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办一所‘现代文学资料馆’,您感兴趣吗?”(10)这是巴金1980年11月15日给姜德明信中的一句话。随后的几封信中,他们都在谈论此事,巴金表示:“我愿意为它的创办出点力,而且相信肯出力的人一定不少。您觉得怎样?”(11)“我建议中国作协负起责任来建立这个馆。您看怎样?”(12)渐渐地,设想已进入操作层面的计划:“文学资料馆的事还需要大力鼓吹,我给罗荪写信也提到了。我建议中国作协负起责任来,钱和资料大家捐献吧。”(13)
2、简介:《文学写照》收录了高尔基对同时代多位作家的回忆录,包括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普利什文等……在高尔基笔下,这些俄罗斯文学大师复活了,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有力地抓住人物的日常谈吐、生活细节,充分写出他们的内心和思想感情,是后世了解他们的最宝贵的材料。
3、廖·抗夫(1881—1913):波兰作家,也是波兰社会党的一员。著有短篇小说《薇娜》、剧本《夜未央》等。二十五岁时廖·抗夫在柏林用德文写成剧本《夜未央》。该剧1907年底在巴黎公演,立即轰动,此后两年连演百余场。
4、 “书之爱——巴金与书图片展”共展出56块展板,分为“读书之乐”和“藏书之趣”。“读书之乐”回顾了巴金先生受书籍的启蒙和影响,向心目中各位导师学习,在书中找到了奋斗的信仰,并不断激励自己走过黑暗岁月的历程。 “藏书之趣”展出巴金先生的藏书清单、购书单和买书经历,并在他汗牛充栋的藏书中选出代表性的书籍供观众赏鉴。
5、《夜未央》是波兰人廖•抗夫创作的三幕剧,以1905年的俄国某大城市为背景,表现从事秘密活动的革命者反抗沙皇专制的生活。主人公桦西里在秘密印刷所工作期间与联络员安娥产生爱情,被情感与义务的矛盾、现实压迫与行动乏力的焦虑所困扰,离开印刷所希望寻找别一种使命。面对印刷所被破坏和新的镇压升级,革命者筹划刺杀巡抚,桦西里承担了刺杀任务,最终在安娥的配合下牺牲个人完成使命。不仅忠实地写出了俄国虚无主义者的精神面貌,重要的是写出了青年一代感情与义务之斗争,爱与死之角逐,为信仰献出一切的殉道精神。
6、《新文学》杂志1935年第二期刊发的《我的弟弟》。
7、关于文学馆的事,我同光年同志研究了,现在领导上还是比较重视,冯文彬同志提议先由北京市拨一所房子作为过渡之用,年过后就需要自己去跑、去催,否则仍然是一纸空文。地方是北京原国际俱乐部(在东交民巷),抓紧一点也许能给,这样可以先有落脚之处,便可着手工作了。叶老的字已经写好了,我将去取来,先把招牌做好挂起来,其他一些准备工作,都将逐渐开始做起来了,还想向各省市文联作协发信请协助搜集有关资料。您有什么意见,望随时示知。(26)
8、说到深入生活,我又想起了一些事情。我缺乏写自己所不熟悉的生活的本领。解放后我想歌颂新的时代,写新人新事,我想熟悉新的生活,自己也作了一些努力。但是努力不够,经常浮在面上,也谈不到熟悉,就像蜻蜓点水一样,不能深入,因此也写不出多少作品,更谈不上好作品了。前年暑假前复旦大学中文系,有一些外国留学生找我去参加座谈会,有人就问我:“为什么不写你自己熟悉的生活?”我回答:“问题就在于我想写新的人。”结果由于自己不能充分做到“深入”与“熟悉”,虽然有真挚的感情,也只能写些短短的散文。我现在准备写的长篇就是关于十多年来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遭遇。我熟悉这种生活,用不着再去“深人”。我只从侧面写,用不着出去调查研究。
9、“李文”说到的“Mia Frateto”两种中文译文,先见到的是顾钟锦的《我的弟弟》,载许善述编《巴金与世界语》(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版);《我的小弟弟》是杨令德译的,发表于1933年9月3日《绥远民国日报》副刊《十字街头》。“Mia Frateto”的中译文“为全集遗漏”,应该是编辑《巴金全集》时,尚未见到或发现这两篇中译文的缘故。
10、1892年,无政府主义者柏克曼在一次政治刺杀活动中失败,为此他被判以谋杀未遂罪,并被判处22年有期徒刑。恶劣的牢狱环境与时刻针对他的典狱和看守不断折磨着亚历山大,他试图打磨汤匙求死未果,向革命友人寻求帮助无门,但性格、经历迥异的狱友们、充满同情心的教诲师与同样被关押的革命战友慰藉了他困苦的牢狱生活。在面对残酷、险恶的牢狱生活时,亚历山大从没有一刻放弃自己的革命信仰,在肉体的衰败中不断实现着美好人性的蜕变与坚守,顽强的与腐朽的资本主义世界坚强抗争,直至自由与解放降临的最后一刻。1906年5月18日,柏克曼在狱中服刑14年后获释,随后他根据自己的监狱经历写下了监狱文学的经典之作——《狱中记》。
11、《百年巨匠》项目已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市文化创新发展资金资助扶持。2016年,《百年巨匠》立项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实施的“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并获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
12、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13、姜德明在《人民日报》上公开了巴金的呼吁,使得私人间的交流扩展到文学界,作家们纷纷响应这个号召。那又是一个春天,198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发表了两篇跟文学馆有关的文章,一篇是巴金的《创作回忆录》后记,另外一篇题为《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议》,姜德明以编者的名义摘选巴金文章中谈文学馆的话,他说:“巴金同志文末提到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事,在他写的《创作回忆录》之十一《关于〈寒夜〉》中也曾提及,现摘录如后,以见他的迫切心情。”随后姜德明又组织几位文学界重要人士撰文呼应巴金的主张,臧克家认为“建个文学馆,好”:“今天,读到巴金同志的文章,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举手赞成!”(14)罗荪转达茅盾和其他老作家的看法:“他非常赞成这个建议,并表示要把他全部创作资料提供给文学馆。”“这个倡议,还得到了老一代的作家叶圣陶、夏衍、冰心等同志的热烈支持。”(15)曹禺说:“它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更加地认识自己。这也将是祖国的一个荣誉。”(16)唐弢认为:“我赞成巴金同志的建议:这是回忆,也是前瞻!(17)
14、与闷热的夏日不同,冬日的寒风是真真实实地扎进血肉的,呼啸的疾风狂躁地卷着冰冷而来,冬天这个季节,如一把叛逆的利剑,透支着少的可怜的温暖,使放荡不羁的寒冷汹涌而来。
15、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16、《信号》讲述了谢明和邻人瓦西里的故事。邻人为了反抗和宣泄不满,撬了火车车轨,而谢明发现后为了及时补救,用鲜血染红布料来警示即将前来的火车。在小说的最后,谢明躺在血泊之中,而瓦西里接过了红旗,避免了灾难的发生,自陈罪行。同《红花》一样,《信号》中的主人公也完成了自我牺牲,是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度体现。
17、克鲁泡特金(1842—1921):俄国革命家、思想家、地理学家。著有《田野、工厂和工场》《互助论:进化的一种因素》《夺取面包》等。巴金曾引用他人的话赞美克鲁泡特金是“在人类中是最优美的精神,在革命家中有最伟大的良心”。
18、(14) 臧克家:《建个文学馆,好!》,《人民日报》1981年3月26日第8版。
19、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20、文学篇: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21、《阿尔希普爷爷和廖恩卡》,因农村的破产沦为乞丐的阿尔希普祖孙二人,孤苦伶仃,贫病交加,流落异乡。他们预感到了自己的可怕命运,因而痛骂旧世界是一只吃人的“野兽”。果然他们很快就被这只野兽“一口吞下”了——一场暴风雨之后,祖孙俩都惨死在草原上。
22、此文写于1980年12月27日,次日在为《创作回忆录》所写的《后记》中,他再次呼吁:“出版这本小书,我有一个愿望:我的声音不论是微弱或者响亮,它是在替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出现喝道。让这样一所资料馆早日建立起来!”(5)
23、据巴金信中所说,“Mia Frateto”并非直接由《我们》翻译成世界语的,而是由《我们》“改写”而成,且“有小的改动”。这通过比对“Mia Frateto”中译文与《我们》的文字可看出:文字自然有差异,但人物、情节和结构基本相同,“弟弟”的年龄由13岁改为11岁。
24、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增加,作家都会在题材与风格上有所改变,巴金亦不例外。“激流三部曲”透着巴金青年时期的热情洋溢,血气方刚,因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步入中年,奇崛锐气渐消,现实许多无可奈何让巴金痛感人生之苦,没了当初的幼稚高语,而慢慢走向世俗人烟。
25、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26、作品写的是一个小家庭的悲剧,悲剧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时间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一年间。这个家庭只有四口人:一夫一妻,一个母亲,一个孩子。丈夫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两人有着为中学教育事业而献身的共同理想。因而相爱,没有举行正式婚礼仪式就同居了。那时他们满怀希望,憧憬美好的未来。
27、巴金在少年时代就喜欢斯托姆的小说,学习世界语时曾背诵过世界语译本,外出旅行时常带着斯托姆的书,“有空就拿出来念几段,我还可以背出一些”。在抗战期间,他翻译了这些作品,并表明:“我不会写斯托姆的文章,不过我喜欢他的文笔。”
28、(10) 巴金1980年11月15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75页。
29、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30、美术篇: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刘海粟、吴作人、关山月、吴冠中、李苦禅、蒋兆和、石鲁、黄胄;
31、《癞虾蟆和玫瑰花》被认为是一个童话故事,讲述了一朵玫瑰逃过了癞虾蟆的捕食,被姐姐摘下献给早夭的弟弟的故事。这朵玫瑰虽然在凋谢前被摘了下来,但它却觉得这是充满意义的,因为它的采摘,凝聚着姐姐对弟弟深沉的爱意。
32、《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33、尤利·巴基(1891—1967)匈牙利作家、演员,世界语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和主要作家。巴金称他为“世界语文坛上的第一流作家”。尤利·巴基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忧郁风格,但也闪耀着希望的光芒。他所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尽管社会地位卑下,生活悲惨痛苦,却仍保持着纯洁的灵魂。主要作品有《牺牲者》《秋天里的春天》《只是一个人》《遗产》等。
34、我从小就爱读小说,第一部是《说岳全传》,接下去读的是《施公案》,后来是《彭公案》。《彭公案》我只读了半部,像《杨香武三盗九龙杯》之类的故事当时十分吸引我,可是我只借到半部,后面的找不到了。我记得两三年中间几次梦见我借到全本《彭公案》,高兴得不得了,正要翻看,就醒了。照有些人说,我一定会大中其毒,做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了。十多年前人们批斗我的时候的确这样说过,但那是“童言无忌”。倘使我一生就只读这一部书,而且反复地读,可能大中其毒。“不幸”我有见书就读的毛病,而且习惯了为消遣而读各种各样的书,各种人物、各种思想在我的脑子里打架,大家放毒、彼此消毒。我既然活到七十五岁,不曾中毒死去,那么今天也不妨吹一吹牛说:我身上有了防毒性、抗毒性,用不着躲在温室里度余年了。
35、巴金虽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经常被人误解来源,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
36、甲、本人每次校对,文字均有修改,虽然不多,但是一定有。因文章多看一次,必然多少会找出毛病来。
37、《文汇读书周报》第1764号第三版“书人茶话”
38、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以及小说《寒夜》、《憩园》,散文《随想录》等。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
39、《马尔特和她的钟》:我在求学的最后几年寄宿在马尔特小姐的家中,马尔特的兄弟姐妹都不在这,她的父母也都已经去世,只留下她这个未嫁的年老的女儿,靠租金度日。马尔特在她的孤独的生活中并不感到无聊,在父母去世后也很少同人来往,只在家里与家具交谈。这个钟就是她最会讲话的伴侣。这个钟也有自己的思想,拒绝她出去过圣诞、让她想起母亲去世的夜晚,唤起她的哀愁也唤起她的快乐……
40、文人爱书,傅雷很珍惜这样的印本,在给儿子的信中也曾叮嘱:“新出的巴尔扎克,收到后来信提一笔——这是特印非卖本,勿随便借出去,搞丢了!”“特印非卖本”这并不是多么难以做到的事情,然而,在计划经济中,国营大社怎么会有这种例外,反倒是私营出版社有这种灵活性。还有一层不能忽视,巴金本身就是一个文人,他懂文人的情趣和需要。
41、1981年3月27日,中国作协主席茅盾逝世,4月20日中国作协召开主席团扩大会议,巴金被选为主席团代理主席,在这次会议上,现代文学馆的筹建问题也列入议程。当年10月13日中国作协召开主席团会议,会议由巴金主持,“会议还听取了关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工作的汇报。由巴金提出的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获得了各方面的响应和支持。将要建设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具有国家档案馆的性质。它将逐步建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资料中心和若干位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的资料、研究中心。巴金已捐献15万元作为建馆基金。他表示还将继续为文学馆募集基金,促进文学馆早日建成。”(22)开会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接见巴金、张光年、贺敬之、朱子奇等人,他也对文学馆的筹建寄予希望,后来的新闻报道中说:“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巴金同志1980年倡议的。1981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作家协会筹备。胡耀邦同志在一次接见巴金等同志时,对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表示热情关怀和支持,并作了重要指示,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会议决定由巴金、谢冰心、曹禺、严文井、唐弢、王瑶、冯牧、孔罗荪、张僖9人组成‘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委员会’,孔罗荪任主任委员。”(23)——这则报道中确认了:现代文学馆的筹建在1981年得到中宣部的正式审批;在这次主席团会议上,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委员会组成,它标志着这项工作正式展开,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42、它(《吿青年》)像亲密的朋友一般给我们说明了一切,它的话是我们可以了解的。……读了它,我们就觉得一线光明把我们的头脑完全照亮了。”——巴金
43、(20) 罗荪1981年2月1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5—266页。
44、觉慧: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曾一起开报社办报纸宣传新思想。
45、别无选择,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修缮。罗荪向巴金汇报:“文学馆的事已作了布置,下周将去访乔木同志,拟一面修缮,一面着手收集资料,并住进人员,订出进度规划,积极进行。”(31)随后,罗荪又向巴金详细叙述由张光年支持的中国作协党组会关于现代文学馆面临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部队占用的房子正在有期限的撤出,商请清华大学建筑系设计初步方案,“拟订了修建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修缮三两个院落,第二步清除火烧场,修建第五个院子,第三步修建第六个院子”还有专门修建一个文物资料存放处……”(32)
46、以小见大,多维多向(“家”是历史的特写镜头,历史是“家”的广角镜头);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同时,把梦境、幻觉、回忆交叉其中,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也增强人物形象性。作者也依靠梦境与幻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叙事自然结合。
47、冬日午后的阳光依旧温暖人心,只是少了一个同样温暖我的你。
48、外面是熊熊的火,炮声和枪声,恐怖的呼叫,哭喊以及痛苦的呻吟。(宗廉)
49、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
50、(23) 郑荣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正式成立,胡乔木前往祝贺,巴金赠巨款和大量藏书》,《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7日第1版。
51、书法篇: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赵朴初、启功;
52、四个月后,巴金正式发出“创办一所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
53、冬日的阳光斑驳地跳跃在枝干上,好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色的小花。
54、俄国文学史家德·斯·米尔斯基认为《文学写照》和《日记摘抄》比三部自传“更有说服力地表明,其作者是一位伟大作家”;同时,他认为书中关于托尔斯泰的回忆录,是“关于伟人托尔斯泰最有价值的文字”。
55、俱往矣,距离此信六十年后的2014年,在傅雷夫妇忌日(9月3日)的前一夜,外面下着大雨,我在武康路巴金故居中整理资料,突然发现一个印着黑字的信封,打开看,里面是“举行傅雷先生骨灰安放仪式通告”,里面,还夹了一张代办花圈的通知。通告的内容简单,又冰冷:
56、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57、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
58、这是一部轰动一时的剧本和对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启蒙书。收录本书的两部作品《夜未央》《告青年》曾深深打动过少年时代的巴金,并对他信仰的选择和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