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诚英,别字佩声,乳名行娟,安徽绩溪旺川人,我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
2、传统的中医在他们的眼中成为了愚昧落后的象征。可以说这些人的反对,正是出于不了解,而非了解,就像当年的胡适郭沫若一样。而当他们所信仰的医学对他们的病情无能为力甚至宣判死刑之时,走投无路的他们或许会想试试中医。如果他们还有机缘遇到能够解决问题的中医,就像当年的陆仲安马二琴一样,这些中医的反对者就会像当年的胡适之郭沫若一样,不得不改变他们的看法。
3、在鲁迅生前,苏雪林对鲁迅大加赞美,在鲁迅面前谦虚的称自己为“学生”。鲁迅去世后,苏雪林突然开始对鲁迅人身攻击,对他文学事业个人品德所有行为进行全盘否定。(胡适是正面人物吗)。
4、实际上,单纯从哲学、文学、思想界这几个学术圈来看,胡适的造诣在鲁迅之上!但鲁迅对中国学生的影响力,却是胡适所不能比拟的!(胡适是正面人物吗)。
5、“夜往访L.E.Patterson之家,夜深始归。是夜偶谈及Freemason(吾国译「规矩会」)之原委始末。”〔按:大陆诸版《胡适日记》中皆缺1911年11月-12月部分。〕
6、偶然看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老师这篇讨论鲁迅和胡适的演讲文章,在这样短的篇幅里,客观而清晰地从时代背景以及两人不同的学术背景、思想进路来分析、比较两位的殊同,并将两者平等看待,看后很受启发,分享给各位。
7、这个牛兰可不是普通人,他叫做雅各布·马特耶维奇·鲁德尼克,是共产国际国际联络部在上海的秘密交通站负责人,负责转送各种文件和经费等。
8、“你塑造了一个幻象中的女子,亲爱的适,让我们继续穿着这身正式的外衣吧,否则你所喜爱的这个幻象中的女子就会死去。胡适——是不是更喜欢那个幻象中的女子呢?她也许很美妙,但她毕竟是我,那个胸部扁平又不善于持家的我,那个头脑不清而又不得体的我,是这个我触摸到了你的躯体和眼睛。我简直不能相信,你竟爱上了这么一个可怜的东西,然而,你的爱却裹住了我。胡适,我爱你!我们如何能将这件事公开于众,而不引起别的人嫌恶?要是我们真能完全生活在一起,我们会像两条溪流,奔赴同一山谷。”
9、比如孟邹找他时,他正和三位女性在房间里谈笑风生,临别时还很高兴地答应和每位女性都来了个西式告别仪式,即拥抱加左右贴脸。
10、会址在纽约。余先生是会长,张先生及二位周先生都是副会长,区区聊充理事长兼董事长。同时,胡适研究会经申请成为亚洲学会(AssociationforAsianStudies)的一个分会(affiliatemember),并在同年的年会中,举办了两场相连的小组讨论,题为“胡适与他的朋友”,张朋园、周明之、周质平和我各提出论文一篇,余英时及MichaelGasster分任两组评论人,听讲者近百人,可见题目甚为引人。这是胡适研究会的首次学术活动,也是人物研究的一种新试验。
11、此举捅了马蜂窝,一周后胡适就被开除出同盟,鲁迅不但投票同意,随后开始对胡适的各种大骂。
12、胡适的老爹是清朝的州官,1891年胡适出生,两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被台湾巡抚调到了台湾。之后,全家从上海搬到了台湾,父亲任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
13、一个非常态的社会,是不能够以美国的理性之尺简单测量的。乱世与嘈杂之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验便更为有效。我们在当代阎连科、余华的小说里,感受到的一个事实是,在思想上欣赏美国式民主的两位作家,他们的表达却难以摆脱陀思妥耶夫斯基魔影的纠缠,往往在俄罗斯的忧患无序的时空中思考。同时,他们也成了鲁迅思想的继承者。
14、像胡适这样的人,在当时是有很多爱慕者的。徐芳在得知胡适家里是一位“小脚女人”后就开始了对胡适的大胆追求。她是这样给胡适写信的:
15、但是,我们今天知道,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背后其实是共产国际在支持的,甚至可以看做共产国际公开活动的一个组织。
16、这个“条陈”里主张割让给日本的土地还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知的“东三省”,还隐含包括长城线以北的内蒙古——“自临榆县(山海关)起至独石口之长城线由中华民国设防守御”,那么,这一长城线以北的地区,包括内蒙古这一大片地方呢?民国是不设防的,那不就是日本的了?当然,文字里还有些堂皇语句装裱——“东三省境内,中华民国之人民享受居留、经营商业及购置土地产业之自由;东三省境内之人民应有充分机会,由渐进程序,做到自治独立的宪政国家;在相当时期,如满洲国民以自由意志举行总投票表决愿意复归中华民国统治,他国不得干涉阻止;”
17、就在此时,突然出现了伪装成胡适的信件,大骂北平监狱就是人间地狱。
18、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19、朱刚日尧在觉醒年代饰演胡适,在该剧中的胡适,24岁,北京大学教授。
20、胡适并没有针对谁,而是 发表评论:“学校为教学的机关”,应“脱离一般的政潮与学潮”。
21、民众需要了解的是事件全过程,而不仅仅是事件的结论——庆安火车站枪击案的思考
22、民国四年(1915年)9月20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师从约翰·杜威;11月,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初试”;同年,论文《非留学篇》刊登于《甲寅杂志》。民国五年(1916年),开始尝试创作白话诗;8月19日,提出“新文学之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