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在整个生物种群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每一代新生物种的数量却大于自然资源能够供养的数量,因此每一代新生物中的大部分都会死掉;
2、洛克是第一个向数学家发起挑战的科学派的哲学家;他认为人一出生就是张白纸,什么都要靠后天习得,斯宾诺莎等人号称的公设,都是无根之木;他也承认人的本能是存在的,但这只是习惯而已,并不是比客观世界高一等的理性
3、老子有另一个角度的类似发现,他要求“绝圣弃智”。智就是知识,也就是对可道之道的知识(能够表达为规则和既定程序的知识),而智慧则是对不可道之大道的亲近(“道可道非常道”往往被错译为“可说的道理并非永恒的道理”,应该是“可以因循的道理并非永恒的道理”)。
4、但是哲学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种知识“艺术地”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具有生态和谐水平的观念/知识体系,这样人们就能够更加和谐地充分地思考各种问题。简单地说,哲学想创造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
5、牛顿与莱布尼茨在发明微积分事情上起了争执,英国皇家学会认为牛顿才是微积分的发明者。(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
6、科学越进步,机械论的威信就越高。但其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的意识都是一系列物质运动的结果,那还有什么人生意义呢?
7、可是《苏》我依然看不下去,尽管它号称最好的哲学入门书。
8、尼采的“超人”是指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且能够摆脱奴隶道德、不被弱者束缚的强者。P.325
9、康德之前的哲学危机,是休谟对因果律、及至人类理性能力的怀疑
10、这本书的特色确实符合背页上的广告词:"最严谨又最不严肃的哲学史"。作者以高度亲民式的幽默来陈述西方哲学史的发展。看完后涨了不少知识,也引起了我对很多哲学家更多的好奇心!
11、作者开篇并不是以一些高大上的哲学名词开头,而是从哲学史的开端讲起。任何事物的开端都是一段故事,于是在那些有意思的历史故事中,我明白了,哲学从一开始,只是因为好奇,只是因为怀疑。唯一不同的是,那些能成为哲学家的人们,是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的胡思乱想,开启了这门伟大的学问。
12、康德认为道德也是处于先天认识形式里的,如果一个人做好事是为了得到表扬,这不算道德。孟子云:恻隐之心,有皆有之
13、更进一步说,二元论能帮助我们的关键是:我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是无敌的,而一切体验归根到底都是精神体验。P.121
14、我只知道对于知识来说,宽容永远代表着光明。P.23
15、逻辑实证主义要做一项伟大的工程,他们要用严谨的逻辑符号代替之前所有的哲学观点,用逻辑的方法分析前人的一切命题,最终把整个哲学世界都用逻辑符号重铸一遍。p.411
16、黑格尔认为先前的哲学家们都犯了一个毛病:用理性去研究理性
17、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有个情节,女的追求男的,没成功,马上要错失机会的时候,香港遭到攻击,在战火中,男女主人公同生共死,得以终成眷属。此时张爱玲写道: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所以才陷落。这段话就是典型的唯我论和目的论。文学中的这种手法反而会呈现一种美,给予一种看待人生的全新视角
18、因此,预测未来的历史规律,一劳永逸地设计一种绝对正确的政治制度,也是不可能的。波普尔主张应当建立“开放社会”,要求执政者能够广泛接受意见,赋予大众质疑政策的权利。P.436
19、整个阅读过程,犹如浏览人类智慧发展的漫长画卷,那种波澜壮阔的感觉丝毫不亚于看一部伟大的史诗小说。时而强者辈出,华山论剑;时而众生迷茫,绝世英雄拔剑斩出明路;时而天灰地暗,绝境中苦苦坚守,薪火相传……
20、他(笛卡尔)把我们讨论的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心灵,一个是心灵之外的部分。P.118
21、来吧,哲学家们!自己说说看,你们究竟都干了些什么?
22、一个平凡人在日常思考的东西,其实这些哲学家们都思考过了。读完这书最大的感想就是:原来我所苦苦思索的这些东西,都是哲学啊……
23、接下来,就如同一场刺激的智力飞驰体验,每一个哲学家和他的哲学观点以此展现在面前,我们可以看到这群最伟大的天才们,是如何一路不停推翻、重建这门学问。
24、我们可以间接体验四维空间:假设有一个四维空间的物体穿过我们人类的三给空间,我们人发现它在三维空间的投影随着时间而改变,这就相当于体验到了。只不过我们永远无法得知这个四维物体是什么。这不就是康德的世界观吗
25、笛卡尔有一个很棒的想法,就是按照欧式几何学的模式来建立哲学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先找出一些不言自明的公设,再以这些公设为基础,按照演绎推理的方法建立整个哲学体系。P.136
26、挑战机械论和决定论他是经验主义者,但他认为之前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都有缺陷。有些问题讨论是没有意义的,超出了人类回答的能力
27、哲学家的英文是philosopher,其研究对象是哲学(Phil),意思是一个爱智慧的人。
28、他这种哲学角度与中式哲学不一样,中式(比喻式)哲学特点是不细说,不深究,不推理,不演绎,更不会自我怀疑,所以听着韵味无穷,但又说不清楚;
29、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矛盾可以存在,矛盾必须存在,矛盾就是世界的本质。P.264
30、这是因为哲学讲思辨,讲道理,而只有弱者才会去讲理。强者不需要讲理。
31、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考虑的是由各种观念构成的思想画面如何才能够使思想的能力和魅力最大化。一个观念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比别的观念更加错误,它只是有可能被放在不恰当的思想位置上而破坏了思想画面的效果,就像是一步臭棋,或是一块愚形。
32、这篇文章是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也就是书摘。我把页码也标出来了,方便你查阅。
33、第在遗传的时候,基因会发生不可控制的随机变异;
34、先把原汁原味的东西呈现给大家,下篇文章谈我的读书心得——我将梳理一下,把这些哲学家们排排队,方便我们了解西方哲学。
35、用物理学来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观点就叫机械论,也叫机械唯物主义(即去掉辩证法后的唯物主义)
36、萨特有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那么,什么能体现“我存在”呢?只有选择,而且是自由的选择才能体现。P.491
37、西方(数学式)哲学正好相反,有着数学般的严谨
38、宗教和哲学在根子上是无法协调的。宗教要求信仰,哲学要求怀疑,两者相悖。P.30
39、翻开本书,从神烦的苏格拉底开始,彻底了解人类史上的哲学家们,以及他们穷尽毕生的经历和苦思后提交的最终答卷。
40、一个支持决定性的证据是,在20世纪前,人们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随机数
41、老子有另一个角度的类似发现,他要求“绝圣弃智”。智就是知识,也就是对可道之道的知识(能够表达为规则和既定程序的知识),而智慧则是对不可道之大道的亲近(“道可道非常道”往往被错译为“可说的道理并非永恒的道理”,应该是“可以因循的道理并非永恒的道理”)。
42、休谟的质疑不是抬杠,统计学上也强调,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因果性强调“必然”
43、用穷凶极恶的吐槽和喜闻乐见的八卦,彻底瓦解你对哲学史的成见
44、康德只有152cm,在哲学上却是个巨人。他身体不太好,脾气很怪,很闷骚,但又很高寿(活到了80多岁)
45、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世界的本质,它无处不在;矛盾双方可以共存,处在互为差异、甚至互相冲突的动态之中;正题和反题发生强烈的冲突,结果并不是一方消灭了另一方,而是最终化为合题,达到了协调、升华了。最终达到的终极真理是"绝对精神"
46、你知道吗,你想过或者没想过的这些奇形怪状的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哲学家们一本正经地提出,挖空心思地找证据,面红耳赤地争论过了。在整个世界忙着探索、开垦、打仗、上天、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这帮哲学家们却神经质地死磕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就好像一个网络游戏里的角色试图琢磨自己手里武器的代码是什么……
47、牛顿力学的优秀与影响,对哲学的影响是产生了机械论
48、当我们把人生痛苦分成感官体验和精神体验这两类以后,就会发现,还有什么痛苦是不可忍受的?P.120
49、从二元论的角度说,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和我们的精神世界无关,我们可以完全忽视。但是对于我们在乎的人,这点是极难做到的。一旦做到了,我们也就成了完全不关心任何人的冷血动物实际上,当我们在乎外人感受的时候,就相当于我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于外物。我们既不可能控制一切外物,也不可能让他人的感受总符合我们的意愿。因此不仅是二元论,其他自我安慰的手段,对于我们所关心的人都有些束手无策。P.123
50、法国的莱布尼茨反对洛克。他表现得信仰基督教,他实际上并不虔诚,内心很多地方与斯宾诺莎是相似的;
51、希腊人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识是有所不同的两种东西,尽管有时候容易被混淆。Herakleitos就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否则它就已经使赫西阿德、毕达哥拉斯、克塞诺分尼和赫卡太智慧了”。
52、他们发现,剔除到最后,只剩下了两种命题。一种是重言式命题,一种是描述片段经验的命题。其他的哲学问题,特别是形而上学问题,全都是没有意义的问题。要么违反了种种逻辑规则,要么无法用经验去实证。P.413
53、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英文叫metaphysics后人在编纂苏格拉底著作时,将之分为两类,一类叫physics,另一类不知道怎么起名,就干脆叫物理学之后的学问,这是形而上学最初的由来
54、叔本华说,生命意志是邪恶的,是痛苦的根源。所以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痛苦。欲望本质上是痛苦之源。P.294人生就好像在痛苦(欲望满足不了)和无聊(欲望满足了)之间不停摆动的钟摆。P.295
55、简单地说,我们衡量某个学说、理论、定理是不是好用,有两个标准:第一看它能否准确预测未来,第二看它是否足够简要。P.174
56、终极问题没有答案,最聪明的人们追求到最后,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是一条绝路。P.486
57、由机械论容易导出:决定论,即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物理规律来解释,每个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整个世界该如何发展、走向何处,都是由自然定律决定好了的(没有说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58、哲学家们的探索过程与他们自身的行为相映成趣,在哲学家们享受纯粹“思维的乐趣”的同时,也为我们充分展现了哲学的真正旨趣所在。
59、他问:科学家凭什么认为世间存在普通规律?如果我们认同了休谟,则那意味着做科学实验没有任何意义了
60、意识是由物质完全决定的,服从严格的物理定律
61、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休谟到康德,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一代代哲学家不断思考,并对我们的世界做出形形色色的阐释,而哲学却并没有所谓的终极真理。那么,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他们在重复没有意义的活动吗?显然不是。
62、维特根斯坦发现,原先用逻辑去分析语言的想法太天真了。语言不能只停留在表明的逻辑分析上。……换句话说,每一个情境都给语言制定了不同的规则,语言得和规则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真正的意思。而这规则又是没有逻辑可言的。……这其实是理性思维和现实的矛盾。……理性根本无法担负从总体上解释世界、指导生活的任务。P.414
63、虽然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什么卵用。可就是好奇。
64、如果我们接受康德的哲学观,我们就同意,这世上总有一些东西我们是无法认知的,我们只要安于在能认识的世界里生活就好了
65、“哲学史写得这么浅白风趣八卦,你让我们哲学系的人还怎么混?!”
66、所以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以说的事情,都可以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事情,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凡是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内容都很清晰准确;凡是不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说了也是没有意义的,就不用说了。P.413
67、哲学家的英文是philosopher,其研究对象是哲学(Phil),意思是一个爱智慧的人。
68、黑格尔同时认为包括康德在内的以前的哲学家们,错在了将人的理性世界和客观世界看成是互为对立、矛盾的两个事物;在黑格尔看来,矛盾的东西是统一的,因此人的理性和客观世界之间虽然是矛盾的,但不是割裂的,可以通过不断地辩证统最终成为一个合题,换句话说,理性通过不断地辩证,就可以完全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如果验证最终它符合了真实面貌呢,毕竟人又看不到真实面貌?)
69、第生物后天的变化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能改变基因。P.349
70、强者的道德叫贵族道德,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特立独行,崇尚强大,鄙视软弱,追求创新,拒绝平庸,代表了生命积极的一面。P.323
71、培根是和笛卡尔同时代的人,强调知识就是力量,重视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科学知识,这就需要用到归纳法;
72、莱布尼茨在给贵族小姐解释时,说了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他认为物质占空间,那就可分,一直分到不可分为止,那时候它就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所以物质是由精神组成的
73、我甚至沮丧的认为,是我自己太笨,而哲学又太难,难到我根本不知它是研究什么的。所以虽然我一直很好奇,却找不到一扇门来真正了解哲学。
74、英国由于民族主义,不承认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的易用性(整个欧洲采用的都是莱布尼茨符号),坚持一百多年使用牛顿发明的符号,给英国学术发展带来巨大损失。
75、他认为世界万物发展必遵从绝对精神,因此绝对精神是决定论的,他认为历史不是人类创造的,人类只不过是历史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
76、哲学不招人待见很大程度上因为它质疑一切的精神,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姿态总让人误会哲学家们是在抬杠。比如你问朋友“我们是不是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对方会告诉你,因为我们所见所闻都是真实的,所以世界当然是真实的。你接着问,我们怎么能确定所见所闻都是真实的呢?朋友可能就答不上来了。这样的对话后果轻则不欢而散,重则友谊破裂。
77、笛卡尔想象中的哲学体系应该像欧氏几何一样,先要有一些不言自明的公设,然后用演绎推理的方式推导出整个哲学世界
78、易经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超过我们感知之外的那些无形的东西称之为道,即道理、抽象的东西,也即老子的大道无形;我们能感知到的那些有形的东西称之为器,即东西,物质;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在看到metaphsyic后联想到易经就翻译成了形而上学,很妙!
79、除此之外,那些别人推荐的书,要么太深奥看不懂,要么太枯燥看不下去。
80、此时哲学的困境是:一个是休谟的怀疑论,一个是科学的决定论。这两个观点正好是互相矛盾的;
81、如果我们强行认为某两件事存在因果,那就有问题了,我们用的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得出的是普遍规律,即因果关系,那么归纳法的使用前提就是承认因果律,成循环认证了。。
82、而在精神世界,即心灵内,就容易忍受痛苦了,只要意志坚定,我自己就是王,想怎么看待就怎么看待,大不了做阿Q,佛系或者意淫幻想。
83、牛顿与胡克起了争执,牛顿又无耻地将胡克打击了下去
84、作者写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就是我这种不想碰触枯燥的哲学书籍的懒人的。他风趣诙谐,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有史以来的著名哲学家的思想,发展脉络,哲学和宗教和科学相爱相杀的恩恩怨怨。就像小说一样有趣。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