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
2、初唐时,七言绝句不仅数量较少,题材狭窄,而且在诗坛上的影响也很小,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不仅未能充分协律,而且作风比较板滞(如常用对仗作结,有类律诗的前半截),缺乏悠远的韵度。初唐比较知名的诗人如沈佺期、宋之问,律诗写得很好,七绝水平却一般。进入盛唐,大量的七绝诗人涌现,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以与五绝并驾齐驱。李白、王昌龄、王之涣、王维、贾至、高适、岑参、常建等确是当时诗坛上的一批七绝高手。代表七绝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龄二人。王昌龄率先并大力创作七绝,在他的笔下七绝的题材得到了大大拓展,举凡从军、出塞、怀古、赠别、狩猎、宴饮以及奉佛、崇道、闺思、宫怨等等,无不可用七绝来表现,扩大了七绝在诗坛的影响。李白的七言绝句则更能体现盛唐绝句的典型风貌。中唐时,擅长七绝的诗人不少,如李益和刘禹锡等,但基本路子并未突破前人。及至晚唐,七绝在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手里又有了新的发展。
3、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平起平收,首句押韵;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也分两种:
4、(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5、七言律诗的兴起,晚于五言律诗。它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齐梁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之间。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
6、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江南一作:江湖;纤细一作:肠断)
7、要注意的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不能随意使用的,必须保证不出现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个字就不可以改动,因为一改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了,就是三平尾了。
8、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11、第二种七言绝句是把第一种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对调,并且使首句仍然收平脚,第三句仍然收仄脚:
12、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13、 汉字的仄声不仅仅是上声和去声,还涉及到入声,较复杂。一些看起来是平声的字,如“白”“学”“杰”“蝶”“独”等,实际上是属于入声,归为仄声类。因此,拿不定的字最好查一下韵书。
14、违反粘的规则叫做“失粘”(广义的“失粘”指的是不合平仄,这里用的是狭义);违反对的规则叫“失对”。唐人偶尔有不粘的律诗、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但是不足为训,因为一般的律诗、绝句总是粘的。至于失对,则是更大的毛病,唐人虽也有个别失对的情况,那或者是模仿“齐梁体”(律诗未定型以前的诗体),或者是诗人一时的疏忽,后人是不能引为口实的。
15、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简称七绝,其起源已不甚清楚。
16、(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7、(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8、(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9、七言律诗根据首句是否押韵,可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格式,其中首句入韵为正格,与五言律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