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1829年起,巴尔扎克发表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朱安党人》、《驴皮记》、《高老头》。《高老头》这部作品,也是巴尔扎克最优秀作品之一。在后来的一些年里,巴尔扎克才真正地将他的个人写作优势展现出来。巴尔扎克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被称为《人间喜剧》。这部《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百科全书”。
2、他称赞一件中国牙雕作品的精美,说“为此大约需要两户中国艺人之家雕刻一辈子”(《假情妇》)。
3、医生对他的太太说道:“太太,他以前工作太猛了,他一人干着十个人的工作!十五年前我就以为他要死了。我无能为力了。”
4、“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
5、《欧也妮·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创作于1833年,作者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是巨著《人间喜剧》小说集中的一部代表作品,获誉为“最出色的人物描写之一”。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像《欧叶妮·格朗台》这样结构简洁、主题完整的作品,并不多见。(巴尔扎克的作品)。
6、亚历山大·仲马( 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又称大仲马,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世界文学名著《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巴尔扎克的作品)。
7、学会了理解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为和背后的原因,
8、后来高老头为了给这两个嫁给名门贵族的女儿挣面子,结束了他的面条生意。当他知道两个女婿不愿意公开接待他,他竟像乞丐一样,从旁门偷偷地去探望女儿,或者守候在马路旁,窥伺女儿乘坐华丽的马车走过去。他是伏盖公寓里大家取笑的对象,能够从拉斯蒂涅那里打听到两个女儿寻欢作乐的情况,是他的无上的快乐,而拉斯蒂涅也就因此成为他推心置腹的朋友。
9、伊芙琳·汉斯基夫人(NO.5)是唯一的和他正儿八经结婚的女人。
10、巴尔扎克的父亲是个农民,为人善变,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巧妙钻营,当上了图尔师的军需官,最后混迹银行界,家庭逐渐兴旺起来。
11、如果我们读过巴尔扎克在1842年10月发表的一篇专论——《中国与中国人》,就会知道侯爵的自述羼杂了巴尔扎克本人的经历。“从十五岁起,”巴尔扎克写道,“我就读过杜赫德神父、葛罗齐埃修道院院长……关于中国的多少有些不可靠的绝大部分的报道;总之,理论上有关中国的一切知识,我都知道。”杜赫德神父编辑出版了《中华帝国全志》——这部西方汉学巨著荟萃了超过27位来华耶稣会士在长达80余年里的书信稿件,首刊于1735年,随即被翻译印行于欧洲各地。他在《序言》中写道:“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判定:因为这些治国理家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始终得到贯彻执行因而持久不衰,所以当人们看到如此广阔的帝国历经漫漫世纪长河却依然屹立于世,而且至今依然焕发活力,也就不会大惊小怪了。”对照上一段,可以看出巴尔扎克中国观念的来源。
12、他欠下了一辈子都没还清的债!只能日夜不停地写作赚钱。
13、他的代表作大概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交际花盛衰记》、《幻灭》、《贝姨》、《幽谷百合》、《驴皮记》、《苏城舞会》、等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14、可是我读巴尔扎克,完全放弃自己。用北方话说,豁出去了。
15、《德·朗热公爵夫人》(LaDuchessedeLangeais,《十三人的故事》之二)
16、巴尔扎克在开始创作时条件非常艰苦,每个月的生活费只能维持基本生存。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文学巨人开始了他的创作。首先是《克伦威尔》,但很不幸,这部作品失败了。在这之后的10年里,巴尔扎克的作品被他自己称为“不折不扣的文学垃圾”,但这10年的练笔,却给了他丰富的实践。1829年,巴尔扎克的第一部以真实姓名署名发表的历史长篇小说《舒昂党人》出版了,并且博得了人们的赞扬。从此以后,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道路走得一帆风顺,佳作频繁出现,巴尔扎克的创作也逐步走向成熟,直至《人间喜剧》的出现,巴尔扎克的创作达到了顶峰。
17、就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人性的各种角落,
18、年轻时候的巴尔扎克曾许愿,“早晚我要发一笔大财,或者搞文学,或者搞政治,或者经商,或者娶一位有钱的寡妇。”毋庸讳言,巴尔扎克身上有着极为世俗的一面,他一生都做着天马行空的发财梦,曾多次投身商业活动,却始终与巨富的人生失之交臂。
19、并入其余14篇,以向读者展示巴尔扎克作品全貌!
20、她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才能嫁给他,可他似乎对此并不怎么感激,这令她十分恼火。
21、长大后的巴尔扎克曾有一段寄宿时光,在那五年间,母亲只去看过他2次,而且一如往常般冷漠。这也是为何他会在22岁那年,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45岁的贝尔尼夫人的原因。
22、《高老头》(1834年写作,1835年发表,LePèreGoriot)
23、他还与一位名叫伊莲·德·瓦莱特(NO.4)的寡妇之间有过私情。与伊莲·德·瓦莱特的关系持续了四五年。
24、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与之并列为19世纪文坛“双子星座”的作家雨果,面对成千上万名哀悼者慷慨陈词:“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并作出预言:“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
25、《人间喜剧》集合了90多部小说,自成一体,又彼此相连;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家庭、爱情、婚姻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从波旁王朝复辟到七月王朝这20多年里的法国社会的风俗史。
26、 《舒昂党人》是他正式进入现实主义的一个标志
27、再次,艺术必须创造典型,亦即人物要典型化,典型要个性化,通过典型去反映现实。
28、另一篇小说《禁治产》,在观念上拥有着更多的中国元素,但一直未引起中国读者的足够关注。小说主人公是一位善良正直、充满正义感的侯爵——德·埃斯巴。他因其祖上采取不道德的方法巧取豪夺了一家姓冉乐诺的新教徒的田产而倍感愧疚——“我不愿意我的孩子们将来对我像我对祖先一样想法。我要传给他们一份没有污点的遗产,一个没有污点的爵徽;我不愿意贵族的品格在我身上变成自欺欺人的谎言。”于是,侯爵设法找到了还在世的冉乐诺母子,要返还其财产。这家母子也是老实人,她们只愿意按照当初的地价——而不是有了巨额升值后的现价(他们将此看作一种剥削)——来收回。侯爵和这母子俩共同议定偿还110万法郎;鉴于数额庞大,侯爵只能分期支付,冉乐诺母子当然也拒收任何利息。为了支付这笔款项,侯爵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动用其收入。于是这引起了他和侯爵夫人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29、《热炭寒冰总辛酸》一文将鲍赛昂夫人和薛宝钗的婚恋生活及悲剧命运作了比较,认为鲍赛昂夫人就好像燃烧的热炭,是叛逆的,为了追求“显示人格尊严的情感生活”而燃烧;而薛宝钗则是与她相反,驯服而顺受,只看重封建义务,自我禁锢,“把自己的感情凝成了一块坚冰”。作者试图通过对比来展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对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30、从契诃夫、左拉、福楼拜,到茨威格、马克思……后世很多享誉全球的大作家,都是巴尔扎克的死忠粉。
31、为了还债,他唯一的办法就只有通宵达旦不停地写作。他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而且常常是持续不断地工作七八个小时,甚至是十几个小时,从来没有一次只干一两小时的情况。
32、他天性喜欢美食,受他家乡都兰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爱吃油腻结实的食品,味道浓重的肉丸子、酥脆的肥鸡、红烧肉块。
33、大家应该都知道《傅雷家书》,但不一定知道,傅雷先生还是公认的翻译大师,更是法语翻译界的泰斗。
34、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35、银行家、苦役犯、法官、奋斗青年、退伍军人……
36、还有对高老头的父爱的另两种解读,一种认为高老头混淆了情爱与父爱,“他的行为和语言超出了表达父爱的范围”,并引证了勃兰兑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他以极端的低级趣味管这个老头儿叫做‘父爱’的基督,而且给这种父爱赋予了一种歇斯底里到近于色情的性格”,另一种则把其父爱作了如下解释:女儿出嫁赔去了他财产的大部分,波旁王朝的复辟,使他在政治上失去了靠山,加之年老智昏,“在人生的坡路上向下滑落的时候,高老头抚今追昔,回想当年的成功和种种天伦之乐,一种痛彻心肺的恐惧抓住了他的心”,为了逃避这种落寞感和衰退感,“而讨好女儿,满足她们一切荒唐的愿望,以便能经常看到她们,用她们鲜明的实体来充实自己的‘梦幻’就成了他唯一的生活主旨”。
37、它自成一个世界,一个时代,一个完整的人间。
38、巴尔扎克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39、故事发生在颓败、粗俗和寒碜的伏盖公寓。公寓中有三个房客特别惹人注目:怀着寻找个人出路的目的的大学生拉斯蒂涅,形迹可疑的议论家伏脱冷以及年迈力衰、神情沮丧的高老头。高老头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当了伯爵夫人,二女儿嫁给银行家纽沁根。由于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的介绍,拉斯蒂涅认识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并且特别属意于二女儿纽沁根夫人,企图利用她来作为个人飞黄腾达的跳板。但是拉斯蒂涅没有钱,无法博得巴黎贵族妇女的青睐。伏脱冷猜透了他的心事,便向他宣扬要成功就不能怕弄脏手的谬论,并为他策划谋财害命的阴谋。伏脱冷原来是一个著名的苦役逃犯,他终于案破被捕;不久,鲍赛昂夫人又因为情场失意而遁世。但这两个引路人的遭遇,对拉斯蒂涅来说,都是新的人生一课,他决心接受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法则。同时,高老头的命运也对拉斯蒂涅发生了重要的作用。高老头一生疼爱他的两个女儿。为了满足她们的虚荣心和金钱欲,他牺牲了全部家私,结果却被她们遗弃,在贫困和疾病中死去。高老头这种悲惨的结局,使拉斯蒂涅再一次受到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生活教育,促使他最终地决定他的道路:决心用一切卑鄙手段向上爬,在资产阶级世界里当一名“英雄好汉”。
40、1819年,巴尔扎克独自一人住在巴黎莱特尼那尔街的一间小阁楼里,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
41、巴尔扎克的第一个商业项目,是与书商合作出版袖珍版《拉封丹全集》。在筹集足够资金后,雄心勃勃的大作家将首印数定在5000册,丝毫没有考虑市场需求。《拉封丹全集》销路不佳,合伙人见势不妙,赶紧抽身退股,剩下巴尔扎克独立支撑。不巧的是,此时他又遭遇另一名无良书商,开出高价将滞销书悉数盘走,支付给他的却是无法兑现的破产商号的期票。为了弥补损失,巴尔扎克决意追加投资收购一所印刷厂,继续印刷出版《莫里哀全集》《高乃依全集》《拉辛全集》——以及他本人的作品。1826年,巴尔扎克的印刷厂在巴黎马雷区的一条小巷中正式开业,但生意清淡,收入微薄,于是次年,这位富于想象力的“老板”又追加资本再次扩大规模,成立将铸字、印刷、出版各环节组成一条生产链的印刷公司。
42、他所谓的成功,便是想要跟他的下一位追求对象——韩斯卡夫人结婚。这位波兰贵妇便是富可敌国的昂斯卡男爵夫人,年轻貌美的她有着一位垂垂老矣的丈夫。
43、他知道,吃饭使人困倦,他可没有时间犯困。他不允许也不愿意自己休息。
44、《朱安党人》:是巴尔扎克于1829年完成长篇小说。这部历史小说是巴尔扎克用真名发表的第一部作品,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45、我们总是对熟悉的人太过谨慎,而上陌生人的当。
46、拉斯蒂涅从外省到巴黎,不是非走邪路不可,但他在巴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步腐化堕落。后来当他在《纽沁根银行》中重新出现时,他是个搞银行假倒闭的帮手;在《不自知的喜剧演员》中,他已经获得爵位,当上部长了。
47、巴尔扎克虽然是长子,但很少得到家庭的温暖,出生不久便被送到图尔近郊,由一个宪兵的妻子抚养,几乎被家人遗忘。稍大一些便被送到旺多姆教会学校寄读,过着极其严格的幽禁生活,学习的制度古板而严肃,教师冷漠而残酷,回到家以后得不到父母的宠爱,有的是接连不断的白眼和呵斥。巴尔扎克对母亲先是害怕,后是冷淡,最后发展到憎恨,他说:"我从来没有母亲,她实在太可怕了。"巴尔扎克决意到书籍的王国里去寻找他的乐趣。他说:"只有读书才能维持我的头脑活着。"1813年巴尔扎克带着狂欢后的倦怠离开这所学校,于1814年随父母迁往巴黎。在巴黎,巴尔扎克以超人的忍耐力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了学业,并顺利进入大学学习法律。在校期间,去律师事务所当文书。这使他认识到巴黎是可怕的魔窟,了解到很多为法律治不了的万恶之事,也看到了资本主义法律的虚伪,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48、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他的传记作品《三大师》(1920)之一的《巴尔扎克传》中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他在1830和1831这两年的生产额,几乎在文学编年史上无与伦比。他作了许多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报纸文字、评论、小品文和政治纪事。假如有人把1830年付印的,确乎出自巴尔扎克手笔的七十种作品(他那些大抵用其他名字出版的作品姑且不谈)和1831年印的七十五种作品,统计到一起,他每天必须得出产差不多十六页的书,在稿样上的更改尚不计算在内。没有一种期刊或报纸里面,不曾突然出现过巴尔扎克的名字。”
49、伟大作家的特点就是作品丰富,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可谓丰富得惊人。
50、巴尔扎克的创作代表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取得的成就,典型地反映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与方法。
51、后来他才知道她是个有夫之妇,名叫伊芙琳·汉斯基。汉斯基夫人出身于一个波兰望族,1819年嫁给了伏尔伊尼的贵族,比她大32岁的文赛斯拉·汉斯基元帅。
52、“你猜猜,费列士·德·房特内斯娶的是谁?一位葛伦维尔家的小姐啊。他这门亲事结得很不差;葛伦维尔是很有钱的人家,尽管给贝乐孚伊小姐挥霍了不少。”
53、他太迷恋纸醉金迷的感觉,所以他将目标瞄准了这些有钱的贵妇。只是,他也同样有日常的生活需求,于是便与女管家几番颠鸾倒凤,终于激怒了这个女人。她发现自己只是临时的替代品,于是偷走了巴尔扎克与贵妇们的情书,扬言要公之于众,让他身败名裂。为了堵住女管家的嘴,巴尔扎克只能用金钱赎回,这也是他欠债人生的开端。
54、平心而论,由于遗传基因和家庭熏陶,巴尔扎克的商业眼光是一流水准,(印刷业在当时属于朝阳产业)然而他缺乏商海实战的技能:既不懂核算成本,又不会节约开支,更不曾下功夫去研究经商这门学问。尽管他“不得不和纸张油墨打交道、看校样、整理单据”,可是他的思想却总在想象中的世界翱翔,心不在焉——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他分心,比如当时他正为拿破仑帝国一位将军遗孀阿布朗泰斯公爵夫人撰写《回忆录》——膜拜贵族(及其夫人)是巴尔扎克一生之痛,为此他不惜伪造档案,在自家姓氏前硬生生加上“德”字,日后在文学圈传为笑谈。
55、1833年9月,巴尔扎克逃离了巴黎,去瑞士见了伊芙琳(27岁的伊芙琳正和老公在瑞士度假)。他俩背着元帅偷偷地交换了第一个吻。巴尔扎克记录道:
56、被他的盛名吸引的贵妇人之中有一位德·卡斯特里侯爵夫人(NO.2),她是德·马伊埃公爵的千金、弗里茨-詹姆斯公爵的侄女、詹姆斯二世的直系后代。他们的关系时好时坏,后来他在《朗热公爵夫人》小说中对让自己蒙受屈辱的德·卡斯特里侯爵夫人进行了报复。
57、当然,在出版商和书店老板眼里,不单单诗集是平常的商品,报纸也不过是用来“贩卖思想的妓院”——报刊文章“只有拿稿费去衡量他的价值”。日后改行当记者的吕西安,所写的无非是一些庸俗的马屁文章,以及迎合低级趣味的无聊小品,却大获成功——其奥秘就在于他为老板带来了金钱和“利润”。巴尔扎克据此评价说,“文学事业原来有着一副恶俗的生意面孔。”崇拜巴尔扎克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由此发明“拜金艺术”(Mammonart)一词,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还为此写过一篇题为《拜金主义》(1925)的文艺评论,其题旨便是巴尔扎克的名言:“荷马……与缪斯姘居共处。”
58、据传记作家考证,巴尔扎克的“人物再现法”受到美国小说家库珀的启发——库珀用“皮袜子”串联五部小说集结而成《皮袜子故事集》,在市场大获成功。于是巴尔扎克调整思路,将计划中137部小说的近三千名人物形象进行统筹安排,并将此前小说中一些人物加以系统化。如此一来,他便可以“编年史的方式”立体地呈现巴黎和外省的公共及私人生活场景。正如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泰纳所言:“真正使他成为哲学家,而且超乎一切伟大艺术之上的,是把他的所有作品,连合成一部作品,部部作品都是互相连接,同一个人物重复出现,而彼此关联……从来没有艺术家聚积了这么多的光辉于其所要描写的人物,而且从来也没有这样的完美……”
59、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de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
60、所以他揭露社会、描绘人性比任何作家都更冷、更狠、更毒,也更为本质!
61、“《人间喜剧》写尽了你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所有人”
62、巴尔扎克在法国文学界享有崇高地位,与雨果并称为19世纪文坛“双子星座”。巴尔扎克弥留之际,曾对前来探望的雨果宣称,他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如愿完成《人间喜剧》。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面对成千上万名哀悼者,他的同行兼好友雨果慷慨陈词:“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并且做出预言:“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
63、巴尔扎克与汉斯基夫人相识于1832年,当时已出版《驴皮记》和部分《私人生活场景》小说的巴尔扎克有了一些名声。
64、多那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雕塑家,代表作《大卫》富有真实感地表现了基督教传说中的少年英雄,《格太梅拉达骑马像》则体现了理想的英雄典型。
65、熊猫君特意去翻查了傅雷先生翻译《人间喜剧》的细节,下巴都惊掉了:
66、1850年,这位年仅51岁的大文豪却因背负沉重的债务,最终孤独地离世。临终前,身边只有最憎恶他的母亲。说来也是不可思议,这些债务皆因他的虚荣心作祟。
67、在公寓里,他的邻居、逃犯伏脱冷告诫他:“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般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用处……”。伏脱冷让他去勾引泰伊番小姐,然后派人杀死泰伊番小姐的哥哥,从而获得大笔的遗产。虽然拉斯蒂涅的良心未泯,弃之不用,但这是他的人生第二课。
68、从1828年到1848年因病辍笔,这20年间,他始终如一地保持着这种工作习惯。
69、晁兆行:《谈高老头的父爱及其典型意义》,《许昌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
70、融汇人间百态,写尽了你一生可能遇到的所有人。
71、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72、从半夜工作到下午四点,五点半才上床,半夜又起来端坐在桌前奋笔疾书。
73、巴尔扎克本人对现实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他认为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同时他又认为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描写社会现象,还必须阐明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在塑造人物的问题上,他坚信作家的使命在于创造典型,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评价他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表现手法上,“除了细节真实外,还更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74、巴尔扎克梦想成为一个悲剧作家,但他创作的关于奥利弗•克伦威尔的戏剧,和克伦威尔本人给英国人民的印象一样,并不怎么样。一个大学教授在读了此剧后,建议巴尔扎克的母亲让儿子学什么都好,只是千万别做作家梦。可巴尔扎克没有气馁,他继续努力。他开始尝试写通俗小说,1822年他炮制出了五部小说。这些小说并不怎么样,而他用于这些小说的笔名更不怎么样。其中的一个“罗纳勋爵”,只是他名字字母变位组合成的新词而已。
75、在有限的20余年创作生涯中,巴尔扎克写出了90余部作品,涉及2400多个人物,
76、作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巴尔扎克是一位具有浓郁浪漫情调的“编年史”作家,同时也是一名“充满激情的梦幻家”(波德莱尔语)。他一方面因个人生活放荡奢华而负债累累,另一方面又以崇高深刻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文学成就,被尊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他的《人间喜剧》则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77、“拿破仑用剑没能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完成!”
78、传记电影《巴尔扎克激情的一生》(1999)中的巴尔扎克。
79、是越有阅历的人,越能读得透,读得感同身受。
80、自此之后,巴尔扎克不知疲倦地笔耕不辍,一直到二十一年后过世为止。
81、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他选择写作道路,父母是强烈反对的,认为这是一个没有永远保障的手艺,一个无法保证稳定收入的“无用”之物。在巴尔扎克的固执坚持下,父亲让步,却与巴尔扎克签订合约,每月提供120法郎供其生活,两年之内如果没有写出成功的作品,便要求他必须做律师这份稳定的职业。
82、他曾经因为欠债被判了8天的监禁,在这8天里,他夜以继日努力创作,写出了令人惊叹的长篇小说《幻灭》。
83、1822年,正当巴尔扎克倍受冷遇、痛苦绝望的时刻,有幸结识了比他大22岁的德·伯尔尼夫人(NO.1)。
84、十八世纪的东西方贸易并未出现多大的波动和逆转,而欧洲对中国的态度却经历了由赞美到怀疑再到否定的根本转变。与莱布尼茨、沃尔夫和伏尔泰等“中国粉”相比,孟德斯鸠、卢梭和黑格尔等“中国黑”并不会拒绝在其早餐盘上安放一杯热腾腾的香茶,他们的身体也不会拒绝东方棉布做成的吸汗透气的贴身内衣。有学者研究发现,法国《新书评论杂志》1840年之前所涉书籍“均为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化的”,1840年起则开始出现了负面意见。1842年在对一本英国中尉关于鸦片战争的书进行介绍时,认为“阅读此书可知中国军队贪生怕死、不堪一击……”在法国正式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的报纸杂志涉及中国的负面报道就更多了,有一幅漫画甚至对中国人不懂大炮膛线而发出了尖刻的嘲笑(《中法文学关系研究》)。
85、有一天,一位朋友从外地旅行回来,跟巴尔扎克谈起他妹妹正在生病的事,可巴尔扎克听了一会儿后却对那朋友说:
86、他描述从阳台往下俯瞰的街景,“那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情景大有中国走马灯的意味”(《双重家庭》)。
87、我们当代全部文明的来龙去脉、其发展及动态,都以令人惊骇的现文感呈现在我们面前。(维克多·雨果)
88、其中的代表作是《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
89、从当代风俗史家的角度出发,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个时期的特征,是金钱逐渐代替了贵族头衔。1830年革命以后,金钱统治的威力尤为强大。
90、而这次,由“傅译传人”罗新璋精校精译,终于补齐了这一篇的遗憾!
91、说来令人颇为惋惜,虽然巴尔扎克苦等了那么多年才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们的婚姻却并不成功。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