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风引》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
2、能写豪放自信的诗,也能写温柔的闺情诗,每个人都有许多面,值得我们细细了解。
3、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这一天,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一首诗,感慨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十分消极。(刘禹锡的千古名句)。
6、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桃花》
7、然而在刘禹锡眼中,这里的雄浑早已一去不复返。如今的石头城,一派肃杀,萧条景象。群山环着废弃的故都,江水拍打着寂寞的空城。一切似乎还是故地的模样,一切又似乎改变了模样。变了,故国早已不再。只有淮水东边的一轮旧时明月,悄悄趁着夜色,转过女墙来。全诗短短几句被称上天入地之作,千年来无人能比。此外,句句都堪称出神入化,境界之高千年来无人超越。
8、 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刘禹锡
9、一渡口,一世界。滔滔江水,行人匆匆。从此岸到彼岸,小船摆渡的,是人生?还是梦想?涛声依旧,已不见了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翻一翻那张旧船票,看看,还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0、“你爱我,还是不爱我”,“对我有情,还是无情?”,这真是恋人间最俏皮的情话了。
11、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2、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刘禹锡《始闻秋风》
13、后两句,刘禹锡又从侧面描写转为正面描写,称赞牡丹国色天香,但是它的“色”是如何美丽,它的“香”是何种味道,刘禹锡没有描写。因为诗词篇幅短小,只有短短的是十几字,无论怎么描写,都很难形容出牡丹具体是如何美艳动人。
14、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
15、第二联“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诗从自己的体会来描述时令变化。秋风吹过时是凉飕飕的,但看不见摸不着。睡觉都觉得枕头边有凉凉的秋风吹过。而自己的容颜衰老则是从镜中看得到。心中的感慨不言而喻。这句由秋风引发的感慨即是诗人的感叹,也是个事实概括:即秋风吹来一次,自己就老一年。每年端详镜子就看出来了。作者心中有了感慨,又老去一年。但这种感慨并没有悲凉的基调。
16、最妙的是后两句!怀古题材,写月亮,比比皆是。然而写月亮写得最好的是苏东坡,因为他认识到“千里共婵娟”。月亮可以跨越空间的阻隔,让人的心靠近。刘禹锡更绝,他笔下的月亮可以跨越岁月的沧桑——无论如何变幻,月亮还是那轮旧时月。最令人动容的是,月亮也和潮水一样,充满了感情。明知道故国败落,还是趁着夜深,偷偷翻过女墙来。刘禹锡没有明言,但是想必这旧时月,也是一日日,一年年地寂寞而回吧。
1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18、尾句“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则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豪情。让整首诗在高潮中收尾。表明作者虽年事已高但仍有不断进取,奋力拼搏的雄心壮志。刘禹锡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也了解当朝的现实。因此并不因为仕途坎坷而悲天悯人。而是不气馁,不消沉。不怕坎坷,乐观豪迈。
19、今天,晚君分享刘禹锡最经典的十首诗词,一起在诗词中体会刘禹锡的豪放与昂扬吧!
20、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
21、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22、天涯浮云去,争蔽日月光,穷巷秋风起,洗摧兰蕙芳刘禹锡
2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4、而且这两句还是浑然天成的精对,不但地名相对,而且颜色和谐。需要注意的是"花"在这里是动词,是"开花"的意思,"草花开"而"夕阳斜",严丝合缝,对仗工巧。
25、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26、少有人知的是,写下这首豪迈自信的《秋词》时,刘禹锡正是被贬到朗州的时候,处于人生的低谷。
27、刘禹锡玄都观两诗,都是以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除了寄托的意思之外,仍然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
28、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29、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30、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3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最后二句是说,我今天听了你吟诵的诗篇受益良多,暂且借杯中的酒来振奋精神。此二句诗人紧紧承接上联的意味,对白居易的鼓励和关怀表达了自己的谢意,显得自然洒脱、旷达乐观,堪称神来之笔。
32、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33、 明末第一才子张岱,迷倒无数女人,有趣,才是一个人的顶级魅力
34、这可能是刘禹锡的诗中流传最广、万口传诵的名作。诗人用自然现象的永恒存在和人事历史的短暂易变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斜照,荒凉的景象,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两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35、这首诗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间。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赋》的写作年代太远。
36、九曲黄河从哪里来?李白说,从天上来。刘禹锡说,自天涯来。英雄所见,相似。不过,李白观赏黄河之后,想的是邀朋友去喝酒。刘禹锡凝视黄河之后,想的却是到银河边牛郎织女家去喝茶。同属豪迈,两者区别,由此可见。
37、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38、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39、“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40、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41、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42、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刘禹锡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4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44、 一天一首唐诗: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45、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
46、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玄都观桃花》天涯浮云去,争蔽日月光,穷巷秋风起,洗摧兰蕙芳
47、在被贬谪后,刘禹锡依然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48、朱雀桥横跨秦淮河,从金陵市中心到乌衣巷,必须经过此桥。由朱雀桥引出乌衣巷,合乎地理事实,还可以唤起历史联想。当年的朱雀桥花团锦簇,车马喧阗。"宝马雕车香满路",那是何等风光!何等威耀!但此时却是人迹罕至,野花野草滋蔓,荒凉衰败。"花草"前冠之"野",不是芳草萋萋,而是荒僻冷寂。
49、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50、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51、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52、“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为何成为千古佳句?
53、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54、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55、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56、《陋室铭》不仅是刘禹锡的心声,更是千百年来,许多士子坚守节操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