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2、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3、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关于孝顺的名人事例)。
4、徐帆五味杂陈,都说人老了与孤独寂寞为伴,其实这份寂寞是儿女给的。如果自己常回家看看,父亲何至于如此?徐帆自责地说:“爸,我以后经常回家看你和妈妈。”徐大树回答道:“你拍戏那么忙,那得耽误多少时间?”“再忙,回家看望父母的时间还是挤得出来的。”徐大树和老伴心里暖暖的。
5、 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
6、吴发喜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在生活上也很节俭。
7、他这么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狂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关于孝顺的名人事例)。
8、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9、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10、“遇到困难,后退就可以了吗?如果你想被这个时代淘汰,如果你想做一个随波逐流的老太太,你可以不学。但是,如果你想和你的儿子保持步调一致,和你的儿子有交流的语言,和你的孙子有共同的话题,那么,你必须学,不学不行。”
11、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父母大人金福万安……阿胶两斤,高丽参半斤……”,托人带回湖南老家,以略尽人子之孝。
12、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13、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14、在父母潜移默化的感染下,25岁的女儿丹丹也积极加入进来。公益不但成了他们一家三口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他们家的家风。
15、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作者:孟轲
16、舜修补谷仓顶的时候,在谷仓下面防火,舜拿着两个斗笠跳下来逃掉了。舜在挖井的时候,他爹和他弟弟往井里填土,舜挖地道又逃掉了。此后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这样的行为感动了天帝。
17、图片 再来看对郭林氏万般嫌弃的儿媳们。 身为人母,她们和郭林氏一样都全心全意爱着自己的儿女。 二儿媳迫不及待的霸占婆婆老屋,为的是把自己房子腾出来给儿子儿媳住。 三儿媳一直不让女儿出门打工,是因为不放心女儿独自出门,怕人生地不熟不安全。 图片 女儿私自离家后,三儿媳又把一腔无处发泄的怨气尽数洒在了无辜的婆婆身上。 从来只有老爱小,哪见小爱老。 影片中的儿媳们在亏待自己婆婆的时候,不知有没有那么一丁点的想过自己未来的结局? 也许是没有的。 因为郭林氏的二儿媳在郭林氏去世后不久,就步了她的后尘---一跤下去,摔坏了。 身边空无一人。 这个无声胜有声的结局看得人不知该喜还是忧,以前农村流传着一句老话叫做,屋檐水,点点滴,一点一滴无差异。 二儿媳的行为和结局,是轮回也是宿命。 除此,影片还有一处特别戳心的点---关于生死。 郭林氏摔倒之后,二儿子受兄妹委托急急忙忙去敬老院为母亲办理入住。 因床位紧张,交完定金的老二在院方带领下去看预定好的床位,到了一看才发现重病的胡老太丝毫没有要“走”的迹象,而郭林氏只能等这位胡老太去世之后,才能住得进来。 于是在影片后期,就多次出现了兄妹几个隔三差五来打探胡老太死讯的片段。
18、彩衣娱亲:身穿彩衣逗父母开心,比喻孝顺父母。
19、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
20、 魏。王裒事母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墓所跪拜。
21、 三国。孟宗。字恭武。少孤。母老病笃。多月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归持。作羹奉母。食毕疾愈。有诗为颂。
22、说干就干,第二天早上,夫妻俩带着面粉、鲜肉及配料来到敬老院包饺子。和面、擀皮、拌馅,夫妻俩配合默契,很快就包足了敬老院里16位老人吃的量。
23、 董永,东汉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湖北孝感市孝南区)。他家里非常贫困,其父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卖身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富家做工抵债,在上工路上的槐荫树下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自称无家可归,想和董永结为夫妇。董永心想自己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债,死活不肯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富家上工。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匹细绢,还清了富家的债务。在他们赎身回家的路上,走到槐荫树下时,那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还债。言毕辞别董永,凌空而去。因此,“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在孝感千古流传。
24、此后,徐帆每隔两个月回一趟武汉。一次,她陪父亲去医院体检,无意中从医生那里了解到:有过脑梗塞病史的老人,长期不用脑,封闭自己,患老年痴呆的概率是正常老人的三倍。徐帆给父亲买了一部数码相机,叮嘱父母多出门走走。但老两口都年逾7旬,大半辈子舞台生涯,落下了腰腿疼的职业病。徐大树和老伴守在家里,哪里也不去。
25、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26、当时,清政府严捕革命d人,黄侃被迫逃亡日本,但思母不已,便请好友苏曼殊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这幅画成为他的随身宝物,一刻不离。
27、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28、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合埋此子。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有诗为颂。
29、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布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30、此后每天吃过早饭,老两口就帮外孙女收拾好书包,将孩子打扮得清清爽爽,然后与阿姨一道送她去学校。时间长了,徐家父母与一同送孩子上学的老人熟络起来,结识了一帮老友。有时送完孩子,他们一起去公园跳舞。路过菜市场,徐大树还顺便带几把新鲜蔬菜回家。有了事情做,徐大树脸上有了笑容,很少再提回武汉。
31、 宋庆龄有一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望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龄奶奶不能来了,但宋庆龄依然冒雨前去赴约,这让同学们很感动。
32、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33、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妻出汲而奉母。又嗜鱼脍。夫妇常作之。召邻。母。供食之。后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诗时取以供母。有诗为颂。
34、 东汉黄香,字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孝感云梦县)人,约生于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以后不久,约卒于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左右,年六十多岁。
35、这首诗情真意切,通俗纯朴,字字句句洋溢着一片敬母、爱母、惜母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给人教诲,至今仍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