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达元《三教同仇》二:“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贫道虽入空门,但总是炎黄子孙。
2、 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变,必从一二人开始;影响世人,移风易俗,并非只靠位居高位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根据地位不同,在位的可以通过政教;不在位的可以通过学术;就是家居独处,也可以影响身边一二人;这一二人又可以影响更多人闻风而起;即使身遭不幸,也还是在自己身上保存下了文化的一丝脉络,可以成为将来文化复兴的种子。
3、这种“亡天下”场景可以是来自于贫富不均,财富的再分配机制出现了问题,也可以来自外族的入侵,野蛮族群有时带来的也是对手无寸铁老百姓的无情杀戮,当然更可能是来自极度黑暗的政治统治,即暴政。
4、《韩非子.有度》云:“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匹夫”指低贱的平民。
5、三名同学一致表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在部队中将刻苦训练,不辱使命,为国服役,为校争光。
6、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7、《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有罪”,是一种表示身份低微的自谦。
8、 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兽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9、“匹夫”也推卸不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也是讲述的这层意思。顾炎武在表述这个观点的时候,大概是在17世纪的中后期,而梁启超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8个字。
10、意思就是天下的兴亡,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也是责无旁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保天下”,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11、此话出自明代“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原话载于其著作《日知录·正始》。其原话是:
12、这段时间我们通过新闻看到了那么多无畏的医生、护士、警察、科学家......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深深被他们的勇敢无畏所感动。我们非常愿意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什么意思)。
13、已经到了近20世纪,虽然时代在变迁,也经历了几百年,可是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并没有消退,在面对国家危机。
14、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15、孩子听到需要筹款捐赠物资时,义无反顾的拿出自己的压岁钱,聚星辰于大海,献出小小一份爱,助力医护工作者战胜疫情,感谢那些负重替我们前行的天使们!
16、今天的人们理解此话,大概都是认为,凡国家大事,普通百姓都有不可回避的责任。爱国,干预国家事务,对普通百姓而言都是理所当然的责任甚或义务。
17、作为即将毕业的小学生,作为一名少先队员,6C班的同学们还在家里严守以待,完成2020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统一考试,充分彻底了解疫情的起源、传播途径和控制手段,做好一个公民基本社会准侧,不出门、戴口罩、勤洗手,每日配合学校老师打卡报身体情况,每日坚持体育锻炼,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网上学习,充满自信抵抗病毒,迎接新学期到来。
18、那么亡天下呢?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如果老百姓还饿着肚子,而你们家养的宠物吃的都比老百姓还要好,这就叫率兽食人,底层民众活不下去了,饿殍遍野,易子相食,折骨为炊,人间地狱,这就叫人将相食。
19、新冠肺炎的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从新闻中看到一队队医务工作者在疫情爆发之后逆行奔向疫区,看到坚守在前线的医务工作者向全国发出求援信息,每个人都心有触动。在看到杭州省儿童医院的求助信息后,同学们纷纷表示:用我们的压岁钱,献上一份爱心。
20、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21、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2、但是,当出现“亡天下”迹象的时候,所有人都需要奋起反抗,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具体就不展开了,相信道理大伙都懂,只是,这里还需要重点补充的一个问题是:
23、最后出个思考题:史可法在面对清军攻打扬州时,作为守城主帅,以“节”为始,拒不投降,最终裹挟全城老少,以“政治正确”的名义,让几十万普通老百姓一起陪葬,“扬州十日”惨案的发生就是这么回事情,今天的我们对史可法的行为,到底该如何评价呢?
24、在文人志士的笔下,抒发的是无法割舍的家国情,虽然历经世事变迁,这情怀却成为民众的信仰,不断被强化。
25、 把国家的安定,政权的稳固,建立在进行教化,提高人们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是中华文化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大智慧和优秀传统。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又说足食、足兵、民信三项立国的要素,必不得已而要去其则去兵、去食,“民无信不立”。《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孟子见梁惠王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指出“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都是强调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良好的社会道德是立国之基。顾炎武明确地区分保国和保天下,并说明二者的关系,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挥。
26、(释义):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27、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8、其实,这八个字是梁启超总结的,当然这个思想的确是顾炎武的,顾炎武生活在明末,距今大概有300多年了,说起他的学说,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亡国与亡天下。
29、这段话的意思是:兴亡有两种,一种叫国家兴亡,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的兴亡,老百姓是没有责任的,这种兴亡应该有统治者即“肉食者”来负;但另外一种兴亡叫天下兴亡,如果“亡天下”,即不但国家与政权灭亡了,连种族都灭亡了,这种责任就不仅仅在于“肉食者”,种族中的每一个人(即匹夫)都有责任。为什么?因为“亡天下”的原因是,这个种族的文化消失了,而种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30、 顾炎武之后,清代一些儒士发挥“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说:
31、完整版:(石国鹏老师——北京四中国际校校长,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32、《明末“启蒙思想”之星星之火》篇发出后,有朋友在后台问,顾炎武思想最有名的一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该怎么理解?
33、人民处于苦难的时候,总有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引领着变革的浪潮,这也是中华民族另经磨难却始终未倒的源泉。
34、 (2)“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指出保天下是保国的基础。
3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英雄不出,孰能救民于水火,一统天下以安乐土?
36、古人所说的“匹夫”,有三个含义。最早,“匹夫”与“匹妇”相对,指“一对夫妇”中的男人。逐渐,“匹夫”用来指非贵族,就是“平民”、“庶人”,有“微贱”之意。再后来,“匹夫”用来骂人,意为“独夫”,表示轻蔑。
37、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帅指的是军队的将领,而与之相对的是匹夫,这样就说明匹夫就是普通人普通老百姓的意思。相当于民众的意思。大思想家顾炎武也有类似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匹夫就是老百姓的意思。
38、(出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3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有人出现掉队。”宏伟的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为之奋斗。国家富强,最终体现为每个小家庭的幸福美满,新时代的家国关系,非常紧密。
40、家国情怀在历代文人志士的诗歌中层出不穷。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樽前岂解愁家国”;元稹《遣兴十首》“用人如用己,理国如理家”;冯时行《和王祖文》“忧国忧家连梦寐,端知不复有他肠”;洪咨夔《送兴元聂帅》“忧国如忧家,申旦抱耿耿”;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邢侗《送方胥成之蓟门塞》“纷纷家国堪垂涕,君去并州又几年”。
41、 儒家对于文化的高度自觉的担当精神,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过许多曲折,有过多次易姓改号,改朝换代;有过周边族群入主中原;有过列强入侵,面临瓜分亡国危险等等。而我们民族能够度过这一切,屹立在东方,几千年古老文明未曾中断,绵延发展。儒家高度自觉的文化担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是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42、《后汉书·独行传》讲述东汉时期,鲜卑攻打辽西。鲜卑为顺利攻城,将辽西太守赵苞之母、妻劫为人质,押入囚车来攻其郡城。赵母虽身陷敌阵,仍大义凛然,对儿喊道:“威豪,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昔王陵母对汉使伏剑,以固其志,尔其勉之!”赵苞听从母命,率军出战,“贼悉催破。其母、妻皆为所害”。
43、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4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演变而来,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45、《老年文摘》每周2期,4开16版,全年102期。
46、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
47、 标准版
48、作为担负起祖国未来的我们纵然渺小,平凡如苔花一般,也要担当起国家的责任,尽自己所能,做最大的贡献。捡起一片纸,帮助一个人,疫情期间遵守防疫规则,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最好的自己……这些微不足道的事,同样也是爱国。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家长对我们的期望,更不要辜负祖国对自己的培养。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一个能报效社会的人。
49、“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 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50、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51、进入21世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时,据说专门对这八字名言做了一番考证:早在梁启超之前,梁氏好友、维新派另一位思想家麦孟华于1900年就提出这八字名言是顾炎武的话,这就比梁启超早了整整15年。然而,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了清初署名“空空主人”写的《岂有此理》一书,作者据说是乾隆中期人,该书写好后迟至嘉庆四年才出版。该书开篇第一句话竟是:“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以为至论。”这样看来,“空空主人”才是第一个将顾炎武名言浓缩为八字成语的人!但是,这“空空主人”姓甚名谁,像《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一样,就无人知晓了。(《老年文摘》第2430期)
52、2020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别样的过年方式,庚子鼠年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义。
53、古时候所称的“天下”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匹夫指的的平民百姓。整句话的意思是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所以,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54、《后汉书·马援传》中马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誓言表现了其爱国情怀;唐代诗人戴叙伦的《塞上曲》“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表现了为国捐躯的豪情;令狐楚《年少行四首》“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展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宋代强敌环绕,靖康之变后,国土沦丧,无数仁人志士为此忧心忡忡,据《宋史·李纲传》载:宰相李纲面对金人入侵,痛心疾首,声称“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据《放翁家训》载,陆游生于仕宦之家,家教讲究“廉直忠孝、世载令闻”,从小受其家风影响,一生心系失地,梦想早日恢复中原。他勉励子孙迁往边疆驻防:“南北会当老我悲不遇。子孙勉西迁,俗厚吾所慕……永为河渭民,勿惮关山路。”去世前所作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更为千古绝唱。这些穿越了历史风云的诗句,记载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历久弥新。
55、你真的能够在主流媒体灌输下,分清亡国跟亡天下么!
56、为何危难之际,大义之人还是选择“为国尽忠”呢?因为“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灭亡,百姓岂能安身立命?历史的变迁中,国毁则家亡。民众为国尽心尽力,获取天下太平,方有安稳可得。家庭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也事关国家的兴衰。
57、“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58、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梦”不仅“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59、顾炎武(1615—1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
60、“世界上有亡国的事,也有亡天下的事,二者并不是一码事。亡国与亡天下怎么区分呢?我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皇帝换人易姓了,国家也改国号了,这就叫亡国。如果是仁义不行,以至于率领禽兽之师杀人,人与人相互残害,这就叫亡天下。所以,要先保天下,然后才保国家。所谓保国家,这应该是那些享受荣华富贵的皇帝和大臣们的事。所谓保天下,才是黎民百姓责无旁贷的事情。”
61、 大字版
62、2015年新春,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6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出处,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顾炎武的作品《日知录》中,原文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64、学生应该是最具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识的一群人。
65、“率兽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66、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67、 所以,以天下为己任并不一定要出仕为官,在位谋政,而是不论在朝在野,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处境、条件,自觉担当;不一定要有权力、地位、财富等资源,而最重要的是要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
68、此联为明东林d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69、(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应用国学》)
70、“匹夫”这个词在褒义和贬义上的引用可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们做事不能逞匹夫之勇,必须尽匹夫之责”。
7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72、近现代有谭嗣同《戊戌入都别友人》“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梁启超《澳亚归舟杂兴》“乘桴岂是先生志,衔石应怜后死心。姹女不知家国恨,更弹汉曲入胡琴”;秋瑾《七律》“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郁达夫《秋兴》“须知国破家何在,岂有舟沉橹独浮”。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