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而且,第2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后,英国的殖民体系不是立刻崩溃的。大多数英属殖民地的独立是在二战胜利之后20年,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所以,并非第2次世界大战直接导致了英国殖民体系的崩溃,英国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在苏联和印度问题上过分强硬,也是下台的主要原因
3、张伯伦极力避免英国卷入战争,甚至在二战爆发的初期仍按兵不动。因为一战的巨大损失,英国人畏惧战争的破坏。但是在德国进攻法国之后,张伯伦的计划破产,随后张伯伦宣布辞职。
4、而这一数据,还是在英国已经获得了大量美国租借法案援助物资之后得来的结果。从中也可看出当时英国人对于苏联模式的向往。
5、在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崛起之前,丘吉尔是坚定的反共分子,除了积极干涉俄国内战,还推动对苏联的围追堵截。
6、可以说,二战中的丘吉尔,表现出了一名伟大领袖的所有特征,他是当之无愧的英国英雄。
7、他随即要求在法国的英军,在敦刻尔克周围建立防线,并执行“发电机计划”,开始有序地撤离联军。不过,这个时候丘吉尔应该“感谢”德国元首,其“停止进攻”的命令,让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在距离敦刻尔克16公里处停了下来。
8、这一点从1942年6月的一项民意测验中就可以看得出来,1942年6月,盖洛普民意测验曾向英国人提出一项调查:俄国和美国,哪个国家更得人心?当时有高达62%的英国人认为苏联比美国更多人心,选择美国的人只有24%。
9、对于这句话,很多人的理解,其实是有问题的。他们认为这是丘吉尔在讽刺英国人民,表达对英国人民的不满。它的意思是说,英国人民忘恩负义。但事实上,这是理解这句话的一种非常肤浅的方式。如果我们能真正理解丘吉尔说的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英国人在选举首相时,没有选择他们的功勋首相丘吉尔,而是选择了在二战中没有任何功绩的阿特利。(丘吉尔为什么被赶下台)。
10、三百万军队听起来很多,但是对于东线的一千多万德军和西线拥有两千万总兵力的盟军(1200万美军+600万英军+其他部队)来说,实在不够看的。希特勒投降之后,盘踞在捷克等地的德军最后的重兵集团一枪未放就投降了。
11、之后,英国亲眼见证了法国的沦陷。不过,丘吉尔对待德国作战的坚决态度,却始终不曾改变。他鼓舞英国军民利用海洋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全力进行一场光荣的卫国战争。
12、在二战时候,就连被英国人嫌弃的乌鸦肉都上了餐桌。所以说这些人心里对丘吉尔真是怨恨到一定程度了。相反,丘吉尔的前任张伯伦,虽然做下很多错事,损害了英国很多利益,但是人家没有让英国人的生活水平下降,所以哪怕是张伯伦在外面外交中让英国人抬不起头来,但是人家回国后依旧受到掌声鲜花的爱戴。
13、在二战前,丘吉尔反对绥靖政策,战时与美国结成特殊关系,战后又在意识形态领域反苏反共,并设计了“三环外交”。其对外政策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延续至今的影响。
14、1945年7月,在战胜德国以后,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在德国的波茨坦举行了会议。
15、丘吉尔没有就糟糕的战局迁怒于法国人,因为相对于法军来说,英军的贡献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原来,自宣战以来,8个月的时间英军只派10个师的兵力,而且没有一支坦克师。说得难听点,丘吉尔似乎“没有脸”,去指责法军的无能。丘吉尔努力了,无法转变战局。德军入侵法国势如破竹,打得英、法联军彻底转了向。为了减缓德军的进攻,丘吉尔主张反攻,打击德军的侧翼,但法军总司令甘末林认为毫无希望,“联军在数量上占劣势,装备上占劣势,方法上占劣势”。俨然就是士气全无的表现。
16、更要命的是,二战中英国为了打败敌人,已经许诺诸如印度、阿拉伯等地区战后独立。
17、战役进入第5天,德军A集团军群已突破马斯河,其前锋直指英吉利海峡,不仅在比利时作战的英、法联军主力有被包抄的危险,而且驻守马其诺防线的法军,也将腹背受敌。惊慌失措的法国总理雷诺,给丘吉尔打电话:“我们被打败了”。
18、而保守d早就不行了,尤其是战后连续遭受挫折,第一次选举就惨败了。
19、更要命的是,盟军最高统帅部在统一指挥方面,几乎完全失灵,英国远征军就曾一连4天没有接到任何上级的命令。换句话说,正是盟军高层的低效率、束手无策,使得战场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德军手里。这样“麻木”的指挥系统,焉能不败。
20、但是今天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被认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丘吉尔也很早就提出要恢复德国的实力,共同抵御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散。
21、2015年,欧盟开始实施强制性的难民配额分摊,英国人2016年就搞起了脱欧公投。
22、二战结束时,英国已经失去了世界霸权,殖民体系崩溃,英镑被美元取代。英国失去了昔日的魅力,成为美国的小弟。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英国的衰落,英国人也不可能不知道。丘吉尔被一些人认为是英国的英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是英国的罪人,大英帝国的衰落就在丘吉尔的手上。丘吉尔下台后,他说英国人"忘恩负义"。事实并非如此。英国人只是选择了他们认为更合适的工d。当工d未能如愿以偿时,他们选举丘吉尔为首相。1951年,在保守d赢得大选后,丘吉尔再次成为首相。1954年,丘吉尔因病辞去总理职务。1965年丘吉尔去世时,英国为他举行了国葬,并给予他充分的荣誉。
23、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时就实行了“竞选休战”,也就是说当时议会有哪些人哪些政d,就先用哪些,当时的英国基本上也就是各政d联合。但是战争结束后,这种联合政府的状况肯定会遭到反对,即便是普通民众也会要求再次形式选举权,而不是“内定”。
24、有个电影叫做《人类之子》,说的是人类因为无法生育后代,全世界都崩溃了。各国政府瓦解,人类陷入疯狂。只有最死板的英国人,仍然能够维持国家的稳定和富裕。
25、在1945年5月初的日子里,美英盟军还没有进入柏林,并且这个城市已经被炮火基本打烂了:在柏林当时所有的25万幢建筑中,有3万幢遭到彻底毁坏、有2万幢属于半破坏状态、另有15万幢处于中等破坏程度,地铁有三分之一的车站被淹,全市有225座桥梁毁于炮火,公用事业全部停工,这个城市几乎完全瘫痪了。
26、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总司令都认为必败无疑,这场仗基本就没有扭转的可能。雷诺决定对内阁进行改组,委任83岁高龄的贝当元帅为副总理,73岁的魏刚为法军总司令。但丘吉尔对战局的走向,却越来越没有信心。
27、但到1940年代就不一定了,随着战争的长期化,希特勒意识到赫斯的存在实际上阻碍了其他纳粹d首脑之间的竞争。看看1940年的纳粹德国权力体制就会发现这一点,希特勒高踞顶峰俯瞰所有人,在希特勒之下是继承人兼空军司令还分管经济计划的戈林,在戈林之下是d的首脑兼不管部长的副元首赫斯,这两个人当中有权力欲的是戈林,声名狼藉黑材料一箩筐的也是戈林。所以很多人都想取代戈林,比如希姆莱比如戈培尔。但这些人发现自己即使推翻了戈林,也只能让赫斯取代戈林。而一旦赫斯和戈林联合起来,他们就会被轻易打败。因为赫斯的存在很多人都选择观望,而这正是独裁者希特勒所不愿意发生的。
28、当然,主要原因是人家能力强,还严格遵守战争法,尊重对手,爱护士兵,身先士卒得等等。
29、在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撕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德国重新开始扩军备战,当时的英法等欧洲国家为了将战争的祸水引到苏联,并没有对德国做出过多的约束,1936年3月7日,德国突然占领了莱茵河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兼并了奥地利跟占领了苏台德地区,在纳粹德国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下,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采取了绥靖政策,一味的对德妥协,并于1938年9月跟希特勒在慕尼黑召开会议,默许了德国的侵略行为,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阴谋”,丘吉尔得知之后,大骂张伯伦,在英国到处游说,希望对德宣战。
30、第希特勒的秘书鲍勃·马丁(下图)和隆美尔有过节,曾被隆美尔羞辱过,所以,鲍勃扇极力的风点火,搜集证词·······第在1944年初到诺曼底登陆之后的这段时间,隆美尔曾多次尝试劝说希特勒在西线与盟军开展和谈,保住既得利益。这个说法与后来刺杀集团的政治主张——“推翻纳粹专治,建立新政府,由新政府与盟军谈判议和”不谋而合,让人起疑,浮想联翩。
31、但冷静的丘吉尔纠正道:“自古以来,没有一场胜利是靠撤退获得的”。
32、2011年之后,随着阿拉伯之春的风起云涌,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等国陷入战乱,许多难民都开始往欧洲跑。
33、在柏林之战中,苏联动用了两百多万军队主攻,配属了7000多架飞机,4万多门火炮,6000多辆坦克,以压倒性的优势进攻柏林。
34、毕竟,能体现英雄主义的几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时,他还都不在第一现场。
35、丘吉尔所谓人民忘恩负义说,是在波茨坦会议被斯大林揶揄之后(波茨坦会议期间正好是英国首相轮替,会开到一半英国方面要换人,所以会议期间就此事胖丘被约大叔挤兑),引用普鲁塔克那段“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进行反击,这段输人不输嘴的外交交锋到某些人嘴里就成了英国人民抛弃丘吉尔云云,并且以此论证这个那个blabla,实在是非常可笑。
36、下图,刺杀希特勒的冯.施陶芬贝格伯爵。施陶芬贝格家族是德国南部一支天主教的贵族,其家族渊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列祖列宗多是教堂主持、政府官员和高级将领。
37、在美苏关系尚未破裂的蜜月期杞人忧天,丘吉尔看起来疯掉了,但很快一语成谶,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38、因为无论是资源、面积还是人口都远超英伦三岛的欧洲大陆一旦被统其实力完全可以压倒性地盖过英国,届时,英国第一强国的地位不但不保,甚至连英国本土都面临着直接的威胁。
39、第他本人可能已经察觉出了一些刺杀活动的蛛丝马迹,但是没有及时向盖世太保汇报。希特勒在刺杀事件后的大排查、大审讯中,发觉了隆美尔隐瞒不报的行为,认定他有二心,必然要取他性命。
40、张伯伦试图邀请工d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进入内阁,意图组建三d战时联合政府。然而艾德礼在工d全国委员会会议上得到的答案是否,艾德礼给张伯伦的答案是工d愿意参加联合政府,但前提是张伯伦必须辞职,选举出一位新首相。
41、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并没能满足希特勒的野心,在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袭击波兰,英国被迫对德宣战,当时的英国首相邀请丘吉尔进入内阁,商讨对德战事,丘吉尔被任命为海军大臣,由于战争初期战事的不利,1940年英国议会提出了对张伯伦的不信任案,5月8日,被骂的没办法的张伯伦向英国女王提出了辞呈,丘吉尔被任命为英国新首相。
42、朱可夫赶回柏林后会见了艾森豪威尔,美国人授予他一枚最高勋章,于是苏联人也给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授予了“一级苏沃洛夫勋章”,表面功课做完以后,双方正式讨论对德管制委员会的筹建问题。但是显然互相之间怀有很深的成见和不信任,况且这些将军们也不擅长进行外交谈判。
43、少数席位d派则是在野d,使用监督权。英国首相则由多数d的领袖担任,对国会负责,掌握行政大权。
44、第三不得不说到的就是英国是一个非常民主的国家,所以民众拥有挑选领导人的权利,丘吉尔的政府只注重要得到最后的胜利,根本不管人民的生活水平到底如何,为了战争使得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所以自然得不到民众的支持了,而丘吉尔的对手就不一样了,他们想的就是要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符合了人民的利益,自然能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了。
45、简而言之,英国是政d在执政。首相的权力较小,受到自己的政d以及国会的限制。
46、刺杀事件的执行者,残疾军官冯.史陶芬伯格还是隆美尔北非战场上的老下属,与隆美尔一直保持着联系。“720”后,共逮捕了7000多人,多数被严刑拷打后残忍杀害,其中官位高的就有陆军元帅维茨勒。这股汹涌的清洗浪潮中,霍法克中校,在精神高度紧张,神志不清之时,说出了隆美尔和克鲁格两位元帅的名字。
47、坦然赴死,也可以看作是下属隆美尔,最后一次执行领导希特勒的命令。
48、按道理,在民族危亡时刻带领全国万众一心,共同抵御侵略者入侵的最高领袖,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民族英雄。按世界多数人的想法,带领英国打赢二战的丘吉尔功勋卓著,在英国应该有崇高的威望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