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咬文嚼字》2019年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为例,“主旋律”误为“主弦律”,“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殊不知正是这种“差不多先生”的表现,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亦体现了一些人凡事浮皮潦草、敷衍糊弄的作风。
2、造句:违章车辆被交警拦住,司机受到了处罚。
3、他写这篇自传时,真是咬文嚼字,一点也不敢马虎。
4、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5、早在1951年,主流媒体就曾讨论过汉语的规范使用问题,提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纠正这种现象,以建立正确地运用语言的严肃的文风。”今天来看,我们每一个人仍需要多些再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一字不肯放松,一词不肯含糊。这是对母语的敬畏,对文字的敬畏,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智慧的敬畏。
6、 “工匠精神”本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即对生产的每道工序,对产品的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随后,不仅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提倡“工匠精神”。于是,使用范围扩展,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工匠精神”。
7、他写这篇自传时,真是咬文嚼字,一点也不敢马虎。
8、“不求甚解”:读书切忌不求甚解,对于不懂的地方要多问老师多查资料。
9、 3) 两家企业一致同意分享一个专注于详尽结构分析以及磨削工艺的改进技术的托运项目。咬文嚼字,试试看。先修修原文,尽求清晰,消除语带双关。
10、第三个例子是关于“推敲”,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11、我们共同赏析这首诗之后,我和学生再次品读课文中有关作者观点的句子:
12、读书讲究咬文嚼字,选药时你“抠字眼”了吗?最近感冒的人多,很多人都会自己购买一些感冒药物服用。
13、咬文嚼字,虽然他相信开卷有益,但读起书来却只会寻章摘句,从不求甚解。
14、我们在学习这个例子时,因为是文言文,中职生基础不好,我们先反复读,再翻译,通过把原著和王若愚修改后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再去对比,去体会二者区别,就很容易理解文字的删减,也会改变文学的意味。
15、他是字斟句酌地写成的,他对他的专业技能和知识颇为自负。
16、他在大庭广众中说话总是感到紧张,常常词不达意。
17、“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18、 29) 每到咬文嚼字的时刻,内心便十分纠结。从哪改起无从下手,改哪些无从下手。
19、(释义):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20、冬烘先生教人读书,往往咬文嚼字,令人得不到什么有益的知识。
21、 有人说,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内心累积了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葛优躺”式的“颓废”迎合了人们放空一切、降低焦虑、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这正是“葛优躺”一词流行的心理背景。
22、十大流行语,是即将过去的2016年的文化缩影。用流行语造句,你能用上几个词?
23、造句:为了筹集到资金,她不知疲倦地四处游说。
24、梗,来源于“哏”,本指艺术作品中的笑点,也指故事的情节、片段及创意等。融梗,即把别人精彩的创意融合进自己的作品中。近年来,因多部文艺作品涉嫌“抄袭”,网络上出现过好几次针对“融梗”定性的集体讨论。但到底是“合理借鉴”还是“违法抄袭”,二者的“边界”到底在哪,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今年10月底,热播影片《少年的你》的原小说被爆料“融梗”日本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的多部作品,网友议论纷纷。易中天在微博上发文点评,认为“除非极个别的天才,很少有作家能够做到绝不借鉴,关键在于是笨拙地模仿甚至直接抄袭,还是创造性地用人如己”。“融梗”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25、近来,它的贬义色彩在不断淡化,有时也用在自己身上,即用于自嘲,表达对他人或外貌或才华,或物质条件或情感生活等各方面的羡慕。“我柠檬精了”就相当于“我羡慕了”。有时也说成“我柠檬了”,或“我酸了”,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思。
26、学习需要思考,但也不能咬文嚼字,钻牛角尖。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