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2、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注释)悯:怜悯。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4、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5、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
6、诗一共八章,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7、生当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8、我们离不开教师的劳动、父母的劳动、农民的劳动、商人的劳动、工人的劳动、警察的劳动,因为有了劳动,才有了我们生活的蒸蒸日上,才有了如今的国泰民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智慧、勤劳付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养活了整个社会。
9、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10、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11、《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解释: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 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12、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13、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14、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15、也傍桑阴学种瓜。五一劳动节的古诗五一劳动节的古诗如下:《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16、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7、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18、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19、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
2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1、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田家》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2、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23、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24、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25、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26、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2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8、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29、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3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3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3、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34、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35、观刈麦时为盩厔县尉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悯农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白居易的《卖炭翁》,代表作。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关于劳动节的古诗词五一劳动节的古诗如下:
36、赏析:《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1卷第17首。诗人抓住陵阳溪至涩滩一段江水湍急、怪石峻立的特点,勾勒出了一幅舟行险滩的图象。画面上,这种背景主体的相互映衬,突出了全诗的主题,集中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危险艰辛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斗争精神。
37、解释: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