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老实话,作为文学作品,我认为《族长的秋天》重要得多了。作为实验之作,它更为重要。
2、《百年孤独》从开头第一句话就已经形成一种时间的回环,这种方式的叙述,后来在书中也不断出现。故事讲得虽然是家族七代人的兴衰,但是时间在不停反射,头尾相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不过是圆中三点,不断重复,陷入百年孤独。而这全局,作者早在开篇第一句话就摆明了。
3、已故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颇具传奇色彩的小说家。要了解这位作家的生平,获得一幅其经历和思想的地图,阅读相关传记资料是合适的途径。
4、社会性的妥协和协议形成了,但存在是孤独的。(马尔克斯)。
5、《花花公子》:《百年孤独》我们谈得很多了。如果读者表现得好像你只写过这本书似的,那你会生气吗?
6、马尔克斯:这是我很难写的书!是的,读这本书确实需要一定的文学启蒙。
7、我不想跟任何人争名夺利。这和登山运动员一样,冒着生命危险攀登高峰,但是一旦登了上来,下一步该怎么办呢?要下去,或者争取明智地、尽量体面地下去。
8、@CONCHA 《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整本书大约是平淡的不能再平淡。比起《老人与海》而言,这本书的情节上,几乎没有什么能够激起激情的地方。我想知道为什么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会被奉为经典?
9、本文由5月24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问世50周年暨《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文首发式上嘉宾发言整理而成,有删节,已获主办方授权。整理:新京报记者李佳钰;编辑:走走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0、1981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城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曾经提及到他早年做记者时采访一位沉船水手的经历,“(采访)不是问和答的,那位水手只是跟我讲他的历险故事,而我是用他自己的话、用第一人称把它们写出来,就好像他就是写作的那个人。作品在一家报纸上以连载的形式发表,每天登一部分,登了两个礼拜,当时署名的是那个水手,不是我。直到二十年后再版,人家才发现那是我写的。没有一个编辑认识到它写得好,直到我写了《百年孤独》之后”。
11、余华说过,“我想如果现在让全世界所有作家来选评一位在世最伟大的作家,百分之五十的作家会选马尔克斯。”他对马尔克斯是无条件崇拜的,但他也能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迈出后现代的步伐,进行后现代写实的回归。
12、2002年,新经典文化成立伊始,初生牛犊,偏向虎山,把引进《百年孤独》列入了公司的重头项目。
13、在此之后我买了好几个版本的《百年孤独》,就好像纪念一样,仿佛重新回到那个小学校,然后再从此出发看整个世界。对于我,《百年孤独》是一段特别奇妙的旅程的开始。
14、我记忆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他们从前的那种模样,如今他们都死去了。那一天,我意识到,我当时所写的短篇小说都不过是智性的阐述而已,和我的现实是不相干的。
15、例如干旱开裂的田地里长出小孩,例如一个被杀的人流出的鲜血流出门外,在大街上“奔驰”,例如草原能够像地毯那样卷起来拿走,姑娘可以乘床单飞去,小孩生下来就被一群蚂蚁吃掉,一个镇竟被一场飓风刮得无影无踪……
16、在余华的《兄弟》中,读到“我们刘镇的超级巨富李光头异想天开,打算花上两千万美元买路钱”。
17、”世上的人分两种,会勾搭的和不会勾搭的。”他不信任后面这种人:他们一旦越轨,便觉得这件事太不可思议,于是四处炫耀爱情,就好像那是他们刚刚发明出来的似的。而经常做这种事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这个。他们感觉良好,也守口如瓶,因为知道谨言慎行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18、@pengli 请问陶老师,您怎么看马尔克斯在今天还很受欢迎这件事?
19、作家描绘现实的非常企图,经常导致他用扭曲的观点来看待它。为了试图将现实变形,他会最终丧失与它的接触,关在一座象牙塔里。对此,新闻工作是一种非常好的防范。这便是我一直想要不停地做新闻工作的原因,因为它让我保持了与真实世界的接触。
20、于是,我就又写起了短篇小说。但是有一天,是在1965年,我想当时我正开车去往阿卡普尔科。
21、可一旦动手做那件事,我就得了难以忍受的偏头痛。怎么都治不了这个病——医生给了我各种东西。
22、这种状况不仅出现在文学里,即使是被称为“大众艺术”的电影也是一样。比如说去年大火的电影《绿皮书》,就让人非常惊叹,因为这几乎像AI做出来的剧本,如同公式般整齐。前半部分做伏笔,后半部分抽丝剥茧,该解答的部分逐一会被解答,该有的高潮迭起会在合适的位置起伏。看完之后,观众不会疑惑,创作者也会留下出口,引导观众思考。所以奥斯卡也毫不犹豫给人家发了最佳编剧奖,但是这样的作品,它是好的,但它不会成为经典,为什么?
23、幸好,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还有一项决定性的储备,那是一种足以改变世界的能量,即,危险的国民记忆。它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作为一项最早的多功能原材料,时刻陪伴在我们左右。它是一种抵抗文化,藏在语言的角落里,体现在手工业者的保护神,民众抵抗殖民教会所创造的真正奇迹——黑白混血的圣母像上。——加西亚·马尔克斯《我不是来演讲的》
24、马尔克斯:是的。气味。我认为,嗅觉的那种激发力是所有官能中最强大的,比味觉和听觉要更强些。
25、例如,梅塞德斯和我的关系是相当好的——我们相处二十五年了。
26、马尔克斯:因为我玩得很开心啊。那是我十八个月围城之战的终端,那个时候作品进展顺畅;我感觉没有人能够让它停下来,我可以拿它做我想做的任何事,这本书已经是十拿九稳了。
27、文学除了是木工活,什么也不是。两者都是在与现实打交道,素材正如木料一样坚硬。两者都充满把戏和技巧。基本上是很少有魔术,倒包含许多艰苦的活计。
28、谣言在街坊邻里间莫名其妙地传开了,说是我在写一本极重要的书,店主全都想要进行合作。
29、@LisaLi? 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据说是根据自己的外祖父为原型,他的外祖父和外祖母对他的写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30、马尔克斯的作品,是对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历史的神奇反映和深刻反思及崭新觉醒。莫言的作品,也是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歌颂和审视,其中对落后、愚昧的反思,让一些人极其反感甚至敌视,认为莫言丑化民族以讨好西方。
31、但认为这些“片面”可以(像立体主义那样)综合协调,也就是说,认为帕克斯曼的观点和米兰·昆德拉的观点可以兼容,那从逻辑上讲就有些可疑了。
32、今年恰逢《百年孤独》面世50周年,与此同时,我们迎来了马尔克斯的另一本重要著作《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中译本。本书是他难得一见的非虚构写作作品,因为采访与写作此书,马尔克斯还曾一度被追杀,身处险境。
33、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伯尔尼版权公约》,版权保护提上日程。
34、在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略萨的作品中,他们都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反暴政的特色,在拉丁美洲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当中是一件很流行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左派知识分子的时髦吧。要说到拉丁美洲国家在二十世纪,甚至可以再往前推到十九世纪独立战争以后,有什么最主要的共同特点,如果分阶段来说可以有这样几个阶段吧。第一个是独立战争以后的内
35、为了谋生,马尔克斯成为了《先驱报》的新闻记者,这是他找到跟作家最相近,可以将就着讨生活,同时还能修炼写作技巧的职业。这段时间很有意思,马尔克斯不仅把记者的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还差点因为“太过出色”而小命不保。
36、此前中国作家是用现实主义手法写作的,现实主义手法也是官方提倡和鼓励的手法。
37、耐人寻味的是,这种认识并未阻碍他们在艺术上融入欧美现代主义。这一点很重要。对《百年孤独》来说,南美外省的乡村场景和巴黎的象征主义诗学非但可以兼容,甚至必须兼容。
38、既然我们今天聊马尔克斯,肯定是不能绕开《百年孤独》。据说这本书在中国的外国小说排行榜中,长期盘踞销量前三的位置。许多人家里都有这本书,但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