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2、500人的陪审团,票数差距是60票,如果苏格拉底真心想说服陪审团,以他的口才,只需要改变30个人的想法就足够了,而这对他其实并非什么难事。但是他选择了放弃,反而一心求死。
3、苏格拉底教诲他的学生色诺芬说:“我劝你,色诺芬,当你一看到一个美人儿的时候,赶快拼命跑开。为什么呢?据他说:“‘青春美貌’的这种动物比毒蜘蛛还可怕得多!”
4、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
5、但研究阿那克萨哥拉的著作后,发现他在解释具体的自然现象时又放弃了奴斯,仍用物质作机械的解释。
6、苏格拉底单身时跟几个朋友住在一间七八平米的房间里,每天很乐呵。(苏格拉底)。
7、你们都希望在我们争吵时,凑热闹说,“打,苏格拉底!”、“做得好,克珊西帕!”
8、那个人说:“你喝下这杯毒药以后,只要不停地在这里走,如果感到两脚逐渐沉重起来,你就躺下来,这就表明毒药已经生效了。”
9、就算是国王的孩子,如果品行不端也会沦落到第三阶层!
10、可如果我们知道,只要不断这样航行下去,无论时间多久,就总会找到一片土地,能让我们栖息,因为下一刻无论如何,都会有所不同。
11、关于失去安全感这点,我记得在之前读《三体》小说的时候,有一个章节印象深刻:
12、陪审团也觉得这样量刑太过分了,所以,为了不让小偷被判死刑,干脆都把轻微盗窃的行为都宣判为无罪。你看,这样一来,程序法上的科学设置就实际上缓解了实体法上严苛的罪刑关系。
13、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14、编辑:慈怀读书(ID:cihuairead)
15、理性与质疑虽然宝贵,但我们毕竟不能全靠它们来过日子。
16、自愿的人在忍受苦楚的时候,受到美好希望的鼓舞,就如打猎的人能欢欣愉快地忍受劳累,因为他有猎获野兽的希望。
17、一环接一环的论证非常过瘾,而怀疑过后,你才会更清楚——
18、当年的雅典陪审制实行的是定罪量刑程序分离的审判制度。也就是说,要想给苏格拉底判处死刑,雅典人必须要先进行定罪投票,只有在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量刑投票,两次投票都要过半数才可以判处一个人死刑。
19、而哲学所研究的应当是:为什么生成这种东西?为什么能够生成这种东西?这样,苏格拉底在反对自然哲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因的主张,即目的论。
20、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哲学中最伟大的人物,也是我们这个学校的校长。在苏格拉底之前的一个世纪,也有人自称为哲学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但是他们要么以物质的宇宙为中心,要么发展出了非常精英主义的、反民主的人生哲学。生活于公元前469~前399年的苏格拉底是第一位坚决主张哲学应该对普通人的日常关切发言的哲学家。
21、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22、只期盼少许,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苏格拉底人生哲理名言(精选篇)女人的纯正饰物是美德,不是服装。
23、可是那帮被他寻访的人虽然不聪明,但是很讨厌被人挑衅和打脸啊,于是大伙儿一合计(估计神也这么想):苏格拉底这样的人不能要。他就被人弄死了。而且,为了追求心中的法律和正义,他甘愿一滴不剩地饮下那杯足以致命的毒酒。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后的谭嗣同——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这其实就是个悖论:如果正义不存在,那你为什么还要遵守这些非正义的人制定的规则呢?换句话说,你为什么要用命去遵守它?不过,他也可能想明白了,他只是想以身殉道来换取国民的觉醒而已。
24、 我们对于坏事已不再觉得可耻,而是更加害怕遭到揭发。
25、这个时候,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
26、然而在苏格拉底的生命的最后,他的妻子仍高喊:“他是我的!”狱吏打开了门,她来到他床边,她腰板挺直,黑得发亮的头发卷起梳成一个大髻,在悲伤中她仍保持着体面,整个面目都带着一种庄重的气质。
27、苏格拉底不像同时代大多数哲学家那样外出游学(雅典本身是开放的,苏格拉底本人的信息和知识并不闭塞,反过来说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有“大范围”旅行的经历,雅典是希腊世界的大都市),除非应召入伍。他生命的其余时间都待在国内,热心于与任何愿意跟他对话的人进行探讨。
28、临死之前,苏格拉底对学生克利托留下了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嘱托:“克利托,我们曾借过克雷皮乌斯一只公鸡,不要忘记付钱给他。”
29、柏拉图指著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30、半年后,苏格拉底即将告别人世,人选还是没找到,助手说:
31、他的朋友就跑去求神问卜,问苏格拉底是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32、如果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口才赢得无罪判决,最后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33、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4、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不算赖的树回来了。
35、那个检察官的儿子曾经加入苏格拉底的哲学论坛,结果成了酒鬼。
36、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珍宝,那就是知识,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罪恶,那就是无知。《苏格拉底传》
37、苏格拉底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奉行民主的雅典。
38、“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39、他把妻子披散下来的一小缕头发放回原处:“你知道我们是彼此相爱的。当你对我唠叨时,我心里就好受些。你也知道,我甚至乐意听你唠叨……等着吧,我们会在极乐世界见面的,在那里我将报答你一切。”
40、不懂得工作真义的人,视工作为苦役——苏格拉底
41、《教师博览》两大学习自组织,欢迎加入,益处多多
42、因为,他内心坚信,如果按照学生的意愿选择逃亡,将会违背自己一生信奉的哲学观念,并将进一步损害雅典法律的权威。
43、作为一名雅典公民,苏格拉底首先是一位优秀的重装步兵,其次才是一名爱智者(哲学家)。
44、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45、研究的目的,应是指导我们的心灵,使它得以对于世上呈现的一切事物,形成确凿的、真实的判断。
46、伟大的人生总是坎坷苏格拉底在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47、他说,他认为“省察自己和他人”是“最高等级的善”,“每天都要讨论这种善”。他说,大部分人终生都是在梦游,从来没问过自己他们在干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那么做。他们吸收了他们的父母的价值观和信念,或者他们的文化,毫不质疑地接受了下来。但如果他们刚好吸收了错误的信念,他们就会生病。
48、根据当时的雅典法律,只要别人告你死罪,不管你事实上是否有罪,都可以主动请求把自己流放,就可以不用进入审判阶段,更不会被执行死刑,期满之后回来还可以继续竞选公职。但是苏格拉底也没有利用这一制度,而是直接进入了量刑阶段。
49、苏格拉底参加过攻打安菲波利的远征。在得洛斯岛战斗中,身为骑兵的色诺芬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他赶上去救了他的命。在雅典人全体溃逃时,他一个人从容撤退,还一次次转身向敌,以在遭受袭击时保护自己。
50、其实《忏悔录》记录的不仅是卢梭个人的过失,
51、只是这个论点无论如何都无法获得广泛认同。因为风俗也好,习惯也好,乃至宗教,在帮助我们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安全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