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2、啊,原来老李家的地,只有不到8的单位面积!这个老李!
3、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4、“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5、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孙。
6、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首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7、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8、第二首就更具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一粒粟看上去怎么样?极其微小,一颗种子嘛,但是到了秋天,春天里播下去的一颗种子就会变成万颗籽。从一到万,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变化中所蕴含的那种耕种的力量,收获的喜悦。可是这种收获的喜悦和耕种的力量,瞬时间被第三四句给颠覆了,“四海无闲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没有一点点空余的土地、空闲的土地,全都种满了粮食。你想想,一粒粟就能变成万颗籽,那么四海之内所有的田地,那要种多少粒粟,又会到了秋天结出多少万颗籽啊?这样层层推进,在内涵上、语义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出乎意料,惊心动魄。“农夫犹饿死”,从丰收的喜悦跌成惨痛的现实,从耕种的力量跌成沉痛的悲哀,从巨大的希望跌成巨大的绝望。这重重的一跌,就会给人产生了猛烈的冲击,让我们不得不产生一种疑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在没有闲田、在大获丰收的情况下,种田的人却因为饥饿而死呢?
9、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0、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11、“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3、当时李逢吉已经是高官了,所以李逢吉登上观稼台之后,随口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叫“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宁迁任如登台”,“何得千里朝野路”,说这个仕途啊,如行千里路一样,不容易呀,非常艰难啊。下一句——“累宁迁任如登台”,什么时候,这个你我的仕途能像我们现在登上这个观稼台一样,只要几步就登到高处了,那多好啊。
14、首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种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再人人皆知熟悉不过了的。然而,一般人们往往难以象诗人一样去联系社会和阶级而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但诗人想到了。他从春种"四海无闲田"到秋收,形象地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的田野里从亊繁重劳动的勤劳与艰辛。这些收获的粮食,本来应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在大家眼中的大丰收景象里却最后变成了"农夫犹饿死"这一悲残命运和残酷现实。
15、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16、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17、老李为了表示歉意,把草莓地的1/3的草莓分给我们。贺警官您尝尝?
18、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赏析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19、有时候还会和我捉迷藏(拿掉一个让孩子看看哪个不见了)
20、(注释) (1)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