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个人里,和内帷一样,也有一个首席,这个人就是茗烟。
2、————————————————————————————
3、——————————————————————(茗烟为什么要改成焙茗)。
4、第四十一回中——……王夫人便就他手内吃了两口。——应为——……王夫人便就在他手内吃了两口。——才更通。另——刘姥姥忙笑道:“姑娘们把我丢下来了,要我碰头碰到这里来。”说了,只见那女孩儿不答应。——其中——通行本、程高本此句为:“……说了,只觉那女孩儿不答。”俞平伯校本为:“……说了,只见那女孩儿不答应。”俞平伯校本更贴切。所以选用——……说了,只见那女孩儿不答应。
5、第七十八回——王夫人道:“别是宝玉有嘴无心……”凤姐笑道:“……若只叫进来在这些姊妹跟前以至于大小的丫头们跟前,他最有尽让,……那是再不得有人恼他的。……”——其中——那是再不得有人恼他的。——应为——那是再不得有恼他人的。——才对。另——有在外头的,不如进来姊妹相共,——应用程甲本中的——在外头不如进来姊妹相共,——才更通。另外——宝玉满口里说“好热”,……将外面的大衣服都脱下来麝月拿着……。——其中——将外面的大衣服都脱下来麝月拿着,——看上去也通,但在不害意的情形下添一个“让”字——将外面的大衣服都脱下来让麝月拿着,——更通畅。还有——(宝玉闻晴雯死)遂一人出园来,往前次之处去,——用程甲本句——……往前次看望之处去,——更通。
6、今天这一集聊一个比较轻松有趣的话题,就是来谈谈《红楼梦》里面的,有哪些关键词是两两相对应的。
7、……1+2n→4+6n……↔2的n次方↔……↔1……
8、可以想见,这些话都是低声说的,既然“细细”,两个人脑袋必然凑到一块儿,可以闻到彼此鼻中呼出的热气了。之后宝钗那一句“怎么这么静悄悄的?”也印证了这一画面。
9、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①(茗烟为什么要改成焙茗)。
10、的确,服侍薛宝钗这样克己复礼的姑娘,莺儿的确很难有太过抢戏的表现。可是,莺儿真的如外表表现得那样老实、守本分吗?
11、2000年8月15日至2022年11月7日写于岳麓山下
12、另外一些,文中有明显可探究的错误,我将纠正结果公示在此,以便与大家交流——
13、第七十四回——凤姐笑道:“刚才又出来了一件事:……白不在我心上。”——其中——……白不在我心上。——应为——“……自不在我心上。”——才意思对。另——谁知惜春虽然年幼,……任人怎说,他只以为丢了他的体面,咬定牙断乎不肯。更又说的好:“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其中——更又说的好:——应为——便又说:——才对。
14、《红楼梦》回避皮肉化的性描写,不靠对性的渲染来吸引读者,全书显得不淫不腻,所以“那么不好看”,或许作者认为人如果沉溺于肌肤皮肉的性,乃是误入迷津吧。
15、多姑娘第一次出场,是在第21回。彼时巧姐出痘,家里供奉痘疹娘娘,需要斋戒十二日,严禁夫妇同房。贾琏搬到了外书房坐卧。
16、而刘心武老师,竟然认为《红楼梦》里的“月”,对应的是“日”,并根据“日月双悬照乾坤”,而附会出乾隆皇帝和康熙废太子的儿子弘皙争皇位的事来,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刘老师似乎忘了红楼梦还有另一个书名,叫《风月宝鉴》。红楼梦里的“日月”,从来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日月,暗示明也。
17、贾宝玉是整部《红楼梦》的绝对男主角,所有的女孩子也好,老爷太太也好,都是围绕这个男主角来写的。而且贾宝玉是何等心性的一个人,对待所有人都有一副菩萨心肠。那么这样一个人物,他的身边怎么可能会有一个专会仗势欺人的豪奴呢,更何况是贴身跟随自己的书童小厮呢!说他古怪精灵、调皮捣蛋倒还可以。
18、全书中对宝玉有两次性生活描写,都写的极其简略,甚至是在回避。初试云雨情,写得极好。非常微妙地写出了宝玉青春的觉醒,性的意识和性的要求。当然,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是不可能有人对宝玉讲青春期生理和青春期保健的。
19、显然不可能,因为在第77回,“灯姑娘”整整被提及五次,无论再怎么“笔误”、“误抄”,都不可能连出五次。
20、比如在这个版本中是“哄人之目”,在另一版本中却成了“供人之目”,在选择之时必须联系这句话的上下文,根据其意思,才能选择出最准确的最好的,这话最准确恰当的是“哄人之目”,因为作者在上下文中交代清楚了,他写的这些女子,都是他亲闻亲见的,不是胡思乱想虚构“哄人之目”的。
21、⑩张爱玲:《红楼梦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20页。
22、茗烟回头,见是贾芸,便笑道:“何苦二爷唬我们这么一跳。”因又笑说:“我不叫‘茗烟’了,我们宝二爷嫌‘烟’字不好,改了叫‘焙茗’了。二爷明儿只叫我焙茗罢。”贾芸点头笑着同进书房,便坐下问:“宝二爷下来了没有?”
23、这两件事,其实也透漏出来,贾宝玉的等级观念还是存在的,毕竟他生活在那样一个年代。
24、不奇怪吗?薛宝钗八面玲珑,但和周围人的交往中不偏不倚,从来不和谁走得过近。可为什么手下人却如此交往亲密?从“不久前认了干娘”,可以看出两家的交情不是原来就有的,而是宝钗一家搬来之后迅速升温的。你说两家投契也好。但我也有理由怀疑这是薛宝钗的有意安排。从薛宝钗给王夫人房里的金钏送“旧衣”;从宝钗如此笼络袭人就可以看出,宝姐姐可能很久以前就已经在宝玉周围编织一张关系网。
25、多姑娘,凡略知《红楼梦》者皆知其名的由来。乃因其考试过宁荣二府一半的男子,情人数目之多也。
26、其实但凡留心,我们便发现第21回文中对多姑娘的描述与第77回灯姑娘的描述并无二致,两人经历、性情、行径都是契合的。而在作者的笔下,从来没有相似的人设。
27、且说迎春归去之后,邢夫人象没有这事,倒是王夫人抚养了一场,却甚实伤感,在房中自己叹息了一回。>(正在房中叹息。)见宝玉走来,看见王夫人>脸上似有泪痕,也不敢坐,只在旁边站着。(待)王夫人叫他坐下,宝玉才捱上炕来,就在王夫人身旁坐了。王夫人见他呆呆的瞅着,似有欲言不言的光景,便道:“你又为什么这样呆呆的?”宝玉道:“并不为什么,只是昨儿听见>二姐姐这种光景,我实在替他受不得。虽不敢告诉老太太,却这两夜只是睡不着。我想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那里受得这样的委屈。况且二姐姐是个最懦弱的人,向来不会和人拌嘴,偏偏儿的遇见这样没人心的东西,竟一点儿不知道女人的苦处。”说着,几乎滴下泪来。王夫人道:“这也是没法儿的事。俗语说的,‘嫁出去的女孩儿泼出去的水’,叫我能怎么样呢。”宝玉道:“我昨儿夜里倒想了一个主意:>咱们索性回明了老太太,把二姐姐接回来,还叫他紫菱洲住着,仍旧我们姐妹弟兄们一块儿吃,一块儿顽,省得受孙家那混帐行子>的气。等他来接,咱们硬不叫他(回)去。由他接一百回,咱们留一百回,只说是老太太的主意。这个>岂不好呢>!”王夫人听了,又好笑,又好恼,说道:“你又发了呆气了,混说的是什么>(胡道)!大凡做了女孩儿,终久是要出门子的>,嫁到人家去,娘家那里顾得,也只好看他自己的命运,碰得好就好,碰得不好也就没法儿。你难道没听见人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里个个都像你大姐姐做娘娘呢。况且你二姐姐是新媳妇,孙姑爷也还是年轻的人,各人有各人的脾气,新来乍到,自然要有些扭别的。过几年大家摸着脾气儿,生儿长女以后,那就好了。>你断断不许在老太太跟前说起半个字,我知道了是不依你的。快去干你的去罢,不要在这里混说。>(快回园看你的书去,不要再在这里为你二姐姐的事瞎耽误工夫,仔细老爷又问你书。)”说得宝玉也>不敢作声,坐了一回,无精打彩的出来了>。憋着一肚子闷气,无处可泄,走到园中,(便)一径往潇湘馆来。
28、对汹涌潮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流血不失长风情怀/居安宁山脚,贫则无忧富则无过,火烧无损鹅毛风范
29、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
30、对于《红楼梦》前80回,是通读了很多名家汇校的版本,然后将这些版本进行一句一句的比对,在比对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在此偶举几例:
31、茗烟,是说茶还是热的,有蒸汽袅袅升起,让人感到茶香四溢。茗有时也特指茶树嫩芽的部分,倒是相当的符合小厮年龄,不过是一个男孩子而已。
32、类似改名的例子在《红楼梦》还有很多,比如多姑娘和灯姑娘,茗烟和焙茗,彩云和彩霞。但是鹦哥和紫鹃的问题,看似一样,又有区别,因为鹦哥的原主人是贾母。新主人给丫头改名按理要让原来的主子知道的,更何况是贾母身边的人。比如说,宝玉想给袭人改名时,“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至于曹雪芹为何没有交代鹦哥改名的事情,如果不是曹雪芹别有深意,那便是他的疏忽,或是小说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串改。林冠夫从小说的版本角度推测,“前面的七回,来自一个底本。这个本子里林黛玉的丫鬟名字是鹦哥;第八回以后,来自另一个底本,这个本子中丫鬟的名字是紫鹃”。⑦而且这两个底本代表着作者在不同修改阶段的稿本。在传抄的过程中,各本之间会根据自身的残缺情况相互补充,于是就出现了人名先后不一致的情况。林冠夫认为这是小说在传抄过程中文本混乱所导致的讹误。刘世德则认为是作者自己没来得及修改的结果,“我们目前看到的《红楼梦》前八十回(未完),只是曹雪芹的初步的定稿,并不是最后的定稿。他原来的打算,是要等写完全书的初稿后,再回过头来对全书作统一的修改和润饰。既然是初步的定稿,就不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疏漏的疵病”。⑧刘世德从小说的创作角度推测这是曹雪芹对《红楼梦》进行多次增删过程中造成的疏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曹雪芹在“增删五次”的创作过程中有意为之,例如,曹立波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的雪芹残稿和程高补笔》一文中指出:“在曹雪芹早期构思中,大姐儿和巧姐、珍珠和袭人、鹦哥(鹉)与紫鹃等人物都存在,后来出于一些艺术精炼化的思考,将其两两合并。大概是为了减少头绪,或为了突出宝玉之婢袭人,黛玉之婢紫鹃,凤姐之女巧姐。……合并之后,关于大姐儿、珍珠、鹦哥(鹉)的字样或情节便删改了。”作者这样安排,看似突兀,但未尝不可以视为一种刻意的安排。当时,黛玉借机奚落宝玉,如果是紫鹃送手炉,难免当众当面被黛玉抢白,这让她一出场就显得难堪,这与后来黛玉、紫鹃二人情同知己的关系也不相符。虽然黛玉也会时不时地抢白紫鹃,但那也是限于二人之间。由此也能看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对小说人物和情节结构的独到构思。
33、⑥冯育栋:《关于紫鹃》,《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1期。
34、第二十五回中——赵姨娘听了,鼻子里笑了一声,道:“罢,罢,再别说起。如今就是个样儿,我们娘儿们跟的上这屋里那一个儿!……”——其中——“如今就是个样儿,”——应为——“就是如今个样儿,”——才意思通。
35、原文:茗烟见他这样,因想与他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顽烦了的,不能开心,惟有这件,宝玉不曾看见过。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茗烟又嘱咐他不可拿进园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宝玉那里舍的不拿进园去,踟蹰再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那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
36、在贾府,大小丫鬟算起来有百人之数,而这么多的丫头中,晴雯却是最好看的那一位。
37、另如第十回有“因为冯紫英我们好”这样的话,抄本上本本都是,但这句话却不管从什么角度去看都是不通的,联系上下文,是因为秦可卿病了,冯紫英推荐个医生来看完病后,因此贾珍说出这句话,这句话应改为“因冯紫英为我们好”,才恰切。但有的汇校本改为“因为冯紫英为我们好”或“因为冯紫英与我们相好”。以上举的例,在《红楼梦》前80回的各种汇校本里比比皆是,造成这种原因,是因为汇校名家及团队手里的资料,都是民间发现的抄录本,包括高鹗程伟元汇校时也是如此,都没有能读到曹雪芹《红楼梦》的原本了。抄录时丢词落句,抄得颠倒,把“因冯紫英为我们好”抄成“因为冯紫英我们好”,后面的汇校者照搬下来,就成了这样。另第十回中“金氏……连忙答道:“嫂子倒别教人混治。倘或认错了,这可是了不得的。”应为“金氏……连忙答道:“嫂子倒别教人混治。倘或治错了,这可是了不得的。”才对。这也是抄书人犯下之过。
38、第四十六回——太太听这话,很喜欢老爷呢?这会子回避还恐回避不及,倒拿草棍儿戳老虎的鼻子眼儿去了!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明放着不中用,而且反招出没意思来。老爷如今上了年纪,行事不妥,太太该劝才是。——应调整为——太太听这话,这会子回避还恐回避不及,倒拿草棍儿戳老虎的鼻子眼儿去了!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明放着不中用,而且反招出没意思来。老爷如今上了年纪,行事不妥,太太很喜欢老爷呢,该劝才是。——才通畅。另——也有叫你去的理?自然是我说去。——应为——那有叫你去的理?自然是我说去。——才对。
39、主张把思想穿在身上,成作家的山里娃唐国明说:尤其为利禄等死,不如为千古留名而生。
40、雷劈不倒,火烧不移,风雨不垮,似朗月清风/日食随时,起住随所,执笔随心,如闲云流水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