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阿和个性网
菜单
个性网名 游戏网名 游戏名字 个性说说 个性签名

为什么莫言获奖中国尴尬【93句精选】

来源:个性说说 发布时间:2023-10-18 17:41:21 点击:59次
首页 > 个性说说 > > 为什么莫言获奖中国尴尬【93句精选】

为什么莫言获奖中国尴尬

1、投稿须注重文学艺术,不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纯文学作品。一旦投稿,则视为授权本平台。

2、其实作品旨在嘲讽当时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当时很多女婴被流产这一社会现象,但这一极其违背感官审美的描写手法,一度成为了众人对其严加批判的理由。而“吃人”这一文学情节的描写与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极为相似。

3、第嫉妒莫言走红,文人心态不平和。第揭露中国社会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与劣根性,在阅读上造成读者很多不适。

4、很多人说莫言根本没有获奖的资格,他的作品大多在揭露中国社会的阴暗面。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莫言的许多作品中的确在揭露很多人性的黑暗,可是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5、张清华对各种文类有着驳杂的爱好。他的心中装着一部中国诗歌地理,同时,他长期阅读和研究先锋作家和新潮小说作家,主要包括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王朔、张炜、王安忆、贾平凹等等。这是风云际会的一代人,他们赶上了历史的大变动,这对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张清华与他们基本是同一代人,共同的阅历、共同的知识构造、共同的趣味,让他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

6、莫言认为自己是一名作家,那作家的观点应该是写出来的,而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毕竟说的话可以随风飘散,但写下来的文字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为什么莫言获奖中国尴尬)。

7、而《蛙》和《丰乳肥臀》,恐怕是莫言争议性最大的两部作品了。《蛙》的主人公“姑姑”前半生帮人接生,后半生又不停地给人堕胎。

8、前些天再去拜访张清华。如今他除了继续教书、带博士,还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的执行主任。他们引入国际上流行的驻校作家制度,用了五年的时间,在文学界和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已邀请贾平凹、余华、严歌苓、欧阳江河、苏童、西川、迟子建、翟永明、格非、韩少功等10位驻校作家,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影响到校内外大量青年学子,扩展了青年人对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张清华说,写作中心的最大诉求,就是推动文学教育,在技术主义时代重建人文精神。

9、现在西方人却要插一杠子,他们用西方人一就是二就是二的直白方式,点破了莫言要说的潜台词,这种点破,对于官方来讲是很不悦的;对于莫言,是很为难的:收下这个奖状,等于承认了西方人的解读;如果愤然退场,拒绝这个奖项,那又做了二百五。

10、  据说获奖消息传来之后,莫言的书开始热卖,这也成了许多人大肆庆贺的理由。但获奖之前读者为什么并不爱读莫言?获奖之后为什么立刻趋之若鹜?只有两种可能解释:第若无诺奖刺激,莫言对中国读者本来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其次,许多中国读者的文学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太差,只有等“洋大人”发下话来,才晓得该看谁的书。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我们因为对自己的文学并无“印象”,所以只好急得团团转,向各类的外国人“打听印象”。

11、张清华端详了一会儿,跟我说,莫言的头怎么越来越大了。(为什么莫言获奖中国尴尬)。

12、莫言的辩解其实很中肯,文学本身具有一定范围的创造性,不是一笔不差的实验性记录,拿起笔就义务需要唤醒人性与理性的回归,过去的那些罪恶与悲剧,我们当代人不能重蹈覆辙。

13、可以说,正是由于莫言和他的几个同代作家的存在,中国当代文学才保持了其精神的屋脊和应有的高度。

14、总之,莫言的创作并没有达到我们这个时代精神创造的最高点。他的作品缺乏伟大的伦理精神,缺乏足以照亮人心的思想光芒,缺乏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所说的“理想倾向”。他的写作固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不满甚至恨意,但是,在这种常常显得极端的情绪性反应的背后,你看不到多少升华性的力量,反而看到了对性、暴力、恋乳癖等消极心理和行为的渲染。在他的作品的内里,总是漫卷乖戾情绪的乌云,总是呼啸着诡异心理的狂风。他的作品也许不缺乏令人震惊的奇异效果,但是,缺乏丰富而美好的道德诗意,缺乏崇高而伟大的伦理精神,缺乏普遍而健全的人性内容。他的获奖,很大程度上,是“诺奖”评委根据“象征性文本”误读的结果,——他们从莫言的作品里看到的,是符合自己想象的“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而不是真正的“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15、由于排斥“思想”,莫言的文学思想与小说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浅薄与破碎的特点。莫言曾在《天堂蒜薹之歌》初版的卷首,杜撰了一段斯大林语录:“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近了政治。小说家总是想关心人的命运,却忘了关心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他梦中听到的“斯大林”的这一通高论宏议,给人一种文理不通、莫名其妙的印象。“小说”作为一个客体的自在之物,怎么可能自己“逼近了政治”呢?为什么关心“人的命运”与关心“自己的命运”,竟然是一种对立关系而不是同一关系呢?在这里,莫言显然缺乏一种彻底而坦率的精神;他完全曲解了小说家的主体责任:应该有所为的是人,而不是物;伟大的小说家应该勇敢地关心人类的命运,而不是仅仅关心“自己”的利害得失。所以,这句话似乎应该这样说:“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政治却自己逼近了小说。小说家总是关心自己的命运,却忘了想关心人的命运。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这样来表达小说家的“悲剧”是不是会更准确一些呢?是不是显得更有“思想”一点呢?

16、2020年,莫言新作《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发布。

17、  莫言获奖后有两段答记者问,大意是说《透明的红萝卜》现在看来还是他最好的作品,再让他写肯定写不出来了;获奖就几天的兴奋,很快会消失,获奖后的路还得靠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举国喧嚣中尚能保持这份诚恳、朴实和淡定,难能可贵。

18、将魔幻与现实切换得如此隐秘又传神,又讽刺得如此淋漓尽致,这就是莫言的一贯风格。可能也正是这种稍显“国际化”的文风较易被西方国家所接受吧。而早年间西格弗里德·伦茨小说腰封上“莫言最推崇的作家之一”几个大字,也恰恰验证了这一观点。

19、原本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对我们国家在此奖项无记录的刷新,这是一个可喜可贺的好事情,然而从奖项再到作品内容的评论来看,则出现了不小的分歧。包括一些知名学者、教授都发文批评,其中像李斌、陈桂婷就出了《莫言批判》,对莫言作品的“罪状”进行归纳和总结。

20、我相信这是天赋,是对人性最富敏感和深邃的理解能力所导致的,是丰富的民间文化、乡村生活经验、原始思维在土地神话和乡村传说中的广泛遗存所影响和铸就的。从这个意义上,是莫言首先复活了当代小说中的“大地”,使它显现出繁茂的生机。“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世界”,即是这大地的显形和载体。它对莫言的小说写作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1、几年后——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

22、购买梦情签名版小说《我的青春与你檫肩而过》 

23、同声翻译之所以尴尬,因为委员会的评价,准确地揭示了莫言文学的本质。莫言文学是“揭疮疤文学”,揭制度的疮疤,揭社会的疮疤,揭人性的疮疤。它的方式是只讲故事,讲各种各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但不做结论,结论由读者去做。在东方文化里,这种方式是很讨巧的,读得懂的人,会心一笑,他们断不会说破莫言的心事;而在官方,只要你不说破,只要你不涉及那几个敏感词,大家便相安无事。何况,能真正读懂的并不多。

24、  真的,我们实在太不会认识我们自己了,我们实在对无论怎样的自我认识太缺乏直面的勇气和信心了。我们总是习惯地转过身来,希望从外国人的评价中确认自己,并且总希望外国人的评价是积极肯定的,这样才推卸了“认识你自己”的任务,才满足了我们的面子文化心理,才总算摆脱了我们最害怕的“虚无主义”。

25、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d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d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d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6、正是由于这种文化沟通和文学交流上的巨大障碍,使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无法读懂原汁原味的“实质性文本”,只能阅读经过翻译家“改头换面”的“象征性文本”。而在被翻译的过程中,汉语的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几乎荡然无存;在转换之后的“象征文本”里,中国作家的各各不同文体特点和语言特色,都被抹平了。据莫言在《我在美国出版的三本书》中说,“葛浩文教授在他的译本里加上了一些在我的原著里没有的东西,譬如性描写”;林培瑞在接受“德国之声”独家专访时,则批评莫言“从语言和人生视野两方面”看,都“不是顶尖的一个作家”,他“写得太快,他自己也承认有时候写得太快,比喻不太恰当,有时候显得粗鲁,粗糙”。然而,就像李白在《于阗采花》诗中所说的那样:“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莫言的作品,经过翻译家的“丹青妙手”,便脱胎换骨,由“媸”变“妍”,成了西方读者眼中的“顶尖”作家。

27、在我看来,这是莫言对近代以来大面积影响中国文学的西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写作的有力抵制。虽然在这部十足本土化的小说里不乏魔幻现实主义的描写,但这就是我们真实的民间,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现实。

28、当时莫言获奖的消息传回国内之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铺天盖地的报道这一消息,普通民众对此的看法大多都是感动和赞誉,然而一些民间文学爱好者却不这样认为,他们甚至联名写信要求诺奖评委取消莫言的得奖,他们认为以莫言的名气和作品,根本达不到获得诺奖的水平。

29、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获得“诺奖”造成的光晕效应(glitteringgenerality)和光环效应(HaloEffect)的影响,莫言的恋乳癖和恋污癖的趣味倾向,他的渲染酷虐事象的“嗜血主义”的价值取向,他的极度任性和主观的写作模式,有可能给正在成长的青年读者和正在学习写作的青年作家带来消极的影响,会把他们引到一条很不宽阔平正的文学路途上去。

30、《红高粱家族》、《食草家族》、《酒国》、《檀香刑》、《透明的红萝卜》、《四十一炮》、《牛》、《十三步》、《会唱歌的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春夜雨霏霏》、《丑兵》、《为了孩子》、《售棉大路》。

31、  其实别人的“印象”固然重要,但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印象,自己的切肤之痛或由衷的欣喜,不更加重要吗?前几年顾彬抛出“垃圾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余波未平,这位诡谲的德国汉学家至今还拿着他的招牌式的“垃圾说”在中国到处晃荡。现在诺奖大礼包来了,又激起更大的波浪,不知何时能够平复?但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文学的印象如何?别人的唾骂或赞美能取代我们自己就近的观察和切身的体会吗?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学的评价机制,已经到了需要别人代为建立的时候了吗?

32、明白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规则与标准,大概就可以明白莫言为什么能够获奖,决不是有些网友所说的,莫言是靠讨好西方什么的获奖,因为五位评委有绝对的权力决定获奖者,不受文学之外的任何因素的影响,更不允许任何权利机构与国家的参与。

33、  莫言获奖的遭遇就是最好的说明,时直今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全文。

34、  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2月6日,莫言获颁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35、这是他接连获得重大国际奖项——包括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法国骑士勋章等——的一个原因。

36、  很多人误以为莫言是凭借《蛙》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其实莫言获得的是终身成就奖,表彰的是莫言的终身成就。

37、其实作为一个作家,能遭到这样的非议,相信他是第一人。但是他能够掀起这样的谩骂,都归功于他的作品。很多读过他小说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作品里面,大多数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将农村生活里面的点点滴滴以现实的情况写出来,甚至一些人们知道但是不敢说出了来的事情,他都会一一的在书中写出来,就是这种"抹黑"国家的形式,遭到了所有人的非议。

38、对莫言领奖的质疑,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专业水准不够上乘,作品价值有待掂量。

39、因为现在中国教育的思维定式,培养答题式人才,我们现在了解的文学家也都仅仅是局限于中小学课本上的作家,超过课本的话就较少人会去了解,而莫言的文章又很少出现在课本上,所以我们对他的了解也仅仅只是停留在诺贝尔奖得主上,无法深入,热度也很容易下降。

40、莫言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让他成为文学界最高奖项的得主,而他本人也因为自己的作品,而不受国人的待见。就拿《丰乳肥臀》来说,尽管里面的文字被人批判低俗下流,可是依旧有人观看,甚至还有人专门去解析。人们一边谩骂这作者本人,一边读者他的作品,或许是每个人对于这本书的看法不同,因此所收获的解释也不同。

41、后来莫言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在此期间,莫言孜孜不倦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古今海内外的名著几乎被他翻了遍。

42、《红高粱家族》好比是一场旋风,搅乱了当代文坛原有的沉寂,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它的激情洋溢夹叙夹议的叙述,不断来回颠覆和穿插倒置的时间线索,它所塑造的集土匪和英雄于一身的充满野性生命与创造力的人物,它的民俗文化与民间精神的狂欢式的张扬,它对现代和当代历史的原始真实的追思和逼近,它对这一历史的原有叙事制度与框定人们思维的套路的爆破粉碎,它的抒情诗一样急速前行摧枯拉朽如泥石流般的语言,都造成了地震一般的效果。

43、一介勤勤恳恳的作家,一位为中国赢得国际声誉的笔者,终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44、  此次莫言获奖,已经被说成是继“奥运”、“世博”之后本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三大标志,这样兴高采烈之际,个人的获奖行为一下子被提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有媒体甚至说莫言这次是代表中国去领奖),但不知有没有想过,是否因为莫言获奖,莫言本人或者跟莫言差不多的当代中国其他作家的水平顿时就超过了梁启超和鲁迅?或者超过了巴金、老舍、沈从文、钱钟书、汪曾祺等人,并且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

45、莫言如今担任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那里有他的办公室。

46、为什么说这个奖项是荣耀的同时也是陷阱呢?其实是因为在得到这个奖项之后,莫言之前所积累的所有口碑,全部在一夜之间崩塌了。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承受了荣誉之后,必然要接受所有人的瞩目,这时候能不能承担起所有的目光,都是需要靠自己。在莫言拿奖的消息传回国内之后,他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不仅仅是作品受到关注,甚至以前说的一些话也被人拿出来评论一番。

47、  有人认为这是诺奖对中国作家开启的第一扇窗,预言今后还会有第第第三乃至无数个“莫言”陆续获此殊荣。当然不是完全没有这可能,因为中国和莫言旗鼓相当的作家确实不在少数,但如果真的要给他(她)们挨个儿颁奖,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必须从此衰歇,而让中国文学一枝独秀。果真如此,中国文学固然很幸运,但世界文学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48、  文学奖本来就不怎么靠谱,严肃的作家谁会为了获奖而创作?任何文学奖的价值都不在自身,而在于那些优秀的获奖作家及其优秀的获奖作品,诺奖也不例外。当然,诺奖相对比较严肃,尤其它的持之以恒,百年如一日,还是值得尊敬。但是,在文学的丰年,评委们从优秀作家之林物色一两个幸运儿并不困难,一旦碰到世界范围的文学歉收,比如当下,其标准的犹疑和游移也就不难想象。过去文学奖的颁奖辞一般总要提到“人类理想”这个字眼,这次莫言的颁奖辞里就没有出现。其实,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任何一个奖项都是一种博弈,和文学的发展并无本质和必然联系,真正关心中国文学的人实在无需太介意。如果念兹在兹,真的弄成一种“情结”,那和整天“跑奖”的国内文学界的可悲与可笑又有何两样?

49、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这不仅对于其他的作者起到了一种激励的作用,这对于我国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荣誉的称号。在此前我国在国际上获得的奖项并不算是很多。而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物上,西方的人要占大多数。

50、莫言似乎没有,或者缺乏鲜明的代表作。《透明的胡萝卜》是其成名的短篇小说。《红高梁》因为拍成电影广为人知。获得诺贝尔奖的长篇小说《蛙》,知名度还不如更具流量气质的书名《丰乳肥臀》。他还有经常被罗列出来的作品《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酒国》。写了十几部长篇小说的莫言,这些可能都好,却没有一部能单拎出来,称为代表作。如路遥之《平凡的世界》,陈忠实之《白鹿原》。

51、2012年莫言获得这个奖项之后,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批判莫言的书籍,当然很多人之所以批判莫言是因为对于莫言小说创作的不满。许多的文化学者,文学评论家对于莫言以及他的作品进行了攻击。

52、莫言的作品内容颇多人性的阴暗面描写,这是莫言遭受很多非议的一个原因。自然也是他的作品难以成为主流的关键所在。2005年,在香港大学荣誉博士授予会上,莫言做了《我怎么成为作家》的演讲,毫不客气地表示,自己是讲真话的作家,里面还表明了自己的创作观:

53、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是树大招风,在拿到这个最高奖项之后,受到的关注肯定就多了起来,甚至还有了中国文学界第一人的称号,这一下子就引起了文学界的不服。在当今的社会上,一直都有不服的事情出现,特别是同行之间,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一直以来,攀比是一种很常见的事情,导致莫言在拿到这个奖项之后,名气、热度以及财富都接踵而来,这时候成为了很多人眼红的对象,所以泼脏水也随之而来。

54、说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确实在当时国内引起的反响非常的巨大,因为像诺贝尔奖来说,我国几乎没怎么获得过,几乎都是外国其他国家包揽的,而莫言的获奖为什么在国内会有这么大的争议,我们不妨了解一下:

55、这个说法却根本站不住脚,对于莫言或许我们不太熟悉,但他的作品已经广为人知,比如说曾经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而同样是莫言所写的作品,《蛙》其实在获得诺奖之前,就已经先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茅盾文学奖则是我国国内文学界最高的奖项,因此说莫言贿赂诺奖评委的说法未免有些夸大其词。

56、而在写作手法方面,莫言时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意识流手法,这在西方作品中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法,因此也有人指责说莫言是在模仿西方人,然而这本来就是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所有作家都可以使用,而并非一个地区独有,因此莫言只是在他的作品中通过高密的民间文化去反思中国百年的历史,然后再将之展现给全世界的读者,或许其中有一些不恰当的内容,但瑕不掩瑜,总体上来讲,他的作品还是相当优秀的。

57、无论是在他的小说作品还是散文作品中,那种文约约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式的精英意识是不存在的。自觉的谦卑使他不再需要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而是把写作的根须直接扎入肥沃的民间土壤。

58、中国作品要进入到西方的视野,文学译介有其一半的功劳。文学翻译较为特殊,意译为主,直译为辅,在此基础上,还可尝试创造性翻译。

59、这也实在是甚未足怪的事情,因为,汉语是一种表意性很强的“深度语言”,而西方的语言则属于表音性较强的“浅度语言”。对西方人来讲,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几乎就是一个无法进入的封闭结构,实在是太难理解、太难掌握了,张爱玲在《忆胡适之》中说:“我们‘三字经’式的名字他们连看几个立即头晕眼花起来,不比我们自己看着,文字本身在视觉上有色彩。他们又没看惯夹缝文章,有时候简直需要个金圣叹逐句夹评夹注。”汉语文学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和“意味”,实在太幽隐、太微妙、太丰富了,要一个中国人“契其要领”已经很难,要一个外国人心领神会就更属不易,包括那些孜孜无倦、用力甚勤的汉学家,“犹不可得其仿佛大概”,也都很难深刻地理解和准确地评价中国文学。

60、莫言将拉美作家的“魔幻现实主义”割裂为两半。他拿来了应变无方的“魔幻”,却丢弃了带着血丝的“现实主义”。

61、一次聊到莫言,张清华说,如果国内有一个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定是莫言。

62、故莫言作品不少一些极品和变态,也有不少匪夷所思的描写。《丰乳肥臀》中的母亲上官鲁氏一生九个,唯一一个儿子还是“恋乳症”患者。诸如此类,读起来更像是猎奇。

63、这句答复落音四年之后,中国作家莫言被授予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64、  瑞典文学院没有在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鼎盛期为中国作家颁奖,也没有在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复兴期为中国作家颁奖,偏偏选择了中国文学的低潮和青黄不接的阶段,也偏偏选择了莫言本人由初期的绚烂天真逐渐走向后来的稀松薄弱的关口,在错误的时间颁给了错误的作品。因此在我看来,这很可能是诺奖评委会为所谓的中国严肃文学唱起的一曲挽歌,何必那么高兴呢?这次不仅我们这里急了,他们那里也急了,大家都等米下锅,因此各让一步,或者放弃文化歧视,或者搁置政治恩怨,这才有了诺奖与中国文学尴尬无味的初吻。诺奖结果公布,许多人最初一刻的愕然倒是很正常的反应。

65、  诺贝尔文学奖并非高不可攀,中国作家并非必须达到上面几位的水准才能获奖,但不妨借此机会想想曾经被反复炒作的老问题:当代中国文学是否超过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是否真的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的答案很简单:包括莫言在内的中国当代作家尽管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如果要在整体上与现代作家相比,则差距之大,何可以道里计!

66、作为一部书写现代中国历史的小说,我以为《丰乳肥臀》在贯彻一个作家的历史良知方面,体现出了最大的勇气,在接近民间的真实和人民的意志、“老百姓”的意识方面,达到了“最大的限度”。它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充满血泪和诗意的波澜壮阔的书写,是无人可比的;它对人民和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感人描写,它的秉笔直书的勇毅与遍及毛孔的锐利,在所有当代文学叙事中堪称是首屈一指的;它在把历史的主体交还人民、把历史的价值还原于民间、在书写人民对苦难的承受与消化的历史悲剧方面,体现出了最大的智慧。

67、《丰乳肥臀》是一部自问世以来饱受争议的小说。除了囿于道德偏见的肤浅理解,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批评界的误读和曲解。我认为,正是这部小说使莫言登上了新文学诞生以来汉语小说写作的精神巅峰,因为它不但实践了莫言“作为老百姓写作”的理想,把一个世纪的历史从政治和权力手中交还给了民间,还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饱经磨难、备受欺凌又收容一切的民间母亲,一个繁育生命、创造一切又和原始自然不可分割的大地母亲。某种意义上也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提升了这部小说无与伦比的境界。在汉语新文学的历史,何曾有过这样一位具有创世意义和悲剧典范意义的母亲形象?

68、  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69、事实上,莫言的“平衡术”远在王蒙这样的似乎很老练的前辈作家之上。王彬彬先生批评王蒙“太过聪明”,惹得他老人家很不高兴,在几个地方近乎失态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不以为然。在我看来,王蒙先生只是显得“聪明”罢了。他虽然智商很高,但本质上是一个简单的人,有的时候甚至显得有些傻,简直与跟他“素不相能”的“笨人刘老大”一样傻,简直可以被并称为“笨人王老大”。你看,他的《王蒙自传》,换了一个老奸巨猾、货真价实的“聪明人”,会那样写吗?会那样把自己的得意和自负,都不遮不掩地摆放到明面上吗?会那样让自己乐不可支却惹得不少人怏怏不乐甚至怒不可遏吗?然而,他就偏偏要这样写,——这样写固然值得商榷,但也足以见出王蒙心性的单纯,足以见出他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不懂得世故的文化人,而不是把“平衡术”玩得出神入化的“聪明人”。如此一来,尽管他的文化修养和文学成就,丝毫不比那些很受西方“汉学家”青睐的“五零后”作家低,——他的《红楼启示录》,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几乎没有哪个“五零后”作家能写出那样的好东西;尽管他的长篇小说尤其是《活动变人形》,一点也不比那些被封为“高峰”和“极品”的作品差,但他却至今仍然与“茅盾文学奖”无缘。比起既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又能问鼎“诺贝尔”的作家来,读者诸君,你说他———才华横溢的、出经入史的、幽默机智的、令人钦佩的王蒙老先生——是笨也不笨?

70、二十多年前,关于诺贝尔文学奖,龙应台也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视大奖·必藐之——与马悦然谈诺贝尔文学奖》。她说:“由于语言是个无法克服的障碍,由于文化的鸿沟极难跨越,由于艺术价值观不可能放诸四海而皆准,由于政治经济的势力导引一切,一个具实质意义的‘世界文学奖’是不存在、不能存在的。诺贝尔文学奖只是十八个学有素养的瑞典人,在他们的有限能力之内,所能决定的一个文学奖。世界上大部分的优秀作家没有得这个奖——或因为僧多粥少,或因为这十八个人视野不及。而得到这个奖的作家之中,有些会受到长久历史的肯定,许多,也受到历史的淘汰。把这个奖当作一个世界文学奖,而对它的评审委员作种种求全的要求,对这十八个人完全不公平,也是对这个奖的严重误解。”她进而指出:“当代中国作家,如果缺少基本的自持自尊,把西方汉学家当作评鉴人,把诺贝尔文学奖当作中国民族文学努力的大目标、大远景,这样的文学是什么样的文学呢?这样的民族又是什么样的民族呢?”

71、所以救急的办法,是不要让大家知道西方人胡说了些什么,先拿到奖再说。

72、无思想和无深度,也是莫言写作的一个致命问题。在2005年的那次演讲中,莫言这样谈到了自己对“思想”的理解:“我认为一个作家如果思想太过强大,也就是说他在写一部小说的时候,想得太过明白,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会大打折扣。因为作家在理性力量太过强大的时候,感性力量势必受到影响。小说如果没有感觉的话,势必会干巴巴的。”这里的判断其实是很靠不住的。因为,在长篇小说叙事里,“思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没有思想的叙事,必然是浅薄而混乱的叙事,也就是说,在小说的世界里,“思想”与“感觉”、“理性力量”与“感性力量”,从来就不是冰炭不可同器的对立关系,而是相得益彰的同一关系。在真正的文学大师那里,感觉是渗透了思想力量的感觉,而思想则是充满感觉血肉的思想,——他们既是理性的“善思”的思想家,也是感性的“善感”的诗人。

73、类似的尴尬还发生在著名作家贾平凹身上,笔耕不辍几十年,创作长篇小说将近20部,却很难称他有什么代表作品。

74、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去了近两个小时。我实在不好意思再浪费莫言的时间,就起身准备告辞。这时候,莫言令我非常感动地说他很受启发,而且赠送了我一条他家乡生产的香烟。

75、莫言如此被黑,无非是因为他作品中对中国的丑恶以及人性的描写过于真实、过于残酷。比如小说《酒国》中就曾写到,世间美味便是烤三岁童子肉,所以男童成了人间少有能享受到的佳肴,而女童则因受人鄙视而无人食用,最后反倒因此而得以生存了下来。

76、在西方出版的译介屈指可数,只有《天堂蒜苔之歌》、《红高粱家族》、与《生死疲劳》这三本。

77、古人云:“得之不休,不获不吝。”然而,最近几天,一些中国人却因为“诺奖”之“得”而大“休”特“休”——兴奋得简直到了失去“自持自尊”的程度了。他们不仅把十几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当作中国文学的“评鉴人”,而且,似乎还陷入了业已实现“大目标、大远景”的幻觉里。

78、文學陝軍专访鲁迅文学奖得主陈仓:作品是活出来的,是用皮肉熬出来的

79、2008年的一个夏天,西班牙《国家报》对莫言进行采访。当被问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上,何时出现中国作家的名字,他沉默地思考片刻后,谨慎地告诉记者,“或许100年之后吧”。

80、  我听到消息,第一反应也是替莫言和中国文学感到高兴。这是人之常情。一听到别人获诺奖,马上联想起托尔斯泰曾经被错过,甚至联想到海明威、川端康成的结局,这种不可救药的悲观病态的人毕竟还不多。但我高兴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获奖作为一个事件,多少总能在短时间里激发中外读者略微关注一下中国当代文学,此外就谈不上别的什么特别值得高兴的事了。

81、何谓创造性翻译?即将原著精髓加入个人理解,产生自成一派的翻译风格。

82、  诺奖评委错过现代中国作家而看中当代中国作家,不知道他们是否觉得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超过了中国现代文学?如果这样,他们对中国文学的整体认识还大可商榷。也不知道他们这次仅仅是因为欣赏莫言作品,还是冲着具有“诺奖情结”的中国和中国人而给莫言发奖?若是后者,文学奖的文学性或通常所谓含金量就要打点折扣了。

83、一个文学奖项的水准和影响力,决定于它的评委的素质和修养。然而,任何一个文学奖的评委会,无论其专业精神有多强,鉴赏水平有多高,判断能力有多好,也总有它力所不逮的地方。例如,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来讲,由于文化的同构性和语言的可转换性,阅读、理解和评价包括俄罗斯文学在内的西方文学,通常来讲,并无太大的滞碍,但是,一旦涉及迥乎不同的中国文学,他们便难免不陷入茫然的尴尬状态。

84、  在朋友圈里,我看到不少毛左与愤青,对莫言获奖一事耿耿于怀,用尽所有恶毒的话语来骂莫言,说他无耻,说他汉奸,什么难听说他什么。

85、提起莫言,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他为中国挣来了一个诺贝尔奖项,但是对于国人来说,他却是一个靠着写低俗下流作品而迎合外国人口味的作者。2012年,莫言获得了很多文学作家一辈子都在追求的奖项——诺贝尔文学奖,随之而来的是名声大噪。但是在所有的赞美之中,人们开始大幅度的转变态度,不再是赞美,反而是谩骂!

86、那些名人名家们,无不参与到口水战中,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把莫言弄得个孤立无援。而百姓大众们,也不比名流们仁慈,批评、谩骂,声声不绝、乌烟瘴气,差一点要拿出祖宗的牌位来。

87、之前有位媒体记者采访莫言时就曾说过:“《檀香刑》写得过于残酷了,我刚翻了几页就不敢看了……”莫言则直接回应:“你根本就没看过《檀香刑》,因为书中过于‘残酷’的描述要在二百多页后才会出现。”

88、我一直保持低姿态,尤其是在写作时,我会注意到读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至少是平等的。独特的民间色彩和写作风格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赏。同时,在品石先生看来,莫言之所以被授予奖项,是因为他经常将历史与当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我们前面提到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中,他通过孩子的视角描绘了现实,最后暴露并批评它以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孩子是谁?这是本书前面的每个读者。

89、尽管在获得诺奖之后,他也曾一度不敢轻易出手,但是还好,他走了出来,“忘掉一切,想怎么写怎么写”。

90、说真话,勇敢地写作,让人道主义的光辉照耀文学,心怀包容一切的思想去寻求爱的真谛。用文学的力量让民族的灵魂健康起来。

91、莫言能够获奖,是因为他的创作,他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莫言的颁奖词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他的语言辛辣。”“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

92、《檀香刑》可能是莫言小说中迄今“艺术含量”最大的一部小说,也是他的风格大变的一部小说,但与《丰乳肥臀》比,它就只是一部“奇书”或者“类书”了,比《丰乳肥臀》这样的作品,还是“人为”地稍逊一筹。这样说或许不尽公平,但在美学的品质上,它们显然是经过了一个从崇高到荒谬的“滑落”。同样是悲剧,但一位伟大的母亲和一位风尘式的“妇人”,却使她们分别列入了两个“品级”。甚至前者的粗砺和庞杂也成为了它作为天籁之响的一部分,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上一篇:家长感谢老师的祝福语【82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个性说说

  • 子路为什么被剁成肉泥【29句精选】
  • 2023张勇军的qq经典说说(小猪痛苦的哇哇大叫:“为什么)
  • 2023苍叶的快手唯美说说(不要问曾经说过的话为什么就成)
  • 祖弼的微博唯美说说(为什么会感到恶心、、0v0)
  • 为什么洗澡心情好(为什么洗完澡心情会变好69句)
  • 为什么会烦躁(女生生理期为什么会烦躁83句)
  • 施冰岚的qq空间伤感说说(我说不出为什么爱你,但是我知)
  • 康托尔的qq爱情说说(春天来了……吗?为什么我的心)
  • 许豪恩的微博爱情说说(“我背你好吗?”“为什么要背)
  • 纪阿林的微博唯美说说(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
  • 李东荣的qq生日说说(只是,为什么落泪。哭得一塌糊)
  • 2023温胆汤的微博心情说说(为什么总是在最后一刻才明白,)
  • 会因为想念一个人而失眠吗(会因为想念一个人而失眠吗为什么145句)
  • 为什么老是想一个人失眠(为何老想一个人56句)
  • 为什么太想一个人会失眠(为什么想一个人会睡不着呢132句)
  • 为什么会想一个人想到失眠(为什么想一个人会想到失眠呢86句)
  • 个性说说相关栏目

    推荐个性说说

  • 男人调侃女人的歇后语【12句精选】
  • 又痞又坏幽默的句子【25句精选】
  • 又辛苦又没赚到钱的说说【100句文案】
  • 彩票中奖的心情说说的句子【文案100句】
  • 春天去烧烤的朋友圈说说【文案100句】
  • 捡菌发朋友圈说说【100句文案】
  • 涨水的搞笑说说【100句文案】
  • 成语大全50000个解释【57句精选】
  • 最新个性说说

  • 为什么莫言获奖中国尴尬【93句精选】
  • 家长感谢老师的祝福语【82句精选】
  • 家长意见10字简短【34句精选】
  • 摘抄优美段落赏析【51句精选】
  • 苏轼的诗词名句赏析【28句精选】
  • 美词佳句短句【19句精选】
  • 老子的名言名句短句【25句精选】
  • 用疲惫不堪造句子【58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