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
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17)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谦虚的名言孔子1)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5、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6、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发於宰我之昼寝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语录
8、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9、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0、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曰:“《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孔子语录
13、16)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4、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15、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释义: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孔子的名人名言巧言令色,鲜矣仁。
1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18、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9、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
20、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21、自损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决之。——《孔子家语.本》
2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2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7)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7、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孔子家语.观周》
28、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宪问》
29、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释义: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31、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释义: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3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3、 罗庾霖
34、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3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37、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38、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39、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40、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释义: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4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4、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