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们发现这四条金龙都没有眼睛,纷纷请求他把龙的眼睛给点上。张僧繇却说:“给龙点上眼睛,它们就会从墙里面飞出来!”
2、大家都高兴地欢迎他,称赞还是打虎专业户厉害!而这事,也引得一些书生讥笑冯妇出尔反尔,重操旧业。
3、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带龙的成语故事)。
4、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 山阜,叹曰:‘钟阜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晋·吴勃《吴录》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联吴抗曹,派诸葛亮去吴都建业去游说孙权。诸葛亮到了建业,看到秣陵的山势地形,感慨地说:“紫金山山势险峻,像一条龙环绕建业,石头城很威武,像老虎蹲踞着,这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
5、看你的文章生动不生动的,关键在于你那画龙点睛的一笔。(带龙的成语故事)。
6、人们都十分仰慕宋纤的才华,把他当作圣人一样看待,甚至连当地的官员杨宣都将宋纤的画像挂在房间中,进出都能看到,并且每天都要参拜数次。
7、后来,大将军张祚(前凉第七位君主)遣使者张兴强命宋纤为太子友。宋纤依然不从,张兴逼迫甚切,宋纤喟然叹曰:“德非庄生,才非干木,何敢稽停明命!”遂跟随张兴来到姑臧。张祚又遣太子泰和造访宋纤,宋纤称病不见,也不接受礼物。后来又升他为太子太傅。宋纤上疏请求张祚让自己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张祚不允,宋纤于是就绝食而亡。
8、霸下,龙之九子中第六子,又名赑屃(bìxì),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9、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10、求质量不求数量,求精品不求次品,精彩在于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
11、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请尽量不要打断或者提醒孩子,故事听完之后,也请给孩子片刻的安静时间。
12、(用法)含褒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作文或讲话时;用一二精辟的词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可用作主语、谓语、定语;也可用作状语。
13、南北朝时,梁朝有一位著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画,特别传神。画动物,像会蹦跳;画人物,像会说话。皇亲贵族、富商大贾都争相购买他的画。
14、晋朝时期,有一个人叫宋纤,字令艾,敦煌效谷人。宋纤非常有学问,从小就十分聪明,喜欢读书,十几岁就能写的一手好文章。曾经为《论语》作注,并且写诗称赞《论语》。但是宋纤洁身自好,清贫自守,喜欢独处,于是就隐居于酒泉南山。
15、 南京,古称金陵,又称建业和建康,是六朝的国都。所谓“六朝”就是三国时的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前后六个朝代。宋代张敦颐编的《六朝事迹编类》,对于金陵的胜迹、城阙、楼台等等,分门别类地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考查,其中也引述了诸葛亮论金陵地势的两句原话:“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钟阜,即钟山,又名紫金山,在今南京市东郊。石城,又名石头,或石头城。金陵和石城,事实上早已合为一个南京城了。因此,南京除有金陵、建业等古称外,还有一个别名,叫石头城。晋代作家左思的《吴都赋》有一句道:“戎车盈于石城。”原注道:“石城,在建业西,临江。”又注:“石头城中置府库军储,故曰:戎车(军用车)盈于石城。”可见,当时的石城,同金陵虽然靠近,却是彼此分开的两个城。 金陵东边是冈峦绵延的钟山,象一条世巨龙似地盘伏着,西边是巍然屹立的石城,象一只猛虎似地踞坐着。这就是所谓“龙蟠虎踞”或“虎踞龙蟠”。虽然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把南京的雄伟地势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16、 于是,武灵王于公元前302年开始改革。他的做法首先遭到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一些人的反对。武灵王为了说服公子成,亲自到公子成家做工作,他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学习胡服的好处,终于使公子成同意胡服,并表示愿意带头穿上胡服。公子成的工作做通之后,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极力反对。他们指责武灵王说:“衣服习俗,古之理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武灵王批驳他们说:“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袭的,有什么礼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规,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礼仪。礼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衣服、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武灵王力排众议,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下令在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因为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拥护。
17、叶公好龙,好其是而非者。清·梁启超《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
18、宋国有个农夫,种下稻苗后,便迫切地希望能早早有个好收成。于是,他一天去田间看好多次,可是稻苗像是被人施了定身术一样,几乎看不出变化来。农夫犹如热锅上的蚂蚁,非常着急。突然,他想到一个好办法。于是,他高兴地跑到田间,顶着炎炎烈日,把稻苗一棵棵地生生拔出一节来。经过一番劳作,看着自己的丰硕成果,农夫喜滋滋地扛着锄头回家了,还向儿子炫耀:“你去咱家地里看看吧,咱家的稻苗比别人家长的都高。”儿子飞速跑到地里,不一会,就沮丧地回家了:“稻苗都枯死了,看你干的好事。”农夫吓得连鞋都没穿,飞奔到地里。眼前的景象,彻底让他傻眼了——稻苗都枯死了。“啪”地一声,农夫瘫坐在地头上。
19、明帝死后,刘旭即位,这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把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
20、《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21、解释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原指陈登自卧大床,让客人睡下床。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
22、汉·刘向《新序·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kuī头于牖yǒu,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23、(释义)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24、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25、负屃(xì),龙之九子中第八子,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26、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27、请选择一个您和孩子都比较安静的时刻,比如睡前,放下您手头的事情陪孩子一起听故事,或者最好是您能听过故事之后,亲自给孩子讲这个故事。
28、 百步穿杨的成语故事,讲的是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 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 “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29、龙生九子之传说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
30、人中之龙 ( rén zhōng zhī lóng )
31、睚眦(yázì),龙生九子老嗜杀喜斗,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能吞兵器,负责看护天下兵器,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刀剑的吞口兽;发怒瞪眼杀气腾腾配於刀剑上。
32、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33、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yóu),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34、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35、年轻人听到众人言语,朝汪为拱手道:“原来是汪师爷,不知找在下何事?”汪为哈哈笑道:“果然是快人快语,我家老爷想请你过府一叙。”年轻人道:“只是过府一叙这么简单?”汪为道:“就这么简单。”年轻人沉吟片刻,道:“好吧,我们这就走吧。”
36、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在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主题,可以使内容更为生动有力。
37、传说东汉费长房见一老翁挂着一把壶卖药,然后就跳进壶里去。第二天,费去拜访他,和他一起入壶,但见房屋华丽,酒菜也很好。费于是向老翁学道,后来骑着老翁所给的竹杖回家,投杖于葛陂,变成一条龙。
38、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39、叶公1子高2好龙,钩3以写4龙,凿5以写龙,屋室雕文6以写龙。于是天龙闻7而下之窥9头于牖施尾11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15叶公非好16龙也,好夫17似龙而非龙者也。 (1)
40、一次,仙女们在池中正洗得尽兴,一个浑身长毛的怪物猛扑过来,对裸身的众仙女进行调戏,她们高呼求救。
41、《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42、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一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者路呢?”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服绿色,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43、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44、(反义词)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点金成铁、一语道破
45、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46、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47、张僧繇(yáo):南朝梁吴(今苏州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
48、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比喻草书的笔势矫健生动。唐贺知章在家宴请宾客。座中有诗仙李白、僧人怀素等。酒过三巡,贺知章请李白作诗助兴,李白推辞说:“还是请怀素上人挥毫助兴吧。”贺知章说:“那就李白赋诗,怀素挥毫,珠联璧合吧!”怀素几杯酒下肚,开始挥毫如飞,一旁李白也开始朗朗念来:“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吾师醉后倚绳休,起来向笔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时时只见龙蛇走……”自此“笔走龙蛇”成为形容书法笔势矫健、洒脱的专用成语。
49、酒泉的太守马岌,性节高尚,威仪万千。他听说了宋纤的事情后,想着如果请宋纤来帮助自己,自己以后一定会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于是打算去请宋纤出山来辅助自己。
50、(例句)求质量不求数量,求精品不求次品,精彩在于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
51、张僧繇,吴郡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大臣,著名画家。苦学成才,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张僧繇的绘画艺术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
52、画龙点睛:画,画画(动作);点,添补;睛,眼睛。给自己画好的龙点上眼睛,龙就可以成真,破壁升天。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5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时期,皇帝推崇佛教,一时间南京盖起了大大小小的几百几千做寺庙。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一口应允,并且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54、成语示例:可是群龙无首,成不了大气候。(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十一章)
55、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56、白话释义:刘备曾经派遣诸葛亮到达京都,看到秣陵山,感叹道:“钟山像龙盘着一样,石头如同老虎趴着,这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