林时代一个特殊的现象,即领导干部与劳改释放犯是完全平等的。不仅均享有免费医疗制度,而且在一个来病房里看病,由同样水平的医生照看。试问,在西方国家有钱有势的人能和穷苦人甚至劳改释放犯这样最底层的人享受同样的医疗待遇吗?因此,这部本来是攻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小说,却奇妙的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6、一个一个个体的绵羊,凑在一起组成了施暴的羊群。书中处处闪烁着索尔仁尼琴作为一位人道主义者对“集体作恶”的痛恨,字里行间的冷嘲热讽也深深地表达出作者对制造人类痛苦者的愤怒和鄙视。书中还展开了大量的理性思考,对于一种运动、一种政权如此残酷地迫害自己人民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④
17、在我的理想和我的栖息地之间,隔着我整整一生。
18、首先是各种各样的审讯。人们被捕之后,首先尝到的是审讯的滋味,审讯是由一些劳改营权力符号的代表们——侦查员操纵,审讯一般在夜间进行,往往还伴随着暴力,为了让“犯人”招供,侦查员们不惜一切手段任意殴打犯人,有时手段之残暴让人无法忍受。他们却浑然不知这只是刚刚开始。审讯不管多么残暴,它持续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但只要你跟劳改营沾上边,饥饿就会与你形影不离。身体在饥饿状态中达到了生与死的临界点,对食物的渴求达到了曾未有过的程度,而在劳改营中食物是相当缺少的。“在车厢里,这些疲惫不堪而拥挤的日子里,从来不供给一顿热食……今天不开伙了,你们的口粮没有发下来。”⑧这仅仅发生在通往劳改营的路上。
19、这样的时刻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中国武周朝的告密风和酷吏风杀死不计其数的无辜之人。而中国夹边沟,二千四百多个知识分子的冤魂飘飘不散。
20、就像现在的中国人不知道二战时的上海保护了一大批犹太人一样,现在的中国人也不知道这场大清洗跟中国北部的一座城市有关……
21、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索尔仁尼琴抗议无效,大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的叛徒的决议。
22、在国内大骂西方的霸权,在西方大骂苏联,在赫鲁晓夫时代骂斯大林,在叶利钦时代骂苏联共产d,在普京时代骂叶利钦……这就是真实的索尔仁尼琴,一辈子与有钱有势的一方站在一起的索尔仁尼琴。当前,他在中国被几乎整个舆论界誉为“知识分子的良心”。我觉着这种说法还是不无道理的,因为所谓“知识分子的良心”就是没有良心,不管是索尔仁尼琴还是其他被吹捧为“良心人士”的知识分子都差不多。
23、巴勃罗·聂鲁达,智利外交官与诗人。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曾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24、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25、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西方国家把用来攻击苏联的经费转向培养中国公知。索尔仁尼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不得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祖国。当时,1993年叶利钦炮打白宫引发了俄罗斯社会舆论的一片谴责。索尔仁尼琴及时对叶利钦伸出了援手,表示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与人道主义和民主政治的普世价值不太相符,但是在反对共产主义斗争中是不可避免的。叶利钦非常高兴,1994年邀请他回到俄罗斯。在整个叶利钦时代,索尔仁尼琴从来没有发表过一句批评叶利钦的言论,相反的多次强调当下俄罗斯的苦难与叶利钦没有关系。而在叶利钦仅仅下台一年之后的2001年,索尔仁尼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不光是叶利钦本人,也包括他核心圈的至少一百人都应该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进监狱。
26、 我和三十七名护理员洗刷了布满鲜血的地板。
27、在服刑期间和刚刚出狱的时候,索尔仁尼琴曾经两度患上癌症。后来,索尔仁尼琴宣称当时医生宣告自己只能活两个星期,是由于上帝的保佑才使得自己活下来的。这种说法较之王林大师的忽悠水平还要低一些,大概也只能骗一骗宗教思想浓厚的俄罗斯人。毕竟当初臭名昭著的拉斯普京也曾经凭借类似的说教骗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周边的一票人。但是如果要是抛开索尔仁尼琴的自我神话审视历史的真实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其能够活下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斯大林时代有着极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甚至对于监狱里的犯人也没有任何歧视,还提供了很好的医疗条件,才治好了索尔仁尼琴的癌症。
28、顺便说一下,索尔仁尼琴在出国前夕离了婚并且再婚。其自称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但是却曾经在离婚前长期和多名妇女通奸,后来其中一个和他通奸过的妇女成了他的第二个妻子。索尔仁尼琴表示是由于自己的第一个妻子先出轨给一个克格勃军官,所以他才去找别的女人的。但他的第一个妻子表示索尔仁尼琴才是先出轨的一方。现在关于他们两个究竟谁是先出轨的一方已经无法考证,但是至少他的第一个妻子在婚姻存续期间并没有给他生别人的孩子,而他却在与第一个妻子离婚之前就有了至少三个私生子。我不太清楚基督教教义,不知道这种情况是否符合基督教的规定。还有,他在出国后不久写了《牛犊顶橡树》。书中把《新世界》杂志的主编特瓦尔多夫斯基大骂了一顿,宣称其是一个胆小怕事的酒鬼,不仅是跪着造反,而且根本不是真正的反对“极权主义制度”,和自己是完全不同的。而当初正是特瓦尔多夫斯基积极奔走,把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介绍给赫鲁晓夫,才使得这部小说顺利发表。我也不知道这种做法是否符合索尔仁尼琴一贯宣称的基督教精神。
29、索尔仁尼琴解除了流放并摆脱了所有的罪名,与此同时,他的癌症痊愈。于1957年定居梁赞市,成为中学数学教员。(梁赞市(Ряза́нь)位于俄罗斯中部联邦管区奥卡河畔,是梁赞州的行政中心。)
30、罗曼·罗兰,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31、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32、 1962年10月28日,在位于莫斯科的玛丽亚·别特罗娃家,阿赫玛托娃第一次和索尔仁尼琴会面。
33、此刻您若听到一声轻轻的叹息,请莫要理会。那是我在回首遥远的美好岁月时发出的叹息。我们当时很幸福,却浑然不知。
34、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35、如果你感到哪本书实在是一本好书的话,那么就请隔一段时间重新读遍,而且每遍,都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上线,在空白处记下阅读时的杂感。这是一种有益的读书方法。
36、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没有办法告诉别人的,而且有些事情是,即使告诉了别人,你也会马上后悔的。
37、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当局立刻下令《新世界》杂志停刊,索尔仁尼琴遭到围剿。
38、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Солженицын(1918~2008),俄罗斯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勇敢获得两枚勋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被吸收进作协,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Вкругепервом)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而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АрхипелагГулаг)被驱逐出国,到美国后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由主义,苏联解体后又大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毁了俄罗斯,立场让左右两派都无法与之相处。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39、体苦难的描写,在索尔仁尼琴看来,身体的受难始于权力的威逼。⑦
40、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通讯集《旅美书简》,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他是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作家,素有"波兰语言大师"之称。190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41、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该书继承了雨果和托尔斯泰十九世纪的人文传统,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42、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有的只是巨笔如椽,以冷冽的笔触审判这个世界。因此,铁窗成为了他文学书写的起点。
43、可笑的是,现在俄罗斯认为这个段子更适合索尔仁尼琴自己。只要把文中的高尔基换成索尔仁尼琴,把苏联换成美国,那么就基本符合事实了。即苏联也攻击美国的监狱黑暗,于是美国邀请这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去参观美国监狱。索尔仁尼琴在参观监狱时,一个小男孩向他讲出了真相:他看到的全都是美国监狱临时布置的。索尔仁尼琴当时被感动得泪流满面,表示一定会说真话。但是,其离开以后去写文章表示美国的监狱苏联的监狱根本不同,真正遵循了人道主义的原则。犯人如同生活在天堂之中,不用从事任何劳动就可以享受很高的生活待遇,不像苏联监狱里边还需要干活。可惜的是在索尔仁尼琴离开之后不久,那个说出真话的小男孩就在监狱中被轮番鸡奸致死了。
44、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际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
45、在俄罗斯国内,评论界和读者对他及他的创作褒贬不苏联另外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叶夫图申科在考察了索尔仁尼琴的创作道路后指出,这位作家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主要是政治事件,而不是文学事件;他的“艺术潜力”曾在早期的一些作品中“闪现”过,但是后来“在走出文学的圈子后就没有能再回到文学中来”。这种看法为俄罗斯文学界相当多的人所认同。有人说“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代表了俄罗斯的良知,而他的一生饱经磨难,却足以烛照未来。
46、索尔仁尼琴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此事引起了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如萨特的抗议。(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47、其次是超负荷的工作量和永远吃不饱的食物。这些对“劳改犯们”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考验。犯人们有时在零下35摄氏度的极寒条件下还要被迫出工,出工之前进行全身搜查,到了干活的工地会有永远干不完的活在,等收工回来,还要进行两到三次搜查。不管干多少活,创造了多少价值,得到的只有烂菜叶汤和发了霉的黑面包,并且永远都不可能知道“饱”是什么感觉。疲惫与饥饿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劳改犯们,这也使他们的生存面临巨大的危机。进入劳改营还要遭受扒手们的“光顾”,扒手们会毫不留情地拿走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让“新人”们从此一无所有。接下来的就是告密者,你的一举一动都受他们监视。告密在当时苏联是极为常见的,在劳改营中更是成为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无数人死于告密者的嘴下。所以,在劳改营中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至于自由则无论如何成为惘然。此外,还有劳改营的官员与工作人员,他们像“监控器”一样,让劳改犯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每天被劳累与饥饿所困,像“狗”一样活着。人们在这种人为压力下,渐渐失去了战斗力,失去了人的本性,只能像行尸走肉般苟活。
48、淅沥湘风外,红轮映曙霞。苦难自身没有辉煌可言,辉煌的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的勇气、知识分子的良心。倘若可以选择,没有任何人、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愿意选择苦难,更无须粉饰苦难。无论何时何地,浸透血和泪的历史不应忘记,悲痛、缅怀、追思都是适当的,唯独崇拜、向往不可取。如果说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大力鼓吹索氏的伟大,那么国人回避的心理也似乎印证了投鼠忌器。索尔仁尼琴晚年的摇摆不定与受到的不同待遇,正是一个思想家精神世界在现实中的投射,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作品的深刻。
49、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50、①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田大畏,陈汉章,钱诚译.第2版.北京:群众出版社,19下册.第411页
51、对斯大林时期劳改营的揭露与控诉,始于迟来的索尔仁尼琴的文字。这是群岛的生活,这是群岛的哀歌。“水流”从哪里来?从知识分子、富农、普通百姓汇聚而来。索尔仁尼琴在这本书的笔触是冷静而带有个人色彩的,比喻是新奇而耐人寻味的,读后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洋洋洒洒百万余字,全面揭示了震撼人心的景象。
52、讽刺的是,《古拉格群岛》已成为世界文学史经典,索尔仁尼琴早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该书却在国内下架,而《夹边沟记事》全国全网下架的同时,夹边沟也已成为夹边沟度假村了。每逢节假,人们三五成群去那里消遣假日,却似乎从未记得那里曾有二千四百多具冤魂遗骨。人们遗忘的速度是不是过于快了一些?
53、 阿赫玛托娃从未正面评价索尔仁尼琴的诗歌,她只说从诗里可明显看出,他喜爱大自然。
54、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就维持单身,反正到最后你们都会后悔。
55、索尔仁尼琴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畔罗斯托夫市。后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代表作有《莫要靠谎言过日子》。苏德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后因与朋友通信中用词不当,被判处8年劳动改造。他因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被吸收进作协,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而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
56、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小说家。1957年正式踏上文坛时便赢得了“学生作家”、“川端康成第二”等赞语。著有《广岛札记》、《同时代的游戏》和《小说方法》等作品和文论。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57、“革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枪决”。1992年,一部俄罗斯电影《契卡》,展示给观众一幅幅血腥的图景,重现了古拉格群岛的生活。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契卡”这个词似乎有些陌生。契卡是苏联建立之初设立的肃反委员会的简称,是列宁相当倚重的一个组织,是一个“用非常手段同一切反革命分子作斗争的机构”(列宁语)。影片不长,大约只有八十多分钟,场景也很单调,大部分位于一个看守所的地下室里,但八十余分钟的影片中,其中差不多一小时的时间是在枪决人。每次都在这个地下室里,男女老少一群人被从囚牢里带到这里,然后脱光衣服,赤身裸体地走到门板前,脸朝着门板站立;每次都是同样的五个行刑人,手脚利索地朝着他们开枪射击;赤裸的尸体被头朝下吊上地面,然后被扔上板车拉出城外。整个过程异常的规范,如同屠宰场。
58、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59、一无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一切!
60、 最使阿赫玛托娃激动的是,这篇小说发表后将产生何等社会影响和意义。这是第一个向全世界揭露古拉格真相的文学作品,尽管揭露的还不是最可怖的。阿赫玛托娃预言,这部作品将使索尔仁尼琴很快赢得世界声誉,名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