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2、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庄子·大宗师》
3、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庄子
4、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5、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庄子经典名句)。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7、——《庄子·骈拇》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 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10、28)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两鞭之。--庄子
11、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12、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13、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14、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15、15)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人间世》
16、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
17、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庄子名言名句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18、惠子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而庄子回答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这是在告诉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揣测别人的感受,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庄子·杂篇·庚桑楚》
20、3)南方无穷而有穷。--庄子《庄子·天下篇》
21、大宗师》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2、5)今日适越而昔来。--庄子《庄子·天下篇》
23、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24、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 论》 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25、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26、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27、名句出自庄子的《逍遥游》,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
2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庄子·内篇·养生主》
29、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30、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 论》
31、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32、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名言
3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34、——《庄子·齐物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5、·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名句·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36、至人游处于天地间,其精神与宇宙一体化,自我无穷地开放,向内打通自己,向外与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达到这种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时空的限制无复感觉。
37、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38、出自战国·庄周《庄子·渔父》。精诚是一种伟大的品格,是一种开放的心灵,他们对自己时时自省,对他人极其尊重。所谓真,就是精诚到了极致,如果不精不诚,就不能打动人心。
39、10“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0、——《庄子·田子方》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4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名句
4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想说服别人,或者是感动别人,只能用自己最真挚的感情来表达。
43、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44、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庄子《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