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圣颜子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大多收集在《论语》、《孔子家语》以及后世诸子百家等著述中。颜子践行的“仁德”是同门中最理解并践行和发扬孔子“仁道”的弟子,这种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急需倡导的!
2、作者郑重承诺,本论文为作者独创,如有抄袭,责任自负。
3、同时,儒学提供了最为完备的礼乐教化仪轨和政治制度的理念,这些都足以作为安排和安顿人间生活的文化形式。礼乐文化是儒学文化的根本特质。儒家的理想,实际希望以礼乐来规范人生的各个阶段,社会的各个方面。让人的生活完全处于礼乐的教养之中。例如,就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来说,冠、婚、丧、祭之礼最为重要,这些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起到教化和赋义的作用。
4、第儒家作为信仰,其所开出的价值规范即生活中的人伦规范,同时,其对生活的教化并不追求日常生活之外独立的仪轨。简而言之,作为信仰的儒学,其并没有独立于世俗伦理之外单独的“教义”。儒学对社会的教化,也没有独立与日常生活之外独立的教化体制。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言:“在中国,儒教之为日常生活轨道,即礼乐(尤其是祭礼)与五伦等是……此与基督教及佛教另开日常生活的轨道者不同。”(15)这个观点是非常恰当地把握了儒家信仰的基本特征。当然,也正因此,很多人忽视了儒学在价值追求方面的超越性。其实儒学可以称之为,“即世俗而即超越”。(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5、封建晚期,儒家思想的墨守成规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由此遭受了一百年余的屈辱。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才结束这段屈辱史。
6、(8)朱熹:《中庸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
7、“愿无伐善,无施劳”(出自《论语·公冶》)是复圣颜子毕生之志,是内修己德、外施爱民的治国之策。这与舜的“无为而治”相同。在颜子看来,唯以此施行于天下,方能实现孔子的“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社会。颜子施政理想所向往的就是能有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这也是历代明王圣君为求国泰民安和天下大同的终极理想!
8、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代代相传的“四书”和“五经”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传统的责任、节制、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在形成过程之中与专制统治思想结合的结果。
9、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儒家思想的精华 。
10、第信仰必须为心灵生活或精神生活提供意义感和价值感,以及解释超越存在的形上学。对超越者和永恒者之意义的理解,对超越或永恒价值的追求,必然提供给信仰者源源不断的价值感,成为信仰者生命的意义来源。对超越者的理解不能仅仅有感性的体验,还要有理性的认识即形上学的理论。
11、其次,从社会实践的层面来说,必须恢复儒学积极的教化机制。如前所述,对超越性、永恒性价值的追求乃是任何信仰的根本内涵。儒学于此虽然采取即内在即超越的文化进路,但是完全不降低其超越性和永恒性。然而,如何在文化教养中传达这种超越性的精神呢?这就必要由超越的形上义理落实为人文教养的文化形式。道乃是形而上者,到必须要经由现实的载体而起到现实的教化作用。李景林老师认为,儒学关联于民众现实生活的载体有三种,经典教育、以身体道的人群和礼仪。这些都是道的现实载体。(19)必须因任当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生活节奏来重新建立儒学在民间的教化机制。
12、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指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处于基本和核心地位的精华所在,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抑或价值取向,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或是者看待、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实践路径是其为了实现其价值目标所主张的基本途径;表现形式是其认为能够在社会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反映他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或价值取向的具体制度规定和道德规范及有关的具体行为。如“克己复礼为仁”,其中的“仁”就是价值取向,“克己”是途径,“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具体指的就是西周时期“礼制”、“礼仪”的种种规定和规范。因此按照这一方法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儒家思想核心价值的几个方面。
13、总之,无论是从精英的义理层面,还是从普遍而言的大众文化的层面,在传统社会中,儒学实际上真正支撑着中国人的信仰。然而,儒学作为信仰,其特殊性何在呢?如前所言,儒学作为信仰,其与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不同。儒学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信仰。今天我们常常在与政治、经济等相区别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而我们这里所用“文化”则有更深刻的含义。
14、《论语·泰伯》曾参称颂颜子:“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5、所谓仰,即仰望、敬仰。《孔子世家》引《诗经》赞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仰即代表对某种至高价值或至高境界的憧憬。信义为实有于己者,仰为景仰其在外者。敬仰连言,其意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恰体现了儒家道德性上学的根本精神。(13)仁为孔子所认可的最高的道德境界,孔子几乎从不许任何活着的人以仁德,自己也不敢以仁圣自居,这似乎说明仁乃是遥不可及的超越的理想;然而,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由此看来,仁似乎又是最为切近的事情。
16、(1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173页。
17、这个思即是反省和觉悟。《论语》中孔子对子路说六言六弊,其中之一就是“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贼,朱注:“伤害于物”。对于一对象之笃信虽然是好的品质,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来反省和理解,那么其弊端就会容易伤害到他人。这就是批评缺少理性精神的信仰所流变为的迷信盲从。比如二战时期罪行滔天的纳粹和日本兵,以至于今天极端宗教信仰的恐怖主义分子,不能说他们完全没有信仰,但是他们的信是一种集体吞没个体,话语和幻象吞噬道德心灵的迷信。
18、另外,在宣传上,我们不能低级趣味、一味地博人眼球,要摒弃腐朽的、落后的、愚昧的孝,有些地方将二十四孝图不加删减地印在宣传栏上,这是懒惰、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
19、以今天的眼光去看,《二十四孝》中确有现在看来不科学之事,但因其目的在宣传孝道,加之中国自古有的“君权神授”一类将“天”权威化、全知化的思想,讲究天道酬善,《二十四孝》编撰者说一些孝顺者身上发生的神异之事、宣传孝顺之人会得到上天照料,以此来鼓励人行孝顺之事,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编撰者未必就知道那些天降神助的事情是人们的美好想象。《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确实令人不适,但仍有能真正体现孝子诚心的故事,而其中几个以孔子弟子为主角的故事:子舆的“啮指痛心”、子路的“百里负米”、子骞的“芦衣顺母”,除却“啮指痛心”带些神异色彩,子路和子骞的故事其实都很合理,并不“愚孝”,其中“芦衣顺母”的故事最为可道。
20、(土生书院)传统文化进校园--兴平市黄河小学
21、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22、颜子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子。颜子忠厚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孔子讲课时颜子从不提出半点质疑,看起来有些愚拙的样子,孔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后,发现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3、从儒家思想的核心义理来看,儒学完全符合信仰之四个层面的内涵。首先,对超越性或永恒性价值的追求,是儒学最根本的价值取向,这是毫无疑问的。儒家常说天命,道体,即是此意。孔子说“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实际上,视天为最终的生命价值依托。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反复教导学生说:“志于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可见视道为根本生命追求。从终极意义上说,此“道”当然是人生宇宙的根本道理,以及终极性永恒性的价值依托。从根本上说,此“道”当然是来源于天。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汉书·董仲舒传》),即是此意。
24、(陈明、朱汉民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
25、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26、公元前484年,颜回跟随孔子重返鲁国,帮助孔子编辑出版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世称为《六经》。颜子在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终身事师,不计事功,毕生追求道德理想和真理的“圣儒”精神,为中华传统道德和中华民族品格塑造了巨大的影响力。
27、承前启后:子夏思想对儒家的继承与对法家的启发
28、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
29、当然,孔子上接西周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对天的理解已经逐渐淡化了其人格神的意味,但是天的神圣性意义却没有动摇。及宋明理学,天的含义则更为彻底的被理解为一种创造性的本体,但是天作为超越性、永恒性的价值依托,并未有改变。这是儒家的通义。有人认为儒学缺少超越性的价值诉求,仅仅具有世俗性,这是对儒学的严重误解。
30、为何儒家会把“孝”与政治联系起来呢?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家本位”观念深厚,以“家庭—家族—国家”链条扩大的“家国同构”社会格局也逐渐形成。家庭内部有父亲或兄长如此的一家之长,国家内部有帝王统治者如此的一国之上,儒家把敬重父兄与忠顺君视为相似的情感,“孝”与“忠”逐渐靠近,孝与政治的距离也慢慢缩短。
31、第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主要是官方倡导的意识形态,主要是一种政治信仰,对日常生活的发生直接关联比较少,这是不得不承认的。政治信仰作为一种公共权力的号召,应该受到认可。但是政治信仰若试图控制一切的私人生活领域,这是不可行的。
32、(2)易中天:《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腾讯网“思享会”栏目演讲,2013年。
33、由上可知,无论是闵子骞表现的孝,还是儒家提倡的“孝”都不是单一死板的,孝是具有联系性、群体性的,孝的本质也是合乎人性的。但从“孝”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本质慢慢发生变异,其概念也逐渐变味成单向输出的强迫性限制,很多时候被用作道德绑架的工具,使人感到束缚与压迫。譬如父母要求孩子当律师,而孩子却想坚持所爱选择做教师,便有人拿此做文章说孩子对父母不孝,不能遵从他们的意见。《论语》中孟懿子问“孝”时孔子的回答是“无违”,现今有些把这句话理解成不违抗父母的意愿、要求,认为其强调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由此把“孝”曲解为压制创新、阻碍发展的“障碍物”,因而他们对提倡孝道的人不屑一顾。
34、(欢迎点击批评:2020年冬读《论语》研究成果)
35、(3)曾振宇.儒家孝论的发生及其变异(J).文史哲,2002,(6):47-54
36、我们要知道儒家提倡修身,为什么?怎样修?然后你再去评价它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37、古籍中记载颜回从学于孔子后,少有离开。少正卯与孔子同时期讲学,当时常有弟子离开孔子,转投少正卯,孔子门下于是“三盈三虚”,唯有颜回从未离开,有人就问他说:你何不去向少正卯学呢?颜回对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且夫子之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足吾之为学也,何去之有哉。”
38、 首先谈第一点,我一直认为,当下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儒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需要我们,我们要把这个关系先理清了。是孔子需要我们吗?他都去世两千多年了,你学不学他的思想对他没有意义,是我们需要孔子这些人生的智慧、伟大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人生,让我们能活得更有意义,能不断自我完善,事业上走向成功。我们为什么需要儒家的思想?因为它是有指导意义的人生智慧。
39、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