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语堂(大学毕业不知此人文学水平就白读了,真正的“国学大师”,中美文化的传播使者,《京华烟云》在1975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可惜落选,这人被埋没,都是党争惹的祸)(中国的莎士比亚是谁)。
2、1984年12月19日,历经两年二十二轮的中英谈判,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23)(24)李伟昉:《朱东润〈莎氏乐府谈〉价值论》,《外国文学研究》2019年第2期,第155页,第152页。
4、因为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戏都与“梦”有关,所以被合称为“临川四梦”,都以“爱情”为主题。
5、安(白)鲍姑娘,真感激你。你真可算得冰雪聪明了!(17)
6、在《钏影楼回忆录》中,包天笑解释了当时翻译的背景:“那个时候,现代所称为话剧的那种新戏,已经流行到中国来了。我们在日本的留学生,也在东京演剧,上海男女各学校,每逢什么节日、纪念日、学生们也常常在演剧,这个风气已经是大开了。我记得第一年,我给他们编导的一个故事,名曰‘女律师’。”(16)可见,包天笑在编写《女律师》的时候,有意识地顺应了当时新剧的风气,采用了以台词对白而非词曲演唱推动情节发展的方式来编剧,台词虽有少量文言语言现象残留,但总体晓白通畅,算得上是相当通俗生动的白话文。以剧终假扮律师的Portia揭晓自己真实身份的几句对白为例:
7、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8、我说,这是女子的“维特之烦恼”。我欣赏另外一种传说:《牡丹亭》试演时,当时有玉兰树久不开花,丝竹管弦起时,满树齐开花——这种传说,真的,也好,假的,也好。
9、第三种模式是鼓励艺术家删减或改写莎士比亚的剧作,使其与中国联系起来。老舍的《新韩穆烈德》就是一例。这类作品关注的是这个多元世界中成因复杂的本土化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再创作是解构性的。亚洲地区类似的作品被视为“深受欢迎的进步”与“自由的”新形式(如拼贴式的或多语种的戏剧)而受到热捧。在中国的语境下,虽然这种改写可能成为应对本土和外国文化建设中墨守陈规的手段,但也不是都可以把它们转化成对抗莎士比亚权威和中国文化形式的有效手段。虽然“原汁原味的”表演(第一种趋势)看似又开始流行,但实际上,正如拥护第三种方式的艺术家们所认为的那样,它们并不完全受制于公认的文本权威。即便英语观众都承认中国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他者性或他择性,但其中多数并未摆脱传统。它们的商业运作很成功,在当地还被认为是主流作品。詹明信发表过一篇关于晚期资本主义垄断的评论文章,它令许多学者对那些商业运作较成功的跨文化表演的诠释能力感到悲观,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作品总是把文化差异体制化了。也许事情并非总是如此。艺术家们以这三种方法都曾创作过对真实性的传统和权威的主张进行有力诠释的作品。
10、到了老年,莎士比亚似乎把郁结心中的哲学观点都放到丹麦王子形象上,但仿佛都是哈姆雷特、而不是莎翁所言。你们看原作,哈姆雷特和人的对白,与他自己的独白,完全是两种辞令语调,这是剧作者莎士比亚在遥控。是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血肉相连,但又离得很远,远远地“遥控”。
11、周立叶 罗密欧,罗密欧,若奈何为孟太格家人也。果汝能爱吾者,当自弃其族姓。否则吾亦屏加波勒之族姓而勿御。嗟乎嗟乎,今之所未安者,特以汝之姓为孟太格耳。然所谓姓字者,非手足,非股肱,非面目,非一切生人所不可少之物。汝能易之,乃始可耳。且所谓名字者,何复足道。蔷薇之花果,易以他名者,其芳洁初不减于其故,则罗密欧果易其名而为他名者,其芳洁亦如故耳。罗密欧,罗密欧,速易若名,吾身即汝有矣。(25)
12、从建院至今,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各级领导的肯定,打造艺术精品的意识已融入剧院每个人的血液。几代人的拼搏,几代人的努力,今天的天津人艺人才济济、硕果累累。一部《雷雨》久演不衰,令观众荡气回肠,流连忘返;一部《钗头凤》至今让人传颂,扼腕叹息。近年涌现的众多优秀剧目,更是特色鲜明,好评如潮,享誉大江南北。历年佳作不胜枚举,从荣获的奖项中可窥一斑,如“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话剧金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话剧新剧目交流演出优秀剧目奖,以及个人单项奖如:梅花奖、金狮奖、白玉兰奖等,并多次荣获国家级各类演出评比活动的众多奖励。(中国的莎士比亚是谁)。
13、公益票价:30/60/90/120/150元
14、思想多而行动少——悲观而享乐,最吸引女性。但爱上这种人,注定悲剧,不会有结果——林黛玉爱上一个贾宝玉。
15、莎士比亚碰不得。研究莎士比亚的书早已成了图书馆,永远发掘不完。其实真正伟大的作品,没有什么好评论的,评论不过是喝彩。那年希腊雕刻来纽约展览,我看了,哑口无言。看不完的呀,我又不能躺下。躺下,尽看,也看不完。
16、作为莎剧的首次译介,本土化或归化的翻译策略是意料之中的选择,而译者对于原作文体的介绍却相当耐人寻味。根据《叙例》的介绍:“是书原系诗体,经英儒兰卜行以散文,定名曰TalesFromShakespeare,兹选译其最佳者十章,命以今名。”又称:“是书为英国索士比亚(Shakespeare,千五百六十四年生,千六百一十六年卒)所著。索氏乃绝世名优,长于诗词。其所编戏本小说,风靡一世,推为英国空前大家。译者遍法、德、俄、意,几于无人不读。而吾国近今学界,言诗词小说者,亦辄啧啧称索氏。然其书向未得读,仆窃恨之,因亟译述是篇,冀为小说界上,增一异彩。”(1)
17、柳梦梅确有其人,一日见此画像,惊为天人,供奉画像,与之对谈。不久,杜丽娘鬼魂来了,相爱。柳梦梅开棺取杜丽娘,丽娘复活,成婚,且柳梦梅终于考中状元。
18、*2米以下儿童凭票入场(一人一票,儿童须凭票进场,区域座位不互通,请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