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2、思想决定了重要和不重要的标准,公平不公平的判别,相信和不相信的理由。就像身体需要食物一样,我们的灵魂或者说去除生物性的那一面的人本身,需要思想。
3、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人学理论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后人为了研究的方便,才有各个角度的区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和“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作为唯物史观的两种表述皆有文本依据,两者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切近地表征了唯物史观的性质。它们既表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体性质,又体现了作为人的实践主体性质。唯物史观不是经济决定论,不是“人学的空场”,而是把人的发展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哲学不是一般人学的)。
4、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成绩负责,在他们心中时代的责任,就是自己的责任。
5、当我们去分析自己的此时此刻,你是否一直在“用力的生活”,这种用力产生的疲惫感,无处排解的时候,自我压抑会强制自己以心理疾病的方式排解外界的压力。
6、当一件事情成为你的爱好,我们带着向往和兴奋参与其中,爱好填补了你的平凡,在对平凡的反思之中,哲学也同样产生和发展。
7、同样,叔本华所谓的痛苦,也不是人生无法继续的理由。而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最差可能,在其中预言了一切的苦难,当你有了哲学的疫苗,再大的苦痛,也可以勇敢的面对。
8、一个国家有他自己的发展道路,一个公司也有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们每个人也都正在路上,在这个发展的浪潮中,我们是着急的甚至是很焦急的。
9、就像俗语说的“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哲学就是来解决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的,解决各种靠物质无法解决的人生苦恼。
10、当你感受了生活的热情和美好,对人与人之间有了一些总结,你会发现自己最好的朋友就是自己,而你跟这个朋友平常对话的语言就是哲学,场所就在思维之中。
11、思想上的“高尔夫”不是谁都打的了的,因为你不光需要富裕而且要有很多独处的闲暇才能真的沉下心来学习哲学。
12、生命因其不同,而显得有趣。一个时代的特点,都会投射到哲学之中,并被哲学整理和凝结,成为一种美好的情态。
13、见多识广,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生活经验。但人们多将此局限于见闻或物质层面,在精神上则常常抱定一种观念便排斥了其他思想。试想,一位只愿意感官享乐的亿万富豪,即使他获得了世间所有的感官享乐,其内心也只有一种浅薄的享乐思想而已。反之,一个人即使身处穷乡僻壤,不曾到过县城,只要他精悉了种种哲学——如老庄哲学、孔孟哲学、释迦牟尼哲学、苏格拉底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康德哲学、存在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哲学、功利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哲学、神秘主义哲学,等等——他在精神上也就算得上见过大世面的人。
14、该书进一步分析,马克思是注重现实的人的,但承认人性并不必然导致否定人的社会本质。人性表征着人作为类的规定性,表征着人与它物的区别。人的本质则表征人作为具体历史的社会存在的现实规定性,从而表征着在特定社会关系中人与他人的区别。只要承认人具有共性就必然承认人性,只要承认人性就必然承认其普遍性和抽象性,虽然抽象的人性要体现在每个现实的具体的人之中。关于人性与人的本质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以抽象的人性掩盖遮蔽现实的人的本质,另一种片面是以人的现实本质把人性消解于无形。对于抽象人性论的批判与对于人的现实本质的阐述已成学界共识,无须多言。然而忽视马克思人性论的存在同样会造成理论上的失误,使马克思的理论特别是人的发展理论失去立论的学理基础,使之不具备彻底性进而缺乏解释力,比如不能说明为什么应当推进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何要将“以人为本”确立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以及为何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等等。
15、所以,文学批评的第二大要素就是理性的自我反思。文学批评虽然基于感性,但本身却是理性的事业,它是讲理论的,而和一般的文学欣赏、作品介绍和“以诗解诗”之作不同。批评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当然,文学批评理论的对象还是对作品的感觉,它是对这种感觉的分析、归纳、总结和提升。但它所采用的范式,却是由理性建构出来的。这些范式本身也有两个不同的层次。
16、著名作家王蒙写过一本书,总结自己的哲学心路,名字叫《我的人生哲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为自己创造不只一个世界,因为一个人需要的世界不只一个。”
17、这些话对于文学批评家来说同样也成立,因为文学批评家在某种意义上也应当是一个艺术家或诗人。一般来说,文学批评家与普通的读者相比,由于他有较强的艺术感悟力和敏锐性,并且在这方面训练有素,他就更加能够体会到某部作品的好处,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他就更能作出对作品来说比较中肯、对读者而言又比较能为大家所接受的评价来。经常会有这种情况,一部作品刚刚发表出来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有人读过之后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的感觉处于麻木和休眠中;但在读过某篇对该作品的评论文章之后,他会重新发现他在原先的阅读中所忽视了的东西,并顺利地进入到阅读的语境,从中获得崭新的审美感受。这时的评论家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给他指点出作品中那些精彩绝伦的亮点,并凭借丰富的阅读经验和细致准确的感悟力将这些亮点突显出来,激发起读者的共鸣。应该说,批评的力量在批评家对作品的这种敏感性中就已经初步体现出来了,"批评家就是那种善于发现美的人,是寻找美的向导,是大众审美趣味的引领者和提高者"。
18、正是为了我们能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幸福,哲学家们纷纷直接或间接地指出幸福的方法。柏拉图相信最好的幸福存在于“理念”之中;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研究发现最能给人幸福的智慧是中庸;多数斯多葛哲学家认为保持内心的宁静是获得幸福的最可靠途径;阿奎那雄辩地论证上帝是人获得幸福(永生)的最高保障;康德认为只要通过独立运用理性,人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有的哲学家避而不谈幸福,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为我们揭示了何为至福,比如维特根斯坦,据说人们一生没见他笑过几次,似乎一直都郁郁寡欢,但他临终时却说自己过了无比美好的一生。王阳明也不怎么谈幸福,但在“致良知”一事上却乐此不疲。
19、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哲学也变得越来越专业了。但哲学仅仅是一个专业或一门科学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既可以把哲学当成一门充满抽象概念的、只在小圈子里发挥余热的科学,也可以把哲学作为我们生活的智慧指南。早期的哲学大师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就持后一种观点,近现代尼采、萨特、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也持类似的观点。这些哲人不仅因其非凡的哲学探究而享誉思想史,更因为他们的生活和人格本身,就昭示着一种极具典型的智慧人生。对一名将写作融入生命的作家,我们称赞他们“文如其人”,换到哲学家身上,就是“思如其人”。伟大的哲人从来不仅靠一张嘴来宣称哲学式的生活是最好的,而是坚持以自己的人生追求来彰显哲学的魅力。像康德这样谦逊的哲学家尽管认为应该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哲学,但我们普通读者千万别停留在这种表象之上,因为,哲学就其根本而言是向着至善的,历史上绝大多数哲学都坚持这一立场。即使是那些极力否定“至善”这一概念的哲学家,也以一种“否定之否定即肯定”的辩证方式回归到至善。
20、人世间的事务,多到永远没有尽头,吃喝拉撒,婚丧嫁娶。每一件翻开了,都是一本烂账。优秀的人有一种能力就是快速的跳入和跳出。
21、只有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继续收获智慧,承认自己的无用才能肩负起时代的大用。
22、★16年05月13-15日广州(三天两晚构建班)
23、哲学是现代社会,人们尝试获得时代参与感的一种努力。
24、发明家、科研者,他们都是走在最前沿的人。他们离不开哲学。探索宇宙,研究世间一切事物其实都是在充分的利用哲学。
25、毋庸置疑的,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一小部分人的不同的世界观所致。
26、任军锋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7、苏格拉底,将人们的追求具体化,发明了“反诘法”。
28、在构思阶段,为了产生新的点子,需要有乐观的精神。在具体的确立计划的阶段,需要考虑到所有的风险,慎重细心地制定严密的计划。到了实行的阶段,只需要按照想的去做就行了。
29、 列宁提出,概念、范畴并不是认识的工具,而是人类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哲学的范畴文明的大逻辑,不仅为人的学以成人构建了理性思维的根基,而且为人的学以成人提供了最为深切的思想内容。
30、哲学知识是比较复杂深奥的,因为它基本上是被社会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道理,所以它体现的是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从,万象表现中凝结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有一定的理解里会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够弄懂。他要求的是比较全面的知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做研究,所以总体来说就有点呆板。
31、其次,这种人固执盲目。不仅很难找了正确的甚至最佳的方法,而且会教条认死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人协作能力极低,并且抗拒协作,在团队不仅难做出出色成绩而且与他人容易格格不入。
32、罗素就曾经说过“三种单纯又及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与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33、 各位前辈、各位同仁,能够参加今天的盛会,并且能在大会上发言,确实感到非常的荣幸。大家知道,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一再强调,哲学的目的是使人“尊敬他自己,并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则提出,哲学以外的学科,都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在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中外哲人的不谋而合,那么为什么哲学可以使人学以成人呢?我自己有四点体会,我将其概括为四个“大”字:哲学探究的是人生在世的“大问题”,哲学构建的是范畴文明的“大逻辑”,哲学提供的是睿智通达的“大智慧”,哲学传承的是启迪思想的“大手笔”。
34、在对以往经验教训的各种反思中,哲学界也对以往的哲学范式进行检讨,如有人把过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认为僵化的教科书范式,指责其见物不见人,认为这种范式的弊端就是出现了“人学的空场”,人的价值和权利出现了“存在的遗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规律”、“阶级”、“革命”等显性话语的“铁流”为人们指引道路,人的价值、权利、自由等“软性”话语却隐而不彰了。当然我们可以说那些宏观叙事本身就是为了人,人从来没有缺席,而且特定的历史情形只能如此,如“革命压倒启蒙”、“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大的人权”等说法。这些应该说都有它特定的历史合理性,也因此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人本身的价值和权利确实曾遭受到各种损害。
35、 哲学的辩证智慧首先是作为最为切体的大智慧,李大钊曾经说过:“人们每被许多烦琐细小的事压住,不能达观,这于人生给了很多苦痛。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一个注意于远大的,从琐屑的世界中解放。”社会人生纷繁复杂,利害、是非、祸福、荣辱、毁誉、进退,扑朔迷离,纷至沓来。人总是感到得不到想要的,又丢不掉不想要的,受启发于现实,我编了这么一段话,人始终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困惑当中,要么是在一种没有选择标准的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要么就是一种没有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哲学的辩证智慧就是使人保有高举远慕的心态,缜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执着专注的意志和洒脱通达的境界,注意于远大的层面,从而成为尊敬自己的人,自视能配得上最高档的东西的人。
36、笛卡尔,用哲学开辟了人类科学的新时代,顺手发明了解析几何;
37、当然,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是人文主义或人的学说全面觉醒的时代,一切都以人为中心了。人更加关注自身,了解自身,人的尊严得以提升,自由得以解放。陈新夏教授的《人学与人的发展》(以下简称《人学》)一书主要就是从这一时期切入开始探讨人学问题的。该书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来源于前人优秀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尤其是欧洲近代人道主义和启蒙思想家所确立的人道、人权、民主、法制、自由、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近代人道主义和启蒙思想家从根本上肯定了人,提升了人的自我意识,确立了人之为人的最基本权利。他们所确立的关于人的价值,虽然是直接针对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是着眼于建立资本主义的理想王国,但他们倡导的价值对于全人类却具有更普遍、更长久的意义,因为那些价值反映的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方向,是人类共同追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该书认为,马克思继承和发挥了近代人道主义和启蒙思想家对于人的价值优先性的肯定。人道主义对于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尊重、对于幸福的追求,对于自由、平等权和财产权等的倡导,康德对于人是最高目的的强调等都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紧紧抓住“人”这一根本,确立了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关注贯穿于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始终,并且强调每一个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比人道主义更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彻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