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2、王勃的诗文最出名的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至今也是经典名句,此诗开合顿挫,意境旷达,情景交融之中展现高远意境。王勃另一首佳作《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一部分,在描写情景方面有独到之处,不过若没有《滕王阁序》做背景,这首诗在唐朝诗词中地位依旧不高。
3、清代学者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
4、好诗讲究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王勃这首诗读起来顺畅自然,并没有矫揉造作的雕琢句。语言很平淡质朴,但是在质朴的语言之中,却包含了对友人的体贴关注,包含了壮阔豪放的胸襟,包含了对人生的警策。这是一首值得细细推敲的好诗,而非平常白话诗人所写一览无余的浅薄诗文。
5、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6、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
7、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8、其中这首《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是王勃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采用了十分细腻的笔触,将自己对于即将离开的朋友的那种不舍还有悲伤的心情完全表达出来。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让人充分感受到王勃当时的悲痛。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充满了无限的伤感,体现出了王勃的真性情。
9、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
10、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
11、唐诗中有很多抒写友情的优秀作品,在传统文化中,忠于友谊、勇于奉献的行为,都彰显了华夏民族宝贵的品格。唐代一些诗人不仅彼此间具有深厚情谊,而且还以形象的语言、诚挚的感情,将其谱写成不朽诗歌,后代读者阅读这些激动人心的诗篇,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趣味。
12、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
13、后面的两句立马又是接了上来,以一种更为悲伤的口吻描写了骨子里的那份悲痛之感,”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在这么一个秋高气爽的明月夜里,我的内心其实是很孤独,也很是伤感,但即使是这样送别之时,我也不愿意流泪,谁见过离别之时人们会哭哭啼啼的呢?诗人在这里虽然这样写,可是却又最能够体现出那份悲痛的情绪来,也令此诗最加的伤感。
14、第一首便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在劝勉友人在离别时不要太过于悲伤,诗中写了送别时候周围的景色,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的用词气场宏大,用情之深堪称送别诗中的经典。
15、第二首其实同样经典,尽管比起第一首来在流传程度来要逊色一些,但是作为这一组诗中的最后一首,诗人则是进一步地描写到了那份送别之时的忧愁之感,”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开篇的这两句同样也是由景入情,这样的一种表现方式与前面的第一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这两句诗它大致的意思是,在这么一个烟雾迷朦的地方,那些烟雾把整个台阶都给笼罩了,远处高高的月亮则又是照亮了江边小亭南边的那一块地方。
16、《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7、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18、不过,因为《滕王阁序》太过经典,反而掩藏了他诗作的光芒。
19、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20、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同时写出友人远赴之处,只描绘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送别的情意便在其中了。
21、接下来王维又列举了三国时征虏将军张飞、以及西汉名将霍去病的事例,正像高适在《燕歌行》中所写,至今犹忆李将军,既表达了自己的追慕之情,也显出其豪情满怀,更希望朋友以此作为榜样,努力工作,不负众望。
22、《仲春郊外》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青。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23、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24、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25、虽然王勃的诗歌只有几首比较出句,不过很显然他的仅仅是有了《滕王阁序》,便是足以在唐朝的文坛占据半壁江山。那么他也是写过一首很著名的《山中》,然而王维同样也过一首《山中》,两首诗都是别具一格,可以说是王勃和王维的巅峰对决,那么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26、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27、“杜少府,此去可要做好父母官,保境安民啊。”
28、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29、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
30、《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道:“寄兴高远,情景俱足。”
31、全诗立意新颖,构思奇巧,抓住了秋风凉爽、令人愉悦、无所不在的特点,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写得慷慨无私,独具性灵。
32、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33、王维后期则是一个人独自隐居在了终南山,而他选择隐居,无疑也是受到了前人的影响,但他的这种隐居生活,也是令他的诗歌显得更为灵动,也更加的唯美,这首《山中》,看上去其实很普通,但是只要细细品来则是会发现,诗人在这首诗中,其实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才情,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读来当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34、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35、杜甫最霸气的一首诗,成后人文学创作的座右铭
36、摩诘先回忆早年的出塞生活,描绘了一个单车赴边、为国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判官虽然只是节度使的僚属,但也会有机会在边塞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心中梦想。
37、(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作者情感和人生态度,难度易。
38、这首诗附在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
39、题目要求“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分别对两首诗的含义、手法、情感进行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以西!诗中意象“明月”,作者寄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40、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41、郑振铎:“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称赞王勃作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