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噢,正是马克·吐温以贯穿全书的儿童视角(所以百年来此书一直被视作“儿童文学经典”)而写出历史先行者的深远哲思,把对自由的信仰和对自由灵魂的探索,凝铸成百年来人们常常探讨谈论的“美国精神”的厚重基石……
2、全文如下:“19世纪给20世纪的贺词:我给你带来这个名为基督教世界的高贵妇人,她邋遢、龌龊、无耻,刚从胶州、满洲里、甫非和菲律宾劫掠而归。她心坏卑鄙,身藏赃物,满嘴假仁假义。给她肥皂和毛巾吧,镜子可得收起来。”(马克吐温是哪一国的)。
3、很惭愧,旅居美国康乃迪克州已近25年,这座闻名遐迩的国家级名胜——马克·吐温故居,我竟是第一次瞻访(一如海那边从小成长的城市广州,作为古羊城地标的“陈家祠”,我竟是若干年前陪同耶鲁学生,才第一次造访一样)——人哪,近在眼前的“伟绩”,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仿若故土江南的“出梅”季节——连绵数周的阴雨,今天总算是丽日蓝天。沐着盛夏酷热中难得的清爽微风,我们踏入了这座浓荫遮掩的维多利亚时代哥特风格的古久建筑里。
4、马克·吐温回信说:“看来,你得吃一条鲸才成。”
5、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
6、 国王反问道:是吗?那你们美国是怎么表达民意的呢?
7、国王拍拍探险家的肩膀说:如此说来,你们美国同我们汪汪国没有什么两样。
8、 探险家不解地问国王:这叫什么民意?为什么那么多的穷人不吹喇叭?
9、可以说,在中国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们当中,马克·吐温是知名度最高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融幽默与讽刺于一体,富有独特的个性魅力;对社会、人生洞察深刻,鞭辟入里,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百多年来,他的作品广为传播,赢得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10、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吐温毫无悬念地成为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利器”。1950年《人民文学》刊登茅盾的《剥落“蒙面强盗”的面具》一文,指出马克·吐温暴露出美国统治集团的面目,因此为商贾大亨们所痛心疾首。同年,《光明日报》刊登吕叔湘《吐温的著作的失踪》,通过评述马克·吐温小说《神秘的陌生人》来抨击抗美援朝时期美国政府的侵略政策。1960年,《世界文学》刊登老舍在马克·吐温去世50周年之际发表的讲话:《马克·吐温——金元帝国的揭露者》。在讲话中,这位同样以幽默见长的中国作家,称赞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一名活跃的社会批评家——而不仅仅是一个讲笑话的人物。事实上,这也是作家马克·吐温另一面的真实写照:他主张“幽默只是一种香味,一种装饰”,批判和战斗才是他的用意——他在接受采访时曾坦言:“我本人一向是说教的。”
11、当然,不能简单地评论说哪一种选举形式好,或者是不好,一个国家用什么样的选举形式产生国家领导人,同其社会形态,民族特性,生产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并且为社会大众所熟悉,所接受的,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谁也不可能把中国的选举形式搬到美国去,同样,谁也不可能把美国的选举形式搬到中国来。(马克吐温是哪一国的)。
12、儿子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每次回国探亲,我们父子俩都要天南海北的闲聊,我从儿子的身上看到一种现象,久居国外的人都有一种深深的祖国情结,他常常对我说,在国外生活的人同在国内的人一样,也是热爱祖国的,甚至是爱得更深。我原以为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儿子说,“表面光”的东西哪个国家都有,呆久了就会看出问题,有一次他专门给我讲某些西方国家的阴暗面,讲了许多许多,都是些我闻所未闻的事,这个时候我似乎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孤陋寡闻的人了。有一次我问他对美国的民主政治怎么看?他说,美国的民主政治,只是富人之间的一种政治游戏。他建议我看看马克吐温对美国民主政治的评论。
13、作为幽默讽刺和美国英语大师,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14、(老朋友)请点击右上角,转发分享到朋友圈。
15、1865年至1870年是马克·吐温创作的第一阶段,发表了大量幽默短篇小说,极度夸张、幽默和滑稽成为这个阶段他主要的创作特色。主人公天真老实,思想单纯,为人处事有一套先入为主的原则,却处处碰壁。作品融幽默和讽刺于一体。如收录本书的经典名篇《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坏孩子的故事》《我近期辞职的经过》《火车厢里的吃人事件》《卡匹托尔山的维纳斯传奇》《田纳西新闻业一瞥》《竞选州长》《我是如何编辑一份农业报的》《好孩子的故事》《大宗牛肉购销合同履行始末》等。在马克·吐温看来,“幽默只是花絮”“为幽默而幽默是不能经久的”,他的幽默滑稽出自严肃的创作目的。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揭露、讽喻和批判宗教、教育的危害,人们为了个人利益彼此欺诈、勾心斗角的社会风气,美国新闻界乌烟瘴气的现状,民主、自由掩盖下的美国社会真相,种族歧视和伪民主的社会现实。《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发表于1865年,是他的短篇小说处女作,讲述的是一个典型的美国西部故事。当时的西部故事大多是外行人如何哄骗高手、弱者“欺骗”强者而获胜的故事。小说主人公吉姆·斯迈利有一只善跳的青蛙,逢人便以青蛙来赌钱。一次他要求陌生人和他赌,但陌生人没有青蛙,斯迈利便主动替他去抓青蛙;陌生人乘机往斯迈利的青蛙里灌满了铅丸,结果赌赢了。众多评论家认为,这个短篇小说虽为早期作品,但算得上美国文学中迄今为止最优秀的幽默作品。《竞选州长》发表于1870年,也是马克·吐温的早期代表作。主人公“我”作为独立d的候选人参加了纽约州州长的竞选,与同时参选的共和d和民主d候选人斯图尔特·L·伍德福德和约翰·霍夫曼展开角逐,且自认为具有更加“优秀的人品”。但竞争对手卑鄙无耻,手段下作,对“我”肆意造谣中伤,利用d派报纸以选民的名义接二连三地给“我”扣上“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鬼”“贿赂犯”“敲诈犯”等莫须有的罪名。“最后,d派之争令‘我’蒙受到的无耻迫害自然而然到达了高潮,有人竟然教唆九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肤色各异,衣衫破旧——冲上公众集会的演讲台,抱住我的双腿,管‘我’叫爸爸!”“我”只得声明放弃竞选。小说有力揭露了美国“民主”选举的虚伪。作品篇幅短小,但泼辣有力,用夸张、讽刺的笔法烘托出喜剧的气氛,突出讽刺的主题,为“美国民主”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16、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LanghorneClemens),1835年11月30日出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家庭七个孩子中排行第但只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幸存了下来。四岁时,举家迁往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拔。母亲在他四岁时去世,父亲在他十二岁时去世。父亲去世后,马克·吐温辍学,在印刷厂当学徒。1851年,他成为一名排字工。二十一岁时,他对轮船领港员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兴趣,决定拜师学艺。在密西西比河上四年领港员的生涯中,他接触和熟悉了各种各样的人,为日后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马克·吐温”是他最常用的笔名。一般认为,这一笔名源自其早年的水手生涯。他在与同伴测量水深时,同伴喊着“MarkTwain”,意思是“两个标记”,即水深两英寻(一英寻约为一点八米,十二英尺)。这个标记说明水位安全,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条件。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马克·吐温随哥哥前往内华达州,先卷入找矿热潮,后去报馆工作,开始创作生涯。
17、小楼的顶层,自然也到了游览终点。留在最后的导游并没有对我的滞步停留有所怨责,只是温婉一笑,掠手指指专为游览结束新辟的楼梯出口;我和妻便带着诸般留连不舍离开了小楼,又到博物馆大厅观看了相关的文献记录片,才最后向这座马克·吐温逝世后曾先后作过学校、公寓和公共图书馆分馆的古旧建筑告别(此建筑直到1962年被列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之后,才于1974年作为故居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以至多少时日后,我和妻的日常话题,都似梦云牵绕一般,一直离不开开篇提及的那句马克·吐温名言的确义讨论。
18、“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
19、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吐温与雄辩家琼西·M·得彪应邀参加同一晚宴。
20、1896年至1910年是马克·吐温创作和人生的后期阶段。评论界认为,马克·吐温1897年后有了悲观主义倾向,出现了典型的幻灭情绪。三个孩子夭折,继之夫人撒手人世,印刷公司破产,发财梦想破灭,演讲旅途劳顿,情绪消沉。据说,他做了十四套白色西装和一百条白色领带,天天一身白色,直到1910年4月21日溘然长逝。马克·吐温晚年致力于《自传》的创作,从1906年起口授,以坦率的态度总结和剖析一生。他用诙谐口吻在《自传》序中说:“本人将在这部《自传》里牢牢记住,我此时正在坟墓里向世人说话。我确实就是在坟墓中向世人说话来着,因为本书出版时,我已不在人世了。我决定从坟墓而不是亲口向世人说话,理由很充分:我可以无拘无束地说话。”纵观马克·吐温的后期作品,我们不应忽略他在社会实践和创作实践上飞跃的事实。这个时期的作品除了继续鞭挞人的自私本性,批判锋芒直指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发展对美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他的创作还增加了游记、杂文和政论方面的内容。这一阶段的重要作品包括:《赤道旅行记》(1897)、《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899)、《写给坐在黑暗中的人》(1901)、《三万美元遗产》(1904)、《战争祈祷文》(1905)、《人是什么》(1906)、《神秘的陌生人》(1916)、《马克·吐温自传》(1924)等。
21、马克·吐温在“乡土文学”和“幽默文学”极肥沃的土壤中植根他的文学创作,却能够立即脱颖而出,就在于他把“乡土”推广为喜闻乐见,把“幽默”深入到讽刺现实。当时的“乡土文学”作者写的都是为他们所熟悉的本乡本土的人物和故事,难免追求异乡情调,而且主题也良莠不齐。但马克·吐温写的却是普通美国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情节,打破了东西部、南北方的界限,具有更普遍的意义,无论谁读后都会感到亲切。而源于口头传闻的“幽默文学”多以滑稽逗笑为主,缺乏深刻的内涵。马克·吐温利用了其幽默诙谐的笔调,赋以对现实的辛辣讽刺,让人们在笑声中窥视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不幸。
22、写信人对这样一个问题颇感兴趣:听说鱼骨里含有大量的磷质,而磷则补脑,那么要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就必须吃很多很多的鱼才行,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
23、马克·吐温的批判锋芒几乎无所不至。在《被偷走的白象》中,读者看到的是昏聩无能又目空一切、一味沽名钓誉却不办实事,只知巧设名目聚敛钱财但始终不肯费举手之劳的警署官僚。躯体庞大、肤色素白的大象竟然遍寻不见,恐怕不符生活真实;但惟其不可能,才益发突出了官僚的嘴脸。那种慵懒成性、办事一拖再拖的作风,出现在警察身上,诚然破案无望,但如果发生在整个政府机构中,又有何效率可言呢?而如果美国政府只等于官僚机制,不是白白花费纳税人的钱财吗?他们既然高高在上,除去“主民”又如何能“民主”呢?《竞选州长》中的“我”,刚要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当一名州长候选人,立刻召来了铺天盖地的诬蔑、中伤和谩骂,我们自然会想到背后的主使人,他没有露面,却在呼风唤雨,单单是一个竞选对手,恐怕难有这样的财势和能量,那么该是什么人呢?
24、直到1876年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出版。这本书的出版受到了任何年龄的读者所喜爱,有很多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但是也有着很多呵护孩子的有趣情节。同年马克·吐温的另一部重要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也开始进行创作。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写了许多的作品,作品的体裁涉及到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等,他作品批判了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和人性的丑恶,所以深受人们的喜欢。
25、 这虽然只是一个笑话,但它一针见血,点出了美国民主的虚伪性。美国的民主实际上是被少数富人操控的。民众的投票意向是被舆论牵着鼻子走的,舆论导向在选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举就是造舆论,舆论工具是操控在大财团手里的,你想想,一般民众怎么可能操控得了舆论?西方国家的民众其实只是政客争夺权力的选举机器而已,选举的时候,选民个个都是“上帝”,候选人满嘴的甜言蜜语;选举一过,选民就被撇在一边,弃置如敝帚。
26、尽管毕生从未到过中国,但马克·吐温的中国文学之旅在晚清时期便已开启:他是第三位被介绍到中国的美国作家——前两位分别是诗人朗费罗和《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斯托夫人。他最早被译介的是两个短篇:一篇是《俄皇独语》;另一篇则是《山家奇遇》(TheCalifornian’sTale,现通译为《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由吴梼从日文转译。译者的宗旨在于“选取具有社会批判意识的西方文学作品以实现本国民族主义的心理投射”,进而让中国读者联想到赴美华工沉陷于“淘金”的泥沼无以自拔的“活死人”惨境。该文于1906年在李伯元主编的《绣像小说》上刊登——作为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人物,李伯元选载此文明显是“顺应了当时的政治思潮”。正如日后周瘦鹃在《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中所言:首选此文移译“若非偶然,定是独具眼力”。
27、马克·吐温开始写作之时恰值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重建时期”:经济如脱缰之马,一方面迅猛发展,一方面又弊端孳生;冒险家铤而走险,暴发户一夜暴富;政界一片黑暗,官场贿赂公行。然而,这样一个竞争不规范、法制不健全的时期于文学倒是有利的:动荡的社会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素材,远远超出了伊迪丝·华顿夫人(1862—1937)的《天真的时代》,使威廉·豪威尔斯(1837—1920)的“微笑”变成了“苦笑”。于是,“乡土文学”“幽默文学”便应运而生,冲破了原来以东海岸新英格兰为中心的那种正统的“高雅”文学的樊篱。文学的这种“大众化”倾向无疑是合乎潮流的,不但扩大了文学的视野,而且开辟了新的读者群。尽管文学成了商品,被推向了市场,难免在通俗之中有“粗俗”和“庸俗”之嫌,但普及中的提高毕竟可以更上一层楼。这一时期虽然介于美国文学两次发展巅峰——即十九世纪后半以爱默生、梭罗、朗费罗、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等人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和二十世纪中以德莱塞、海明威、菲兹杰拉德、多斯·帕索斯、斯坦贝克、福克纳众大师所开创的流派纷呈的繁荣——中间,无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有这一时期的广博,便不会有后来的高耸。
28、民主是什么?就是真实的民意表达!如何反映真实的民意,这才是民主政治的大课题,也是民主的真谛。社会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民主政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能够代表广大民众意愿的民主形式就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人民大众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民主政治的外壳,而是切切实实的民主政治的内涵。
29、南北战争爆发后,密西西比河航运萧条,他去西部淘金又空手而归,便来到弗吉尼亚城,先在《事业报》后在旧金山的《晨报》当记者,撰写通讯报道和幽默小品,并开始使用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其原意为“测深两寻”,本是水手用语,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船可平安通过。谁知这一略带诙谐意味的笔名后来竟响彻美国文坛,在全世界都几乎家喻户晓。
30、马克·吐温环顾了一下四周,凑到那位朋友耳边说:“可能你已经到了顶峰!”
31、这位从未踏上过中国土地的美国作家,其实与中国也有着非常深的渊源。早在晚清时期,他的作品便被引进中国,他是继诗人朗费罗和《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斯托夫人之后,第三位被介绍进中国的美国作家。鲁迅曾对其幽默风格和针砭时弊的精神大加赞赏,并为其《夏娃日记》写过小引,称“他的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借此批评林语堂所倡导的“为幽默而幽默”。而茅盾、老舍等人同样对其有过高度评价。
32、这座马克·吐温平生居住时间最长、达17年之久的老宅,却不是作家的真正“根源地”——出生于1835年的马克·吐温(MarkTwain)本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SamuelLanghorneClemens),他的另一个著名故居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汉尼伯小镇,那是少年塞缪尔出生、成长的地方。塞缪尔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他只好辍学,到工厂做小工、到矿山当矿工,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也当过排字工人和地方小报的记者编辑。“马克·吐温”是他写作以后采用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深度的术语。正是在这样跌宕流离的底层生活中,年轻的塞缪尔接触到了蓄奴制下的黑奴、淘金热中的华工、红树林里的伐木工等等,他胸襟的良知温热,终于化成笔端下的尖锐批判与博大同情;幽默、讽刺与机智中充盈的炽热情感,铸造出他独特的写作风格。早在他成为这座雅致宅所的主人之前,“马克·吐温”已成为那个时代的闪光名字了。威廉·福克納曾言:馬克·吐温“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海明威则说过:“美国的现代文学都源自一本书,它的名字就是《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而代表马克·吐温最高文学成就的几部著作——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的旧日时光》、《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等,就是在我眼前的这座红砖小楼里完成的。
33、探险家不屑的说:荒唐,你们这不是真正的言论自由,仅仅是富人的言论自由。只有我们美国才有真正的言论自由。
34、海明威曾说:“全部美国现代文学,源于马克·吐温写的一本书《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在它之后,没有一本书能和它相比。”当然,也有作家和评论家对其文学成就不以为然,福克纳就曾直截了当地宣称马克·吐温才艺平平,只能归入“第四流作家”。然而,无论争议如何巨大,人们都不能忽视其名满天下的影响力。
35、系《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前言,题目为编辑所加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