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格拉底认为这种专门知识等同于美德,由此可以推出苏格拉底并没有美德。但是,苏格拉底从未说过自己有美德。与此相反,竭力避免不知自以为知这种最可耻的无知之后,苏格拉底说,他并非有意地(或应受惩罚地)行恶。自大泛滥成灾,苏格拉底自然而然地成为众人中最有美德(或者最接近有美德)之人。
2、结果,一个学生刚走进果园,就遇到了一个又大又好的苹果,但他没有摘下。他想等着摘更好的苹果,可后来再也没有找到比它更好的苹果。另一个学生刚刚走进果园就摘下了一个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但后来他又遇到一个更大更好的苹果,他却后悔了。所有学生都没有摘到最好的苹果!“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不约而同地请求。
3、“我很难赢得你们,不是因为缺少语言,而是缺乏勇气和无耻,我不愿对你们说那些你们最喜欢听得到话,我不哀悼,不悲恸,不做也不说别的很多我认为不合我品行、而你们习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那些。我宁愿选择这样申辩而死,也不选择那样活着。”申辩从反驳对苏格拉底的诬蔑开始,一方面他告诉人们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的智慧者,而是有自知之明的爱智者,他的“无知之知”是基于自知之明的一种主动的、不断驳斥虚假知识的求知活动。真知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关于什么是“好的生活”这样的哲学知识,其他所有具体的知识都是从属性的。一个人完全有可能知道并掌握某些具体的知识,但并不理解真正的“好”是什么。另一方面他澄清自己的“无知之知”与智者们的不同,德尔斐的神谕让他看到,他很难像普罗塔戈拉那样的智者把知识当成商品进行交易,在意识到无知后,苏格拉底在人之间奔走,通过不断地对话获得“无知之知”。至于什么是“好”他也不知道,但他通过教给人们不好希望让人变得更好,这也使他落得“败坏青年”的罪名。义疏将申辩解读为哲学与政治之争,即两者的目的都是实现美好的生活,需要消化。
4、你让我太高兴啦,因为你终于开口回答,尽管太勉强,而且也是被这些(陪审)人所迫。——好哇,你说我相信并且传授有关神灵的事情,且不管这种神灵实际上是新的还是古老的,那么,根据你的说法,无论如何我都相信神灵之事吧——你在诉状中还庄严起誓承认过这一点。而如果我相信神灵之事,那么我当然就必定相信神灵喽!难道不是这样?肯定是这样嘛!既然你不回答,我就视为你同意了。难道我们不都认为神灵要么就是神明,要么是神明的子嗣?你说是不是?
5、在苏格拉底盘问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的时候,总有些小青年来看这些大人物的笑话.
6、而他自己就是神馈赠给人们的那只“马虻”,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不断提醒人们“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只有不断地检审自己和别人,才能实现哲学的本质——爱智慧(philo-sophia)。
7、但是在揭示其他人无知的过程中,苏格拉底给自己招来了普遍的怨恨,这些怨恨最终导致了对他的正式指控。
8、这个案件的疑团在于,起诉苏格拉底的那个年轻人跟苏格拉底并不认识,无冤无仇,他干吗要起诉苏格拉底呢?即使雅典人民觉得苏格拉底是个危险人物,把他流放了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判一个70岁的老人死刑呢?就是不判他死刑,他又能再活几年呢?
9、到这里他说,他真的体会过一个新神,当做不好的事时,这个神就会在他耳边阻止他.
10、雅典人,因为这样做才合于真理:一个人,其岗位无论自认为最好,抑或由统帅所安排,在我看来,都应该坚守在那个岗位上,在危险面前坚定不移,决不会反过来把死亡和其他任何东西看得比耻辱还重。我也许真的犯下弥天大错,雅典人,假如说,一方面,你们选出来统领我的将帅们任何时候只要给我下了命令,无论是在波提岱亚,还是在安斐玻里,抑或是在德利俄斯附近,我那时都曾像其他任何人一样,冒着死亡的危险奉命坚守在岗位上,然而另一方面,既然神明命令我——我对此深信不疑——必须过热爱智慧的生活,也就是省察自己以及其他人,我却因为惧怕死亡或无论其他什么事情,在这样的情形下居然逃离自己的岗位,那的确就是弥天大错!要真如此,你们随便哪位都可公正地把我告上法庭,告我不信神,说我不服从神谕,怕死,自诩聪明而其实不然。
11、苏格拉底认为,对于两个对立的观点,要保有一定的张力。
12、于是,苏格拉底开始每天去找人辩论,希望告诉雅典人,每个人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智慧,人要知道自己的无知,才能去追寻真理和美德。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在苏格拉底被起诉的当天,遇到了一个占卜师叫游叙弗伦,他来控诉自己的父亲杀了一个奴隶,说是自己的做法是对神的虔诚。这时候苏格拉底抓住机会就辩论,问游叙弗伦什么是对神虔诚呢?游叙弗伦说,做神喜欢的事,就是对神虔诚。苏格拉说:“那有不同的神,怎么能知道不同的神喜欢什么呢?”游叙弗伦修改道:“那就是做所有神都公认喜欢的事。”苏格拉底又追问,说出了一个哲学和宗教史上最著名的问题“游叙弗伦问题”:“是因为一件事虔诚,所以神喜欢呢,还是因为神喜欢一件事情,所以它是虔诚的呢?”游叙弗伦无奈答道,“那就是正义里面与关照神有关的那个部分。”苏格拉底又问:“神那么完美,我们能做什么从而‘关照’神呢?”游叙弗伦只好借口离开了。(苏格拉底的申辩讲了什么)。
13、所以,与那些我知道肯定是恶的邪恶东西相比,我绝不会害怕,也不会逃避那些我不清楚实际上究竟是不是善好的东西。
14、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那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15、《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哲学史上最经典的著作之一了,由于翻译版本的文字有些晦涩难懂,我就在得到app听完了这本小篇幅的著作。
16、但是苏格拉底不断的质问对方,省察对方的人生,就是想告诉对方,智慧就是要自己知道自什么都不懂这个道理,但是这让对方很反感他。
17、这些指控成立不成立呢?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详细地记录了苏格拉底在审判过程中的辩护词。
18、产婆术,苏格拉底帮助他人产生知识的方法,他自诩像一个“助产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又称为问答法),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反由对方进行归纳定义。
19、一个坚称自己仅仅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的人,如何可能是世间有过的最伟大的老师?一个被描绘成最伟大的反讽家的人,如何可能是侍奉阿波罗的仆人?
20、你看,跟第一个例子一样,我们还是没有找到什么是勇敢的标准答案。要跟苏格拉底学习,就要先破除一个迷信: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从提问到寻找答案的思考过程。
21、话说回来,为什么人们要控诉这个伟大的人?我们来看看柏拉图在书中是怎么说的,苏格拉底被一个叫迈雷托世的年轻人控告,有两点,第苏格拉底不敬神,第苏格拉底教唆蛊惑青年人。想想就知道,那些和他辩论的政治家、达官贵人等等对他都心有怨恨,再加上很多年轻人学习他的诘问法去找其他人辩论,这样就有更多的人觉得自己收到了羞辱,从而怨恨苏格拉底。这也许是最后苏格拉底被告上法庭的原因之一。
22、长期以来,研习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的人就六个问题争辩不休:诘问法问题(苏格拉底用于询问和辩驳的独有方法),苏格拉底的无知问题(或苏格拉底的知识),苏格拉底的美德(aretē)问题,苏格拉底的教育问题,苏格拉底的政治学问题,以及苏格拉底的反讽问题。对苏格拉底的阐释,通常被归结为这六个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式。
23、作为过来人,必须要和你说句掏心话,柏拉图,真的不好读,他的著作最好有专业人士领着读,拆解各种典故,在纷繁复杂的对话中帮你捋清逻辑。
24、你可能听说过很多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不过,你知道吗?你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找不到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本书,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篇文章,甚至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片纸。苏格拉底自己连一个字也没有写下来。我们听到的苏格拉底的故事,主要来自他的两个学生的记录,一个就是柏拉图,另一个是古希腊的历史作家色诺芬。(这是不是很像中国的孔子形象,但你往下读会发现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柏拉图在很多篇文章记录过苏格拉底的言行,但要是从那么多篇里面选最精华的一篇,那就非此篇莫属了。
25、游叙弗伦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下:“我要控告他谋杀。我家有个仆人,这个仆人喝醉酒之后把家里的另一个家奴杀死了。我父亲当时很生气,就把这个杀人的仆人手脚捆起来扔到了沟里。然后,我父亲派人去请教神巫该如何处置这个杀人凶手,回来之后却发现这个人已经在沟里冻死了。在我看来,我父亲就是杀人凶手。你知道吗?竟然还有人认为我控告自己的父亲是亵渎神灵,真是愚昧地不可理喻!”
26、但其实苏格拉底,(至少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即反对自然哲学,又反对智者学派的.
27、苏格拉底面对自己同胞的指控,抱着自愿求死的决心,义正辞严地为自己和自己选择的哲学生活进行了动人的辩护。
28、(注:以下为苏格拉底与美勒托斯的对话,黑字为苏格拉底语,棕色字为美勒托斯语。)
29、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30、王誌,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31、游叙弗伦在苏格拉底的帮助下做出了第四次尝试,这次把虔诚说成是“正义里面与关照神有关的那个部分”。苏格拉底又继续问道,神那么完美,我们能为神做些什么从而“关照神”呢?游叙弗伦只好说,虔诚会让神高兴和喜欢。于是讨论又回到了那个著名的“游叙弗伦问题”:到底是因为神喜欢所以虔诚,还是因为虔诚所以神喜欢。
32、如果使某人经得住诘问省察的那类知识是美德的必要条件,那么,看起来只有少数人才能有美德。如果只有具备美德之人才能良好地统治、管理,那么,看起来政府应该掌握在有知识的少数人而非无知的多数人手中。这看起来是反民主制的。但应该看到,只有当这种知识真的有可能为人们所拥有时,对苏格拉底而言,当他本人既拥有又传授这种知识时,上述观点才是真正的反民主制。因此,苏格拉底的知识问题、美德问题、教育问题,是苏格拉底政治学的核心。苏格拉底针对美勒托的控告所做的辩护,也以这些问题为核心;因为许多人相信控告源自人们的疑虑——苏格拉底是阿尔基比亚德和克里底亚的老师,而这两人是雅典民主制的臭名昭著的敌人。
33、苏格拉底在诘问省察中提炼出来的是对话者的信念。这些信念早已经(潜在地)存在了。苏格拉底并未透露自己的信念。正因如此,他否认自己在教别人的说法才是可信的。再者,他提炼出的并非技术上或智力上超常的东西,而是被广泛接受的东西。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苏格拉底才向所有人而非仅仅智力超常的少数人发问;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经过省察的生活适合于所有人。因而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苏格拉底对雅典的诘问使命、他的诘问式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民主的。
34、让我简要地指出我们将揭示的内容——诘问省察的目的在于劝勉人关心美德胜过财富或其他传统的善:只要能表明人们已然相信美德比其他那些事物更有价值,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即使事实上美德并非更有价值,诘问省察也能够提升人们的灵魂,使受到无尽省察之人,从自以为拥有关于美德的专门技艺-知识(craft-knowledge)的自大(hubris)——“最可耻的无知”——中解脱出来。诘问省察就是侍奉阿波罗,因为剥除了人们的自大,就带来了阿波罗最为珍视的东西——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
35、雅典作为后世西方世界想象中最完美最原初的“民主”社会,竟将死刑判给一名自由表述其自身无知并声称所有追求都比不过美德及人类优越的人,这是令人震惊的。其原因或许能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中找到,更重要的是引发一种对正义的思考,对政体的思考,对民主的思考。正如这场争辩中苏格拉底提出的那个核心问题,我们要用什么来教育未来公民及雅典城的政治家?
36、在第二轮投票中,法官们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在临别之际对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和判定他无罪的人分别说了几句话。
37、等我们出了这里,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无认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38、结果政治家果然回答不了苏格拉底的问题.反而因些忿恨苏格拉底,同时,他周围的人也忿恨苏格拉底.
39、除了将自己展现为运用诘问法的阿波罗的仆人,苏格拉底不作任何断言,正像俗语所刻画的“苏格拉底仅仅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然而,他所作出的其他具体判断强烈表明,他必定确切地知道他所说的不知道的东西。其中最明显的——其他的苏格拉底式对话远比《申辩篇》更为明显——就是苏格拉底伦理学中并不招人喜欢的悖论:美德即知识;意志薄弱(akrasia)是不可能的;无人有意作恶。那么,“苏格拉底一无所知”究竟何意?“苏格拉底确实知道”又是何意?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无知这个双面问题。
40、苏格拉底来举了当时阿里斯多芬的一个喜剧,剧中苏格拉底像一个魔法师一样,号称自己可以在天上行走.
41、公元前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传讯,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苏格拉底在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42、(5) 逐个讨论上述问题并讨论交流(80分钟)。
43、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很多人都会挂在嘴上。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但很多能背诵苏格拉底金句的人,恰恰是要被苏格拉底狠狠地批评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44、Ⅲ、《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飨宴篇》;《斐德罗篇》;
45、苏格拉底说,他并不惧怕死亡,因为当他申辩时,他的神并滑阻止他.
46、苏格拉底知道,把他告上法庭的不是这几个人,而是整个雅典对他的厌恶.
47、而我,诸位,在这方面兴许也与大多数人大相径庭,如果非要说我更智慧那么一点点,大概就在于此吧:既然我不大懂得冥府里的事情,我就认为自己不懂。但我却深深地懂得,对那些(比自己)更高的——无论神还是人——行不义,不服从他们,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恶和耻辱。
48、为什么要读柏拉图的经典著作?简言之,为了从更高的理想,关照我们的现实。《理想国》的理想或许不是我们想要的,但它的结论不是答案,答案在于我们参与了这样的对话和思考,从而能更深地理解我们的处境,探索我们的出路,认识真正的自我。一如布鲁姆所言:“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的死亡相遇。”
49、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50、没对手,因为他们没有真的把苏格拉底告上法庭,苏格拉底反而没有申辩的机会
51、所以要么苏格拉底没有把青年变坏,要么苏格拉底对青所变坏是无意的.
52、苏格拉底大声申辩,宣称自己是为了让人们追寻真理和美德,同时还指出,“有人说我是那些智者,只知道诡辩之术,这是不对的”。古希腊的“智者”,就像现在大街上兜售成功学、演讲技巧的商贩,看似诡辩聪明,实则只将结论倒向权贵之所,或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的“智者”,是苏格拉底鄙视的。
53、苏格拉底说,我也没有带坏年轻人啊。我怎么可能有意地带坏年轻人呢?谁愿意跟一帮坏人在一起呢?要是我把年轻人带坏,又天天跟年轻人混在一起,那我不是有毛病吗?
54、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55、另一个方面,也看到大众是哲学家的对手,因为创新者最开始总是被质疑着,总是苦心孤诣。所以,创新者要经得住寂寞和不理解。
56、所谓的雅典广场的方式指的就是他的研究哲学时所使用的辩证法或助产术.
57、第七期 《苏格拉底的申辩》第七部分(惩罚与荣耀、临别告白)(36a-42a)
58、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个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据希腊文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作了很多注释,对理解文本很有帮助;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为这个中文译本写的导言,对这个古代经典文本的背景知识,给读者一个较为总体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吴飞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第三部分尤其重要,是中国学者自觉地用西方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的一个尝试。
59、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斐多篇》;
60、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61、所以,既然我信神灵——诚如你所说,又假如那些神灵就是某种神明,那么,这完全就是我说你在“出谜语拿我们寻开心”所表达的意思:你说我不信神,又说我信神,因为我毕竟信神灵。再说,如果神灵乃是神明的子嗣,也就是要么与宁芬仙子、要么与其他某些女人所诞的某种众子——据说神灵的确就是她们生的,那么,有哪一个人会信神明的子嗣,而不信神明?因为这与如下说法一样奇怪,好比有人相信马和驴的孩子,即骡子的存在,却不相信马或驴的存在!
62、(3) 简单回顾上期内容。(10分钟)
63、现在的社会上,好像不会有谁会对一个问题挖的如此精妙,或者说,没有时间或者精力去做这样的思考,大多在“对”与“错”,“是”与“否”的二分法之间做出选择。但是我们认为对的,是真的对吗,还是在什么条件下是对的,在另外的情况下就是不那么对的呢?这么执着的苏格拉底让我想到了一个人,阿甘正传里的阿甘。
64、内容简介: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圣人,他的受审和死刑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母题。《苏格拉底的申辩》无疑是西方最感人的作品之一。柏拉图创作这篇对话,为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申辩。从某种程度上讲,柏拉图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为苏格拉底申辩。说到底,为苏格拉底申辩,即是在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申辩,为高贵申辩。
65、苏格拉底的相关著作:《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生活的16种方式》;《苏格拉底传》;《与大师相遇——真理的追求者》;《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申辩》;《我与苏格拉底相处的日子》;《苏格拉底的审判》;《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对话》;《苏格拉底的困惑》;《苏格拉底之道》;《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苏格拉底之死》;《谈话录》;《蝉》
66、所谓的怕死,不过就是并不智慧而自以为智慧,自以为知道自己并不知道的死亡这件事。
67、他说,神的这个决定是对的.因为像他这样一直保持一致的人参于政治,早就丧命了.
68、《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将自己展现为这种人:他就美德质问他人,若他人给出不恰当的回答,他会利用诘问来省察或驳斥这些回答。然而,他还将自己展现为阿波罗的仆人,其神圣使命不止于驳斥人们,还要使人们关注美德和灵魂甚于其他一切。问题在于执行使命的方式是否适应使命本身:苏格拉底为何认为证明了一个人面对诘问无力捍卫自己对美德的看法,就能使这个人关心自己的灵魂?
69、去年,我们完整阅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今年的读书会,我们将通过阅读柏拉图的《申辩篇》、《裴多篇》、《美诺篇》、《会饮篇》等多部经典著作,继续领略西方第一哲人的风采与思想。
70、我以宙斯之名起誓,你当然不相信,无论如何你都不信!
71、这边苏格拉底变成牛虻扎在雅典骏马背上叮咬,那边鲁迅戳着笔杆子对着国人激情呐喊,好不相映成趣,思维最大的敌人便是结论,所以思辨是一种至高境界。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谓自知之明,而从无知之明到透过无知追求智慧谓质的飞跃。人类要知道自身固有的缺陷,即永不能得真理,但是仍要利用自身认识能力,和缺陷和局限做抗争,追求美好的政治生活。
72、苏格拉底作为世人敬仰的哲学家,其实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本来根本无从考证,因为他从来没有留下过任何文字,所有的经典言论都是弟子记载的,这类似孔子、耶稣和佛陀。那柏拉图的这本《苏格拉底的申辩》就是认识苏格拉底的一本极好的作品。
73、《苏格拉底的申辩》为我们提供了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门径,因为这是苏格拉底在五百多名雅典公民面前所做的申辩。
74、柏拉图的书,看起来好读,其实很难理解!单说那些个人的名字,就非常奇怪,你根本记不全,比如《理想国》:
75、(7) 活动后请在下周三之前撰写并提交小文一份。鼓励大家多读多思多写,写出深度,写出格调,写出特色,写出氛围。每个人,都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