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3、谭嗣同为何会选择慷慨赴死?其思想演进历程及成长经历又如何?很少有人能真正明白,甚至就连戊戌年谭嗣同的所作所为也不甚清楚,更不用说,谭嗣同生前与死后,犹如冰火两重天般之鲜明遭遇。(谭嗣同名言各国变法)。
4、儿歌《种太阳》唱道:一个送给,送给南极;一个送给,送给北冰洋;一个挂在,挂在冬天;一个挂在,挂在晚上……
5、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 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旗帜第 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 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 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启示:人生理想与爱国主义融合,将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还能让自己名留青史。 作为教师,要义不容辞地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6、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
7、◎守旧、渐进、激进,哪一条路更适合内外交困的大清?
8、主要宣传变法图强的观点。(实行资产阶级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9、另一方面,对于谭嗣同等人而言,他们所行之事,虽然是值得赞扬的,但是却居庙堂之高而不懂民情,在他们创办了《万国公报》、《知兴报》、《时务报》等报刊宣传自己的思想,但却对底层人民不屑一顾,他们所争取的对象几乎都是知识分子,毕竟在那个年代里,没有几个平民百姓识字,甚至是愿意花钱买报纸。不想破除百姓思想中的愚昧,又怎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呢?
10、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1、教师博闻强记是进行课前预设、创造有效教学情境的智力支撑。
12、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为这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是七首组诗,这是第四首,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13、《马关条约》是1894年中日黄海大战后,1895年4月清政府派重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的。条约签订前经历了艰难的谈判,日方代表咄咄逼人,满清大员近似苦苦哀求,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三亿两分文不让,后来由于一个小插曲而使情况发生了变化。就在第三轮谈判结束,李鸿章准备回驿馆时,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成员,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小山六之助向坐在轿子中的李鸿章开枪射击,子弹打中他左眼下方三公分处,李鸿章因失血太多而当场昏迷。待到他苏醒后,竟说了句“此血可以报国家”,在场人无不动容。后来果然是日本人怕因此事态扩大,招致其他列强干涉而失去自己既得利益,还是做了让步,即“李鸿章挨了日本人一枪,为大清节省白银一亿两”。当李鸿章回国拿着染满鲜血的黄马褂呈给慈禧太后时,慈禧只是一笑,说道:“难为你了,还留着!”她的漫不经心里透射着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而《辛丑条约》则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清政府被迫在1901年9月与十一国签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一项内容是清政府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为什么是这个数字?当时中国人口是四亿五千万,列强煞费苦心,旨在表达“每人一两,以示羞辱”之意。
14、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15、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6、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7、可以说变法把当时社会最有权势的阶级都给得罪了,那自然很难推行。另一方面则是维新派并没有实力,如果他们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那改革自然顺畅,不敢有人阻拦。但没有实力的情况下,改革过于激进,又得罪了这么多人,那自然无法长久下去。
18、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19、实行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20、虽然这样,董、聂的兵力是不值一说的,天下强有力的,只有您了。如果事变发生,您用您的一支军队,就可以敌他们两支军队,保护圣主,恢复皇上的大权,肃清皇上身边的坏人,整肃宫廷里边的秩序,指挥起来稳操胜算,镇定自如,这是一世无比的事业哩!”
21、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弹则可也。”乃丁宁而去,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至初六日变遂发。
22、历史的发展,总是由一小部分人带头打前锋,打破沉寂的局面。
23、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慰帅岂不知之?”君乃曰:“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袁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袁曰:“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
24、“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材料来自( )
25、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26、◎两甲子后反思戊戌变法,如何考量其成败得失?
27、当康梁逃亡时他曾表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菜市口被砍头时,高呼,死何所惧!
28、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9、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意义不完全取决于符号,而是存在于情境之中。人不能超越具体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构知识的意义。”时下课堂教学改革已成“百花齐放”之势,但从来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否定课前目标预设和教学情境创设。以初中历史课教学为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完全是一段中华民族的痛心史。弱国无外交,饱受列强侵略后,如影随形的便是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而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无一例外的是割地赔款。对于绝大多数八年级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教师备课时如果仅仅停留在条约签订的背景及具体内容上,课堂上只依课本讲解,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别的不说,单就每个条约赔款的数额而言,就极容易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相关的知识储备,在历史的悲剧中寻找课堂的乐趣,创设认知情境,引导学生按照问题线索去思考,一步一步接近课前预设的目标任务。
30、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3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32、本次作文题目叫“种子”,很多同学都用了革命者的素材,写革命者是一粒种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说法,而比喻最重要的就是要恰切。“种子”是起点,在此基础上会对后来产生影响。这篇文章在“写清楚种子”的问题上做得极好。第(5)段、第(9)段精炼、清晰。第(6)段是对(1)—(5)段的收束,明确地写出了张俭、杜根、谭嗣同之间的因果关系;同理,第(9)段总结(6)—(8)段,阐释谭嗣同作为种子,对后来革命者的影响。
33、朱德庸从小就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课上老师让默写生字,他永远写不对笔画; 老师让背乘法口诀,他背了很多遍还是记不住....为此,老师经常将他撵出教室罚 站。在上学的十多年里,朱德庸不断地转学、插班、留校察看,甚至连上补习班 都惨遭劝退。他的父母为他伤透了脑筋。 但是他对画画很有天赋,只有画画时,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朱德庸开始 观察生活和各种各样的人,并试着将不同的人物脸谱画下来。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的漫画公开发表了,这给他非常大的鼓舞。当他《双响炮》红遍台湾时,朱德 庸已声名斐然。 启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擅长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长善救 失,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质。
34、1883年,16岁的波兰姑娘玛丽亚,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到某贵族之家当家庭教 师,她计划挣一些钱出去上大学。两年后,这家的长子卡西米尔与玛丽亚相恋, 玛丽亚刚过19岁,他们计划结婚。当然,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了。可是,由于门第不同,他们的婚姻遭到卡西米尔父母的坚决反对,意志薄弱的卡西米尔屈从了 父母。玛丽亚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但她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克制 住自己。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为献身更大目标的动力,化为教育培养当地贫 苦孩子的善心以及只身赴巴黎求学的勇气。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幸运的失恋。否 则,她的历史将会重写,人类将失去一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女科学家。分析:居 里夫人的失恋是她人生的一次挫折,从挫折与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投入 到科学研究中,她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启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面对失意和不幸,保持积极乐观,重新振作, 化悲痛为力量,一往直前。
35、目的:变法救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6、推动了戊戌变法思想的广发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增强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
37、(10)鲁迅说:“中国太难改变,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谭嗣同仿佛于此30年前就已回答:“流血何惧?但愿改变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