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一个时代背景,有每一个时代背景文化思想存在的意义和他的色彩。若是把庄子的思想拿到现在来,那一定是有另一番含义和启示的。我一直崇拜庄子,但是对于这位大家的一些观点也并非一定多么认可赞同,毕竟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看事的角度自然也有所不同。古有陶渊明追求个“不求甚解”,我倒觉得这和庄子有些雷同,只是一个是因为郁结只得不求甚解,一个是太通透了,难得糊涂。就拿这段文字来讲,要说那些技巧多的人多劳苦,也并不一定见得啊,说不定人家就喜欢这份工作呢,就比如一些为画而生的人,就喜欢这个,就是执着进去了,作品是自己最大的欢喜,收入算作是锦上添花;庄子有说“知者多忧”,但是后世又有“庸人自扰”,所以这个心累的智者也不见得是真的聪明了,再反观庄子,是不是也是一位智者呢?没能力又没追求的人就真的自由吗?真不见得啊,在这个社会,还不是为了一日三餐在奔波。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3、(译文)世人都去赞誉他,他也不会因此振奋;世人都诋毁他,他也不感到沮丧。
4、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5、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6、北冥太大了,可容下几千里的大的一种叫“鲲”的鱼。鲲在北冥的大水里逍遥,常常“水击三千里”;但有一天它不知为何生气了,化作几千里大的大鸟“鹏”,迁徙飞去南冥,南冥是天池,似乎更大。(庄子名言名句解释)。
7、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
8、“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中国人没有真理意识,只有效忠于皇帝的“正气”意识,以及权力意识,权力可垄断真理。
9、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10、一个懂得谦虚,自以为不足的人,才能不断长进;一个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就会停滞进步。因此,一个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是不够了不起的人;一个不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
11、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1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13、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14、原文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译文道路是由人走出来的,事物是因为人们如此称呼而形成的。----《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之间的大美,四时之间的序列,万物的生忘枯荣都是因为自然的伟力,生死存亡,浑然一体,生息繁衍,自然天成,这才是真正和谐。)----《知北游》
15、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山木》
16、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17、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
18、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19、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20、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21、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2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4、作为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庄子》给世人留下太多的故事,“庄周梦蝶”、“鼓盆而歌”已经成为知名的典故。
2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26、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2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8、《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29、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无师乎?(以自己的成见作标准,谁没有标准呢?)----《庄子》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曷若相忘于江湖。----《庄子》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31、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32、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杂篇·盗跖》
33、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34、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