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2、可惜的是,当托尔斯泰的译文准备妥当时,1894年由一个日本人(丹尼尔·柯尼斯)用俄文翻译的《老子》却在一家杂志上发表了,后来又出了单行本。
3、《一个地主的早晨》讲述的是一个地主在自己庄园里的改革,反映托尔斯泰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4、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5、黄帝四七一六年|岁在己亥| 辛未月| 戊申日
6、《黑暗的势力》(1886)揭露金钱的罪恶,同时宣扬拯救灵魂的说教。
7、此外,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认识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但他似乎很讨厌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因为他认为他们的世界观是不正确的。
8、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9、《教育的果实》(1891)以贵族和农民的不同生活方式为冲突的基础,讽刺前者的游手好闲和精神空虚,表达后者因缺乏土地而产生的强烈愤慨。
10、第6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托尔斯泰的目光目的是什么?
11、首先,茨威格他们维也纳送去法国和亲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政客怂恿的暴民抓起来杀害了。
12、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13、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各国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等教育杂志。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
14、神圣的道教经文,是天尊送给我们最赞的人生礼物!
15、渺小的心灵容易原谅一个君王获得令人头晕目眩的财富,却不容易原谅和他们受到同样重压的同命运的难友获得微不足道的一点自由。
16、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等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17、首先,茨威格他们维也纳送去法国和亲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政客怂恿的暴民抓起来杀害了。
18、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方法,并体味其作用。
19、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20、⑥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21、A.胡髭(zī) 长髯(rán) 黝(yǒu)黑 一绺(liǔ)
2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有一百只眼珠。”这段结尾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23、国王,可以说是一架报时巨钟的主发条,它无情地规定了作息时间。从生到死的一举一动,从清晨起身到暮夜上床,甚至爱情嬉戏的瞬间片刻,不属于他自己。
24、“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她继续说,“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
25、这句话是对上文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总结、升华。托尔斯泰相貌平平,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他出生在贵族家庭,却心系平民,已经和俄国人民融为一体了,是俄国人民的杰出代表。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26、①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27、平庸(píngyōng)寻常而不突出;平凡。
28、世间一切伟大的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世间一切智者总是深谋远略。
29、C.侏(zhū)儒 尴尬(ɡà) 犀(xī)利 锃(chénɡ)亮
30、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
3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32、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象《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33、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托尔斯泰
34、“托尔斯泰这对眼睛有一百只眼珠。”这段结尾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35、人们自我麻醉的欲望想要摆脱内心深处明明已经意识到的种种危险,最喜欢采用的办法总是竭力否认这些危险。
36、轩昂(xuānáng)高扬。形容精神饱满、振奋的样子。
37、(3)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38、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39、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的发亮的斜睨的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40、但从另一方面看,托尔斯泰从比较角度去处理的是他全然陌生的文化材料,对这种对属于极为相异的信仰传统的神圣文本所进行的文化比较能使作家如此成功地克服语言障碍从而深入到文本的实质中去,我们唯有表示惊叹。
41、所以,只要巴尔扎克在谈话中对茨威格流露出半点对俄罗斯名人的看法,茨威格就会把它当作真的。然后用德语抄写一遍,并以自己的名义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