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如下: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以无为的态度而有所作为,以不滋生事端的方式去处理事务,在平淡无味中去体味社会氛围。以处理大事的态度来处理小事,以对待多数的态度来对待少数。用德政去化解民怨。
3、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设想得困难些,所以最终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事。
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的名言轻诺必寡信)。
5、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设想得困难些,所以最终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事。
6、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的名言轻诺必寡信)。
7、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9、老子名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0、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1、轻诺必寡信 释义:轻易得到的许诺总是缺少信用,经常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做起来一定有很多困难。
12、出处: 《老子》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13、原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如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4、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5、以无为的态度而有所作为,以不滋生事端的方式去处理事务,在平淡无味中去体味社会氛围。以处理大事的态度来处理小事,以对待多数的态度来对待少数。用德政去化解民怨。
16、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7、 古人所以尊崇大道,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修道之人,不说是为了达到最高境界,求得神通,只说为了使自我免遭疾患之罪。所以,大道才为天下人视为宝贵。
18、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9、老子名言: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0、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
21、老子名言: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2、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3、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4、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5、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6、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7、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28、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
29、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0、(感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表明了老子对小聪明是持有批判的态度的,认为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是明智之人。
31、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老子说这话的目的一方面是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32、老子名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33、老子名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4、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5、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荀子》
36、(感悟)“轻诺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认真去做,千万不能失信于人。
3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8、处理难事的时候一定要从简易简单的方面入手,处理大的事情一定要从细微的地方做起。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许诺的人,很少有能够兑现的,必然会失去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39、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0、老子名言: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41、老子名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4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道德经》
43、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够不因一点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
44、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老子《道德经》
45、(翻译)遵循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大道,来驾驭当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际。
46、如马谡的“难道连一个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了吗”一样,“这样的小事怎么会做不好”“没什么了不起,就那么一回事”,这常常是一些失败者最初说的话。由此可见,“多易”也往往源于“大意”。“大意”者,掉以轻心,漫不经心,自己不能集中精力,以实施具体指导;也不会集思广益,以实现群策群力。古今多少事,反复证明,“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要想成功,必当有临事而惧、慎终如始、一丝不苟的态度。
47、 “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48、老子名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4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
50、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轻易许下的诺言的人,一定很少守信用——出自《老子》。
51、马谡虽然熟读兵法,但他缺乏实际经验,而且把守卫街亭一事看得太过容易,只知死守兵法却不知变通,以为只要简单的按照兵书所写就能取胜,殊不知现实情况复杂,他的“多易”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多难”。由此可知,形成“多易”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头脑简单,胸中无数,认识肤浅。现实事物发展千差万别又不平衡,只有统筹兼顾,全面把握,因地制宜,才能有章有法,从容应对。不以为然,随心所欲,凭想当然而“轻举妄动”,只会导致“多难”局面的出现。
52、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53、老子名言: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5、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56、老子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7、老子名言: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5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59、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60、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礼记》
6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2、老子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