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萨伊定律它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萨伊定律主要说明,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这个还不是特别懂)
2、《怎样让“叛逆”孩子一心爱功课?这个案例,很值得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讨》
3、所谓律学,也称“形名律学”,又称“形名法术之学”,是根据儒学原则对以律为主的成文法进行讲习、注释的法学。
4、爱是美好带来的欢欣,智慧创造的奇观,神仙赋予的惊奇。缺乏爱的人渴望得到它,拥有爱的人万般珍惜它。
5、 2)法来源于永恒不变的本性、自然性、社会性、理性。真正的法律应当与之相符合,特别是与理性相符合,或以理性为基础,它永恒不变,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6、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几年后亚里土多德回到马其顿,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为期三年。这位王子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登上王位后,亚里士多德返回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他仿效老师柏拉图,在学园中一边教书,一边从事研究工作。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反马其顿的运动兴起,亚里士多德因与亚历山大关系密切而受雅典人的排挤,被迫逃离雅典,一年后客死他乡,时年62岁。(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
7、苏格拉底是永无终止的追问,孔子则是提供结论,却没有思辨的过程(虽然有“启发过程”)。前者激发学生,后者固化学生。(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
8、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
9、在“要字句”中,“为什么要”是不能问的,一问你就成了异端,“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注:《论语·为政》),因此这是一种权力话语。
10、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大约20岁时开始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后跟随苏格拉底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诬告并处死,株连到柏拉图,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
11、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是对苏格拉底悲剧的隐喻,苏格拉底试图拯救“身处洞穴”的雅典人,却被他们判处了死刑
12、 2)实在法或国家法是由法律规则构成的,是一个法律规则或法律规范的体系。
13、苏格拉底是最早的功利主义哲学家,他认为生活的目的就在于认识“善”,过一种“善”的生活。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善”,苏格拉底发现了独具一格的“辩证法”,他自己戏称为“精神助产术”。他说自己原本也是一无所知,但是又急切地渴望传授人们知识。这是一个矛盾,苏格拉底解释说:这些知识不是他灌输给别人的,而是别人灵魂里已经有了这些知识,怀上了知识的“胎”,他只不过是通过辩论帮别人认识到知识,产下这个“胎”而已。
14、但是,现在仍有人哄抬诵经、国学、背诵、记忆这一套,他们似乎抱定了这样的宗旨:尽快用“知识”将孩子的大脑填满,决不给孩子的生命有片刻喘息的机会。
15、A项和D项:“不可能完美无缺”“不需要完美无缺”对应文段信息“没有一个‘幸福’传感器会是完美无缺的,而且也不需要”,非重点。B项:文段转折词“可”之后强调“幸福传感器”向更低调,更易用的方向发展,重在变成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不是向着高精度的方向发展。
16、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早年在柏拉图学院学习,后来受马其顿国王征召,教授13岁的亚历山大学习希腊文化。亚历山大出征后,他回到雅典创办了自己的学校。
17、非常推荐(估计有人看了电影更想去阿尔卑斯山)
18、看柏拉图的《对话录》,苏格拉底的辩论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他人则像傻瓜一样,钻进他事先设置好的一个个圈套里。也许苏格拉底太智慧了,雅典公民大会投票处死了他。这是最早因思想获罪的例子,而且是经过民主的程序处死一个哲学家,这是民主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民主能否保障少数人的权利,民主会不会被庸众利用对付极少数优秀的人。毕竟,历史告诉我们:真理确实往往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
19、意志说法国思想家让卢梭指出:法律是人民自己的意志。人民服从法律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
20、不被理解而吸纳的知识,会妨碍正常思考。儿童的见解总是不同于成年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有被知识过多填充。
21、由于受著名的教父游斯丁、俄利根和特土良等所影响,形成了很多基督教传统教义。早期希腊哲学家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从未间断,从早期基督教神学、穆斯林哲学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和现代的普通科学都可见得到。
22、又如“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注:《论语·为政》),“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注:《论语·述而》)等等,不胜枚举。
23、所以,《论语》是中国传统官样文章中泛滥成灾的“要字句”的始作俑者。所谓“要字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的句式,有时还不一定包含“我们”,甚至常常连“要”字也省掉了,但意思每个中国人都懂。
24、柏拉图的“回忆说”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得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在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25、(1)从产生到发达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26、阿基米德是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百科式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静态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阿基米德和高斯、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他对数学和物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7、苏格拉底——城邦政治学说的先驱者,西方哲学从他开始,从向外探索转入向内探索,从自然哲学转向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
28、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29、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30、 社会法学派将社会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工具引进到法学领域,在社会中研究法律,并通过法律研究社会,强调法律的社会作用和效果。
31、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406号华图教育
32、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因为他是“哲学王”啊,所以他无所不知,今天的我们都说他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PS:也不知道谁说的!
33、理性说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指出:法是最高的理性;理性在人类智慧中稳定而充分发展之时,就是法律。五大法学家之一的盖尤斯更明确的说:在所有的人中确立的,并得到全人类平等遵守的自然理性,就是万国适用的法。
34、所以他们两人所强调的实际上都是理性。重视理性的作用,这是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的一贯主张。
35、《怎样让孩子心甘情愿写作业?这是我用过的最好的方法》
36、A项:文段论述的是两者的区别,“关系”在文中没有提到。B项:文段论述的是“实践”,“实际”偷换了概念,且“联系”在文中没有提到。D项:“理论对实践的提炼”只是理论区别于实践的一部分,不够全面。
37、在我们的传统中,这样的教育恐怕会被责问:“你究竟是在让孩子干嘛?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而且弄了半天,连个标准答案都没有。”
38、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各门学科发展、成熟的时期,注意吸收各门学科的成果,思想带有综合性、调和性,在两种极端立场之间往往取中道。
39、但笑过之后,你可曾想过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观点上到底有怎样的分歧呢?
40、(1)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41、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苏老师最出名的就是他的“产婆术”了。因为他的母亲曾是一个接生婆,所以苏老师把自己比喻成“知识的产婆”。既然是产婆,那就得专业些,苏老师的产婆术是分步骤的,要三步走:讥讽、定义、助产!
42、(3)本质属性差异:中国公法文化(以刑法的规定和方式解决非刑式问题),西方私法文化(民法和商法的发达)。
43、马太效应说的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能不能形容自律的人更自律,懒惰的人更懒惰这样的社会现象呢?)
44、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45、地址:黑河市孙吴县逸城小区1号楼门市(夏威夷宾馆)
46、(解析)本题考查柏拉图的观点。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提倡“学习即回忆”,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它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B项正确。
47、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48、柏拉图提出了比苏格拉底更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最著名的一本著作《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当时希腊各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都不够理想,弊端很多。
49、相比之下,孔子的对话看重的只是结论,而完全不重视反复的辩难,一般是一问一答为一小节,少有两个以上来回的,即使有,也不是针对同一个问题,更不是贯穿一条思路。
50、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具体体现在立法、执法、守法的各个环节之中。国家的执政人员要严格实行法律,要加强对公民守法观念的培养和训练。他在《政治学》中对比和权衡了法治和人治的利弊,认为法治优于人治的地方在于:法律是经过众人的经验审慎考虑后制定的;2,法律没有感情不会偏私,有公正性;法律具有稳定性;法律借助规范形式具有明确性5,人治容易误国家大事6,时代要求实行法治。
51、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最早论证地球是球形的人。
52、苏格拉底还提倡“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于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没有知识就不能为善,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他认为认识美德的来源是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是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所以他常说“我知道我自己一无所知”,他主张要不断的学习各种知识,而学习的方法则应该是采用问答的形式,通过问答纠正、放弃原来错误的观点形成新的思想。
53、4)法律不仅是一个规则体系,还是一项过程和事业。
54、至今我们仍然未能超越孔子留下的教育方式,从崇拜孔孟、背诵经句、复兴国学,再到崇拜现实中的各种各色的所谓的“教育名人”,把学习当成背诵与记忆,把探索当成简单模仿,把反思与批判看成是“骂人”“吵架”的不和谐之音,把想象看成胡思乱想,把创造看成是捣蛋破坏。
55、(3)两者的发达都是有赖于当时的统治阶级相对地重视法的作用。
56、苏格拉底企图将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下,他对形而上学不感兴趣,他真正的兴趣是伦理学。苏格拉底虽然相信神,但和孔夫子一样,他反对人们研究神,认为这是对神的大不敬。讽刺的是,苏格拉底最后被处死其中竟然有一项罪名是亵神。
57、古罗马关于法学的定义、思想与我国律学特征的差异
58、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无论古罗马、中世纪,直到近代的大政治思想家,没有一个人能绕过他的思想遗产。他创作了城邦政治学说的主要论著、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政治学》。
59、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论语·为政》),又说“吾道一以贯之”(注:《论语·里仁》)。但他是如何由故而“知”新的,他的“思”的思路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样用他的“道”来贯穿他所有那些论点的,却从来不曾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