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慧的人却不会,即使他并不聪明,却有着强烈的自知之明与明辨是非的准则。
2、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目见耳闻:指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3、(夷然不屑):夷然:泰然;不屑:轻视。心中泰然,毫不在意。
4、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数月来,检讨囊袠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目。”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一:“仁宗庆历初,尝诏儒臣检讨唐故事,日进五条,数谕近臣,以为有补,其后久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五年》:“帝曰:‘前代亦合有宰相举官故事,可令史馆检讨之。’”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书的还魂和赶造》:“凡留心于文化的前进的人,对于这些书应该加以检讨!”
5、一个人若是目不见睫,不知自我检讨,是难以成长的。
6、(解释):身旁好像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7、人都应该有自知者明,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做自己。
8、已经将整个青春都用来检讨青春,还要把整个生命都用来怀疑生命。
9、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唐、宋均曾设置,位次低于编修。明清有翰林院检讨。检讨百科解释:检讨,一般指对自己的过错作出反省或者自我批评。检讨的详细解释:检讨(jiǎntǎo)查核,整理。
10、老成见到:见到:见识周到。阅历丰富,见解高明。
11、 想到这里,楚庄王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打消了出兵越国的念头。
12、能够认识自我,才能有充实圆满的人生,然而却有很多人目不见睫,无自知之明。
13、人应有自知之明,否则小往大来,成功的希望是很渺茫的。
14、指“得病,害病”。如《世说新语·言语》:“主人问病,曰:‘患疟也。’”
15、楚庄王觉得庄子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停止了军事征伐越国的行动。庄子分析楚国当时的处境,其实并不比越国好多少,贸然出兵肯定会给楚国带来非常大的危险,因为秦国虎狼之师和晋国在当时都是对楚国虎视眈眈。
16、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门户之见:门户:派别;见:成见。
17、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林彦振平日充实,饮噉兼人,居吴下,每以强壮自夸。”宋曾巩《读书》诗:“形骸苟充实,气力易腾驤。”明张居正《请册立东宫疏》:“稍俟数年,皇子睿体充实,然后举行,亦未为迟。”丁玲《水》一:“这个大汉子的三爷,强壮的,充实的农民,平素天不怕,地不怕。”
18、不苟言笑眉开眼笑谈笑封侯啼笑皆非莞尔而笑谑浪笑敖
19、如果不懂得充实精神生活,即使腰缠万贯也不会快乐。
20、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说:“我猜着了,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21、他一边检讨着自己的错误,一边观察大家的脸色。
22、终于有一天,姑娘老了,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23、(示例):年轻的王警官平易近人,智勇双全是同学们争相崇拜的偶像。
24、人应有自知之明,否则小往大来,成功的希望是很渺茫的。
25、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26、排沙见金: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同“排沙简金”。
27、政令平和简易使人民容易亲近,人民必然会归顺。
28、东张西望虎视耽耽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前俯后仰左顾右盼探头探脑高瞻远瞩
29、白话释义:后用以指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人贵有~。
30、造句:用望远镜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远处的景物。
31、胁肩谄笑冁然而笑传为笑柄当面输心背面笑抚掌大笑付之一笑
32、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33、 有人说中国不缺乏有创意的人,缺乏的是能将创意执行下去的人,那些满腹经纶的人目不见睫的形式作风不允许他们成为一个成功者。
34、(如泣草芥):芥:小草。就像仍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35、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36、伍举说:“谜语是‘有一只鸟落在了山上,历时三年,不叫也不飞。’请大王猜猜,这究竟是只什么鸟呢?”
37、也比喻人有预见。目不忍见: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38、一般来说,年轻时常常自命不凡,进入中年以后,比较老练了,也就会有自知之明了。
39、(释义):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40、有自知之明的杜鹃,是会突出半个身子在大钟外面的。
41、同“目不忍视”。梦见周公:周公:西周初著名政治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42、班固也是一个很有天份的人,从小就博览群书,九岁就能属文诵诗赋,再大后通五经,连九流百家之言都研究了一遍。然后还很谦虚哟,性格还非常的宽和哟,从来不恃才傲物看不起人哟,以致他身边的同辈人看到他就相当于现在看到大明星,崇拜的不得了。但刚开始他的仕途并不顺,在京城什么也没有捞着,后面他父亲班彪去世了,就回老家,想继他老爸的写史事业,写一部完整的西汉史书。古时候不是你想写史书就可以随便写的,这个是史官才有的特权,于是有人就把他告到皇帝那里去了,说他私作国史,就把他抓了起来,按当时法律是死罪,弟弟班超就很紧张,直赴宫门上书向当时的明帝陈情,明帝看后很感动,这时候他写的史书也被拿上来了,明帝觉得很有才华,就把他放了,然后让他来当史官修史,进驻国家图书馆。于是班固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写了《汉书》。
43、他深刻地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心吸取这个沉痛的教训。
44、(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45、闻一多《家族主义与民族主义》:“我们现在将三千年来家族主义与民族主义两个势力发展的情形,作一粗略的检讨。”宋庆龄《为新中国而奋斗》:“当我们分析了当前亚洲的情势和重新检讨了历史在我们国家和人民中间留下的标记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作为人民一部分的妇女和人民有着共同的敌人。”
46、这次院领导换班,他再不“让贤”,就没有自知者明了。
47、了若指掌(liǎoruòzhǐzhǎng):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48、因派别不同而产生的成见。明见万里:对于外界或远方的情况,知道得很清楚。
49、(释义):继:继承;开:开辟。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50、形容不关心,不在意。(无所容心):不在意,不留意。
51、《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焦循正义:“扩而充之使全备、满盈是为充实。”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天道》:“天以化为德,圣人以德为化,惟太和在中,充实诚笃而已。”老舍《四世同堂》五十:“﹝他﹞用信仰与坚决充实了自己,使自己象一座不可摇动的小山。”
52、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开口见心: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53、有自知之明的杜鹃,是会突出半个身子在大钟外面的。
54、看一下、瞟一眼、瞧一下、望一会、瞟一瞟、看一看、望一望、瞧一瞧、瞄一眼、盯一眼、瞅一瞅、瞧一眼、望一望、探一探、赏一赏、观一观、瞥一瞥
55、拈花微笑鹊笑鸠舞笑面虎嬉笑怒骂一颦一笑有说有笑
56、(视富如贫):视:看。看见富有如同贫困。指对贫富毫不在意。
57、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58、(泰然居之):泰然: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毫不在意。
59、人都应该有自知之明,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做自己。
60、 春秋时期,楚国与越国关系不和,经常发生战争。但是越国在春秋时期也算是比较强的国家,楚国虽然更强,但是也很难一口气打败越国。所以双方经常是发生小规模的一些战争,互有胜负。后来越国国力逐渐衰落。
61、我有自知之明,自己能力有限,驽马铅刀,不是当领导的料,还是干点粗活算了。
62、(出处)::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故分章办事,以其所对,别附于问,庶几览者莹然,知子厚之文不苟为艰深也。”不甚了了(读音):bùshènliǎoliǎo(释义):不很明白,不很懂。
63、目不见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64、(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65、(出处):清·周生《梦中事》:“正面山重水秀;不甚了了;背面青天一月;丛树小山。”。
66、赵树理《登记·眼力》:“人家说咱声名不正,除不给写信,还叫我检讨哩!”艾芜《百炼成钢》第九章:“你们一定要好好地检讨,不要彼此官官相护。”
67、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68、有自知之明的杜鹃,是会突出半个身子在大钟外面的。
69、不仅是楚庄王,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更擅长发现别人的缺点,紧紧盯住别人的错误,而对自己的不足却往往视而不见。
70、(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但他恃著自己学问,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在眼内。”
71、他认为,要做到文化自觉,一是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二是在处理不同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时要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72、(例句)你的做事方式我不敢苟同,总是目不见睫,所以事情难以圆满解决。
73、春山如笑笑容可掬贻笑大方谈笑风生千金一笑买笑追欢
74、(是事可可):是:凡是,所有;可可:不在意。对什么事情都不关心,不在意。
75、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76、我这个人有点自知之明,幸亏没有接受这任务,不然出的漏子比这个还大。
77、平时不充实国防力量,等到敌人侵犯才练兵设防,临渴掘井,又怎来得及。
78、成语“目不见睫”即来源于此,比喻只见远处而不见近处;也比喻只见别人的过失而不见自己的错误,或缺乏自知之明。
79、原义是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80、指“担忧,忧虑”。如上文中的“臣患智之如目也”。又如,《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81、智慧的人却不会,即使他并不聪明,却有着强烈的自知之明与明辨是非的准则。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