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以,理性主义要用双重含义去看待它,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在根本上毋宁说是自由的、创造的精神,自由的突破和反抗,从原来的状态进到更高级的状态,从低层次的自由进入到高层次的自由,黑格尔认为这个过程就是历史。黑格尔的历史理性是很有名的,对马克思的影响也是非常深。
2、但是,在我们看来,认识对象是在实践基础上生成和设定的,所以,关于它的绝对真理的最终把握只能是幻想,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幻想。对此,恩格斯说:“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哲学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不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他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不仅在哲学认识的领域中是如此,就是在任何其它的认识领域中以及在实践行动的领域中也是如此。(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
3、(10)(法)F.费迪耶等辑录:《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载《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102页。(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
5、我以为,哲学要提供的不是一个没有人的世界图景,而必须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图景;而且不是人在其中的生存越来越恶化的世界图景,而是越来越人性化的、即越来越适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图景。所以,我们不是要追求没有人的世界是怎样的,而是要追求适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应该是怎样。到哪里去寻找这种应该,当然不可能到纯粹独立的思维的王国中去寻找。这样的王国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从中找到什么“应该”。只有在人们的实践中去寻找。只有在这里找到的“应该”,它才能既超越于现实,而又能转化为现实。
6、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出发,还能得出两个重要观点。首先,成功的艺术品是思想与形式的统一。因为在黑格尔看来,美的东西必然是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没有思想的作品,失去了灵魂,是空洞的;深刻的思想找不到恰当的展现形式,同样不能引发共鸣。其次,艺术美是高于自然美的,艺术家通过心灵和创造,呈现出的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意义。
7、如果人像自然动物似的,只是适应自然界而生存,那末也就不会发生认识自然界的问题。正因为要改造自然界才产生了要认识自然界的问题。所以,如果这种认识忘记了认识者自身也在这个自然界中,而且还受着自然界的制约,那就一定会把人和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走上一条危及人自身存在的危险道路。
8、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因此,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部自我意识、理念演变的历史。从人到非人、再到人的复归,这个过程是自我意识自在自为的历史。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运动过程,从动力因上看是单向度的,只是自我意识的单向运动过程,这在一定意义上保留了西方哲学传统的“神目观”。对世界而言,世界=绝对理念;对人而言,人=自我意识;两者结合来看,人是世界的人,自我意识是绝对理念的整全性分有。概言之,自我意识就是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是超越于世界的“神”。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超越了这种“神目观”,用“物质”及其第一性原理把世界从绝对理念中拉回“现实”,用“劳动”(首先是物质生产劳动)把人从自我意识中拉回“现实”。劳动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具体地构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多重关系的相互交叉,所以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活动是劳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真实存在方式是交互主体性的,是双向的活动,既是活动的主体又是活动的客体。人是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只有在对象性中才能确认主体性的存在,才能确认主体身份。人和对象是双向互动的结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自我意识决定论。自我意识既设定对象,又被对象设定。那么我们所言历史的内涵逻辑对理念的内涵逻辑的超越,即是表明在人的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形成的现实历史(历史性)对自我意识形成的单向度历史(历史感)的超越。用更为朴素的方式理解,人是世界、自然的一分子,和其他存在、自然物一样,人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更重要的是,人的历史是人参与其中、主动作为的历史,是人的理性(思维)与现实(存在)通过劳动不断相互作用的历史。因此,如何能够获知内涵逻辑?只有在现实中寻找,“面向事情本身”;如何能够获知关于现实的内涵逻辑?只有付诸历史,“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9、那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和物质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呢?这个问题在哲学里面称之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黑格尔的回答是肯定的,它们的关系是辩证存在的,思维和存在是同一个东西,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这里其实不太好理解,这是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10、内容提要:休谟的怀疑论充分反映出了直观思维方式的缺点,启发康德设定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黑格尔基于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发挥了康德的主体能动性的思想,提出了与古代形而上学以来传统的直观思维方式相对立的辩证思维方式。
11、在介绍这本书之前,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了一下,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再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过度和区别。马克思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之另外一位就是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在不同场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将费尔巴哈之前的唯物主义称为“旧唯物主义”,不管是旧唯物主义,还是新唯物主义,其对立面都是唯心主义。
12、大家都熟悉休谟关于他的怀疑论说过一段名言:如果我们的知识全部都来源于经验,那末再要问在经验以外还有没有某种不依赖于经验的东西存在?那只能请教于经验。但经验在这里沉默了,而且也不得不沉默。为什么不得不沉默呢?因为只要我们回答了,不管我们回答有还是没有,都有悖于经验主义的大前提,即与“我们的知识全部都来源于经验”一说发生矛盾。所以,要坚持经验主义便只能保持沉默,既不说有也不说没有。不过,不回答便留下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即经验到底是主观自生的还是有客观源泉的呢?
13、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为基础。他借用毕达哥拉斯“和谐”的概念,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而协调本身并不是引人注目的。
14、仅从逻辑上反驳海德格尔“存在优先”和“人优先”的区分不能令他信服,因为逻辑只能形成某种“存在论”而不能唤醒他所寻求的“存在感”。在我们看来,晚期海德格尔对思想和哲学(形而上学)的区分、人的优先性和存在优先性的区分,确实是一种思想方式的“移居”、思想方向的开拓,邓晓芒先生也把它看作是语言的突围。它确实具有终结两千年西方哲学、从根本上转变现代工业文明生存方式的源始性。但是,在如何实现这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跳跃”中,海德格尔则显得软弱、无奈,有时甚至有些绝望。他坚持用一种词源学的方法,引导人们听从语言的召唤,倾听存在和大地的言说;他强调思想对存在的归属,要在更源始的思的一度中达到存在的根源;他认为诗作为源始的语言和思想更能本真地亲近存在;他有时也对古老东方思想的复兴充满希望和期待,等等。但语言、思想和诗能改变人们的生存领会、终止思维规定存在、宰制存在的意识优先性和人的优先性吗?能改变“技术座架”的统治和催逼吗?一旦涉及到“改变世界”的问题,马克思哲学的力量就显得强大无比。
15、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在远古的时候,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的构造,并且受到梦中景象的影响,产生了一种观念:我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我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只是依附于身体,但是在人死亡之后就会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并且认为,灵魂在身体死亡之后还依然活着,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于是人们开始猜想,身体有一个对应的灵魂,那自然界是不是也对应有一个灵魂呢?
16、他的国家概念指的不是现存的国家制度,而是精神的国家理念。他认为现实的国家只是国家理念的表现。国家的本质在于它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黑格尔用唯心主义的观点对国家与社会进行了区分,认为市民社会是“外在的国家”,是主观意志、个人利益的结合形式。国家以它至高无上的意志、伦理精神把整个民族凝聚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国家先于并高于家庭、市民社会,是它们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的力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它是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个人只是国家的一些环节,生活在国家中,才能获得个人的人格、自由和价值。黑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中整体国家观的倾向给予充分发挥,表明了他对古希腊以伦理和整体为特征的城邦国家观的崇尚。
17、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18、另外,关于我们的思维是否能认识现实世界,有一些哲学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比如康德和休谟,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世界的表象,而无法认识世界的本质,也就是“物自体”。而休谟秉持怀疑主义的思想,对我们认识内容的根本方法“因果论”提出了质疑,认为我们所有的认识基于的因果关系,其实只是一种习惯和想象,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人类知识大厦的根基被动摇了,之前休谟哲学系列里面讲过。
19、所以,也可以说,有没有一个现成的、给定的起点,这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方式的分水岭。没有现成的起点,当然也就无所谓最后的终点,永恒的发展即是无限生命力之所在。
20、提到黑格尔理性主义,就想到“逻各斯”,就想到他的逻辑理性,认为这样的东西就是压制人的自由的。其实上黑格尔的理性不仅仅是逻辑理性。这是对他的误解。黑格尔的理性其实包含了自由的精神,强调逻辑是为了给人一种工具,用来实现自己的自由。
21、费尔巴哈破除了德意志长久以来的黑格尔哲学迷信
22、于是人们把自然也人格化,产生了最原始的神的观念。随着各种宗教的发展,神的观念也越来越具有超世界的形象,在西方世界很长时间里面,神或者说上帝就是一个全知全能完满的存在。
23、作者:周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4、“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认为:“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25、第以上两条的关系也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而是相互蕴含的关系。我为什么会把自己分裂成为认识者的我与认识对象的我呢?就是因为有异于我的外物存在(包括异于我的你和他存在着);但是,我之所以能知道有异于我的物和人存在,又在于我把自己设置成了对象。这两个方面,既无法分出它们在时间上的先后,甚至也无法分出逻辑上的先后,它们是相反相成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所以,黑格尔说,这种思维方式是没有现成起点与最后终点的无限的思维方式。
26、现在在谈论生产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几乎都要批判西方文明发展中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其实人类要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进入文明社会,并使这种文明不断取得进步,天人之分的二元对立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把这种二元对立当做究竟至极的便错了。正如黑格尔所说:“认为人类最初的境界是天真无邪和谐和一致的,这种看法,就其认为‘分裂状态’(Entzweiung)是所有人类无法避免的,不是最后安息之所而言,显然是对的。但如果认为这种自然素朴的境界是至善境界,那就不对了。精神不只是直接的素朴的,它本质上包含有曲折的中介的阶段。……在儿童的生活里所看见的谐和乃是自然的赐予,而我们所需返回的谐和应是劳动和精神的教养的收获。”(注:黑格尔:《小逻辑》,第90页。)
27、真理是在漫长的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28、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又集中反映在辩证法上。关于两者的关联性研究,国内外学界长期给予高度关注。众所周知,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论述辩证法的著作,但是他自己也承认在创作《资本论》中特意地、有条件地使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正如列宁指出,虽然马克思没有留下大写字母的“逻辑”,但他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并且作出“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认识论”三者同一的重要论断。同时,也正因如此,关于马克思辩证法的讨论通常围绕《资本论》展开,这其中,学界有一种流行做法是黑格尔式解读,阿瑟自称为“新辩证法”(newdialectics)。“新辩证法”的目的是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学重构《资本论》,作为“马克思方法”的辩证法就被赋予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相似内容。辩证法乃是概念运动,并向复杂层次概念展开,不断贴近逻辑真理。这种解读范式对于深化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内在关联性研究是有益的,但也存在黑格尔主义化的风险,这集中表现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第一属性的错误认知或认知不足,即马克思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化。忽视了这一点,也就遮蔽了马克思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性超越。
29、因此,我以为辩证思维方式,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论反映。也正是这点,使它很自然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30、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人们开始满足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开始追问一个根本的问题: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呢?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呢?西方哲学按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分成了两个阵营,凡是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的就是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就是唯物主义。
31、(10)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32、对于花生们来说,如何快速掌握黑格尔美学的核心内容,就变得十分重要。我会用8个小主题来涵盖它。我明白,大家的复习都是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我用黑体字标示了本文的重点,同时也会多举最简单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下面,我们就赶紧出发,让我们一起走进黑格尔宫殿般的理念世界,一探究竟吧!
33、所以不管干什么总希望有个真命天子、开明君主来作主,干什么总要查到了红头文件上的根据才放心,十多年前我曾提出,要彻底批判教条主义,便得批判仕而优则学;似乎一个人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是取决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刻苦学习与研究,而是取决于他官位的大小。这种愚昧的官本位思想,是理论研究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3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第42—43页。
35、在黑格尔哪里,世界的本原当然是精神的,黑格尔认为,我们现实世界中所认为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的内容,也就是那种使世界成为绝对观念的逐步实现的东西,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精神或者绝对观念。这个绝对精神是从来就存在的,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世界并且先于世界而存在的,这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