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国藩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两人。
2、曾国藩每天写日记,反思自己的言行得失,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一辈子,从未间断。
3、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能侵占大明江山夺取天下,基本都是八旗子弟的功劳,八旗其实就是清朝当时最主要的兵制,也就是“世兵制”。
4、从咸丰八年起,更是不曾中断过一天。行军、生病的时候,也仍然照记,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为止。就此一端,便可以看出曾国藩持之以恒的毅力。
5、是是非非无定论,也不能定论。人类往往总是受先入为主的概念去评价一切,如果是先学了佛教,便无法接受基(督)教的思想,反之又无法接受佛教的思想,甚至互相攻击对方为歪理邪说,每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特定的定义和固定的概念,凡是不符合自己的都视为外道。门户之见,约定俗成决定了彼此格格不入。对于一个大彻大悟的人来讲,根本不存在正邪之分,一切言论皆是方便而说,无非都是使众生进入内在的核心。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没有文字)?如果说明师狂妄自大的话,那么今天的明师哪一个也没大过释佛,耶稣。悉达多一出生,便口出狂言:“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耶稣也说:“我和天父是同一体,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明师并非是自大,而是实话实说,真理就是真理,真理是不能用谦虚和自大来衡量的,真理必须依它本然的样子被表达出来,必须依它本然的样子存在。对于一个常人来讲,谦虚和自大是同一种心态,都是“我执”的表现,是同一种能量的正负极。小智慧的人善搞阴谋,大智慧的人善搞阳谋,开悟的圣人总是依它本然的样子出现。阴谋阳谋与谦虚自大是同一种性质,皆是“我执”的再现,当我执消失的时候,明师所说的一切都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既不是自大,也不是谦虚,佛陀是把那个东西原原本本地表述出来。大彻大悟的人心境3浅谈人的大彻大悟
6、凡夫与佛只有此心迷悟之间的差别。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心并不是这“真心”,而是妄识。这妄识就是将第七识末那识执着为心,而第七识则执着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一分真心,一分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影子。
7、对于悟道人而言,爱和恨的心都已消失,他不爱某人,也不恨某人。然而你若来到他跟前却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爱散发着,那是一种单纯的品质在散发,你想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依你的根基而感受,而起反应,悟道者的心中始终是种单纯的存在,对他恨不值得,对他爱更不值得,但是你若想要爱,那么他就是全部的爱的化身。
8、在心态平静的背后,也是对一切的无所追求,没有任何向往,虽然符合了佛家的清静、自在、平等、正觉,但是,毕竟不是在修行,还是要在生活中与人相处。
9、开悟的明师不追求任何东西,也不会畏惧任何东西,所做的一切都是随缘。她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他的眼中没有好,也没有坏,他是一个善恶不分,男女不分,天堂与地狱不分,生与死不分的圣人。在他的眼里没有一个众生,个个都是佛。超越自我的人,进入道里面的人,哪里还会有善恶美丑好歹之分呢?他证得了无分别智,他不讲信用,她不会再造业障,也不会再消业障,他所做的一切,既合人道,也合天道。
10、这个与念佛得到的加持是毫不相违背的。今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是前生乃至宿世的善根因缘。因为这份因缘的存在,我们才能在今生听闻佛法时有深刻的触动,在开始信佛的时候有种战栗的感觉。
11、就如神童哪怕在智慧上并不比一位经过一系列教育的大学生差,但他却完全不了解教育的一步步过程一样。因此,哪怕是“顿超直入,立证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智慧在此时得以显现而已。
12、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
13、开悟,即是对宇宙和生命本体实相的真实感知,也称为见道、名明心见性。开悟,是修行中的一个重要证量名词,它既是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转折点,也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分界点。修行者一旦开悟,就等于即身证得菩萨的初果,同时在知见上与佛比肩平齐。
14、当你特别不能忍受的忍受了,当你特别不能失去的失去了,那种历练所能带给你的成长与觉悟,是没法想象的。
15、我是姿巧,愿与同频的你,在这里相遇,一起充实、丰盈自己。(曾国藩开悟的人最可怕)。
16、上面说的,多数是理论性的话语,差不多是那种鸡汤文写法。
17、正直,是人的精神脊梁,也是一个人修身的体现。
18、饭可以一日不吃,书不可一日不读,因为精神粮食是生命质量的掌舵手。
19、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20、所以,生与死这种在我们看来不得了的大事,在真正的悟道者那里都很普通,人家是该来我就来了,该走我就走了,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21、秦末时期,有一个名叫吕公的人,家境富裕,因为躲避仇人,举家乔迁至沛县,并设宴款待当地的牛头马面。
22、典型的如有半圣之称的曾国藩。现在影视界的明星主角孙红雷,也是属于这样的人。还有华为的任正非,创立华为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际才单干创业的。这样的初期看来并不很聪明的人,后来能非常成功,基本都是经历许多事情后大彻大悟的人。
23、这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24、渴求那些自己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难道不是病态吗?
25、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26、往简洁了说,就是要遏制自己的贪欲,心灵宁静专保持强健的身体;心存仁义的天性,对百姓心存养护;言语笃实,不欺骗任何人,用至诚之德感应天地万物。
27、正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人要有信用,才能立足于社会;经商有信用,生意才会兴隆;国家不守信,早晚会衰亡。
28、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29、请先点击上面蓝色字文化传承,再点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更多美文。
30、立足当下是我们每个人最应该掌握的能力。太多地关注过去和未来,就越容易错过现在。是非成败转头空,过去的终成为历史,已经发生的,纠结也无法改变,过渡沉溺在过往里,会迷失我们的初心,不如尝试着臣服,全然接受既定的事实。将来的事情即使再美好,也不要刻意的逢迎,毕竟未来的事情又有谁能说得清呢?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当下的做好,不去胡思乱想。我们的恐惧总是源于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遇事总是考虑太多,面临大事时瞻前顾后,既担心自己做不好,又对自己没有信心,最终在犹豫中错失了成功的良机。
31、“你花了所有钱买书,不怕,我会替你还,只要你好好把书圈点一遍就行。”
32、厚德载物,这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33、妻子在一旁很难堪,于是也劝他不要挑柴看书了,耽误时间不说,还沦为了别人的笑柄。
34、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35、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以读经要由别人代读。由此也可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只授记弥勒佛而并没有授记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见性绝不等同于成佛。开悟只是明理,成佛还需要修行的功德。
36、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结局:能力决定你能得到什么,而格局,却会决定你最终能走多远。
37、一个言谈有条理的人,说话主次分明,分得清主要和次要,逻辑清楚,简单易懂,让听者豁然开朗。
38、当时条件成熟,湘军是清政府唯一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他们只听曾国藩一人命令,苦于曾国藩以儒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信仰,丢下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拒绝称帝。因此曾国藩被日本和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华盛顿。
39、同时,善良也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尺,和善良的人交朋友、谈恋爱,会获得一生的福音。
40、厚德,语出《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淮南子》上也说:“故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
41、一个有眼界的人,对待生活的得与失,看的很坦然,对待自己的人生,有着明确的规划和追求。这样的人往往看的更高,走的更远。
42、外表上看起来,还是跟原来一样,普普通通,跟普通人一样,看不出什么变化。但他有不一样的地方,什么不一样了?心不一样了。他心里变干净了,变得一尘不染了。他在接触任何外境时,没有分别心、没有妄想、没有执着了,内心如如不动,这就是心无挂碍,恢复自性清净心了。他心里头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你要问他,无论什么问题,他还都能给你解答。你不问,他心里什么都不想,清净如水,光亮如镜,你一问,他什么都知道,这就是开悟了,这就是智慧。
43、少说话,多做事,是“开悟”者的做人宗旨。想一千遍,不如行动一遍。
44、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
45、禅宗有个公案——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你年轻的时候都干些什么呀?”师父说:“我就是砍柴、挑水、做饭。”小和尚问:“那你得道开悟之后,你都干些什么呀?” 师父说:“我还是挑水、砍柴、做饭。” 小和尚问:“那有什么区别呢?你活了一辈子也没什么进步啊?”老和尚说:“不对,有进步。我年轻的时候是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做饭。现在呢,我开悟了,我现在砍柴的时候就砍柴,挑水的时候就挑水,做饭的时候就做饭。”
46、有人说,贪婪是一种精神病态,就像先天残疾一样,它是一种后天的残疾;就像肢体残疾一样,它是一种精神的残疾。
47、善人者,人亦善之。常怀善念,多做善举,定会“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48、正如电影《一代宗师》给出的答案:“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人不是只为了自己而活,你为了什么而奋斗,才能获得什么层次的回报。
49、当时曾国藩皮癣发作,严重到不能久坐,便去向赵楫请假在家修养。
50、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所以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眼神表达出来。而影视剧里,一个人的开悟,则会通过眼睛表达出来。那其实就是心灵突然净化的变化,只是要表达内心,需要很多内容,而眼睛从浑浊变得纯净,则可以说明内心世界的变化。
51、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52、老子认为,名利是浮华的,是浮在表面的一层油脂,非永恒固定的,而厚德才是实在,是从内心原生出的厚重。
53、本来想周末收拾收拾房间,可看着满屋乱七八糟的东西,不知从何下手,算了,还是躺会儿比较舒服;
54、本来下定决心要减肥了,看到满街爱吃的东西,不仅没克制反而还大吃了一顿;
55、正当李鸿章要开口介绍时,曾国藩将其打断,直接说道:第一个人见我不敢仰视,说明其性格谨小慎微,给予一般的官职即可。
56、《庄子·知北游》篇中有这样一句话:“生也死之徙,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徙,吾又何患?”
57、鸟在林子里安家,所占用的不过无数颗树的一个树枝。偃鼠在合力喝水,最多不过喝到满腹为止。
58、一生清贫,为人处事从不高调,其毅力其气节其军事能力受到毛泽东,蒋介石,薛岳,陈诚,梁启超等诸多名人效仿,毛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后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改编于曾国藩当时的军歌,很多战术都是学习曾国藩的,蒋介石更为过,床头两本书之一便是《曾文正家训》,他把曾国藩的军事思想用于带兵打战,也列在黄埔军校教科书里,梁启超更是大呼“五千年才出一个的奇人”一代书生造诣如此,却是古今少之又少。
59、凡是被上天选中的人,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天选之人”,他必定有一段时间,需要承受一茬又一茬的痛苦,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60、所谓的末世末法末劫,基督再来的各种现象,也许说的就是当下世界的各种乱象和人心的各种堕落吧。
61、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
62、人的成功与自身的美德是分不开的,有德之人必有贵气。
63、念念之间,一心都专注在痛楚之上,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说闲话,管闲事呢?
64、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65、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颠覆之际,他以侍郎身份登高而呼“为我孟子孔子之痛哭于九泉”建立湘军,灭掉传统文化的恶魔太平天国运动,此战曾国藩重在运作,其谋略之才能堪称一流,太平天国运动可恶之处,在于颠覆伦理,曾国藩每到一地剿灭太平土匪,当地百姓举行大宴款待谢恩,如今安徽等地还有这个习俗。湘军的崛起,远远超出了曾国藩的本意,以至于客观上促进了清朝的灭亡,虽然初衷是为了维护清政府,但终究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他的崛起,给了汉人信心,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湘军在中国军事方面开创了划时代意义,正是因为湘军的崛起,导致了地域性军队的听命于一人,才有了后来的军阀割据。
66、这个特征,是开悟者的基本特质。放下了执念的开悟者,他们的生命会变得简单起来,因为失去了欲望,什么事都无法成为他们的牵绊,所以他们会活成自己,而非被社会和别人塑造出的“我”。
67、小悟大家都有。在读经的时候,或者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遇到一个契机,我们忽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就是悟。一件事想通了,一个道理想明白了,一句经文读懂了,这就是悟,只不过是小悟而已,但积小悟就能成大悟,积大悟就能成大彻大悟,只要精进不断的修行,总有一天会开悟的。
68、而永生,不生不灭,与天地同寿,则是与天地同心,同化在道中,那是一种无比美妙殊胜的生命体验。
69、曾国藩是个懂得“知行合一”的人,他发现“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他常常在慎独的基础上辅之以行动。
70、这句话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小人在身处动静之时,眼神的表现。一个人在静居独处的时候,眼神发光可游移不定,这种人当属小人无疑。反之,一个人在动态情况下,眼神飘忽不定没个准头,十有八九就是如过街老鼠般的小人了。警察叔叔抓小偷,间接的就是依靠这一种识人术,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怎么一回事。老实人到中年,应该时刻勉励自己,尽可能的提升自己变得有能力。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自身的眼神清澈如水,而不是浑水一趟。
71、书法家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72、人在社会上如果不讲信用,肯定没有人愿意与其交往,更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被人信任之人,必是守信之人。
73、格是内心的位置,局是外在的局面。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界和心胸,体现出来的外在状态。
74、这个人一开始只求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
75、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76、他听了唐先生这一席话之后,在日记里写道:“昭然若发蒙也”。
77、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78、这事惹怒了樊燮的好友、湖广总督官文。官文上奏咸丰皇帝,咸丰下令:如情况属实,就地正法!
79、文豪雨果说:“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种胜利。”
80、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81、厚德之人,往往学识渊博,性情和蔼慈祥,他们既不攀附权贵,也不欺压弱小,对弱小者心生悲悯,心生济世情怀。
82、“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83、有一次,他在街上闲逛,无意中看到了一套《二十三史》。
84、讲信用的人从不打诳语,说实话、办实事,为人实在。
85、第三人目光凌然,身姿挺拔,有大将之才,可重用之。
86、司马光对管家说:“这匹马夏季有肺病,这一定要告诉给买主听。”
87、任何事情的获得,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更何况是这种可以刻在灵魂之中,与生相伴的觉悟与智慧,这份来自上天的礼物。
88、骄傲的人容易忘形,容易居高临下,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人注定讨人嫌,是得不到尊重的。
89、李商隐在《咏史》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90、可惜好景不长,后来曾国藩遭弹劾,连降数级,再次在赵楫手下做事。
91、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贪婪,因为贪婪是许多祸事的根源。
92、慎独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自己真实的本性,在欲望面前不动摇,在诱惑面前不贪恋。
93、有心得,能自觉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必有收获。曾国藩从道光十九年开始做诗文钞,并且开始写日记,后为基本没有间断。
94、需要注意的`是开悟只是见道,并没有成道,自然也算不上成佛。开悟只是明理,成佛还需要修行的功德。开悟,其所证者只是自性法身,仅仅是报身与化身修证的开始。开悟之后,还要修证十个大的次第才能圆满。
95、在慎独的路上,为警戒自己的言行,改正自己的过失,曾国藩特意取了个别名:“涤生”。涤,就是洗涤过去的污垢;生,意味着每一次改过,都会迎来新生。
96、作者:一翁,情钟文学,捕捉生活,一寸方心弘扬传统文化,一隅笔墨传递时代力量。
97、这就像从小学、中学、高中最后到大学的一步步教育,每一步都是为后一步做准备。佛教中的修行也是如此,一位一位而不能跳跃,绝不是禅宗所说的“顿超直入,立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