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shao)之人,何足算也?”
2、行为:在环境中我们的运作。(做什么,有没有做)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5、大道“不”行,天下和个人会怎样、怎么办?孔子如此回答实践!
6、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7、不失却德性和纯粹善良之心的人,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即可(或者:只要做到“合义”即可)。
8、一个领导干部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9、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
10、开始人们不相信真会有赏,后来有人按要求搬走了木杆,果然得到了商鞅的赏赐。
11、孔子还特别指出,还有比小人更低一等的人,就是那些没有肚量的执政官员。
12、子西不听叶公所说,还是坚持把胜召回来,结果后来,子西就被胜所杀。
13、(出处)战国·孔子《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
14、他对孔子说,“以前,我跟着老师在匡遇难,如今,又在这里遇难,这是命吧!如果再次遭难,我宁愿战斗而死。”
15、 典故:有一天,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才可以叫作‘士’?”
16、一个领导干部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17、子贡问:“敢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称他孝,乡d称他弟(悌)。”
18、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言必信,行必果。
19、ConfuciusbyPatrick,Dribbble
20、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21、·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22、我们揣测,孟子可能对“五行学说”不明就里,又觉得“仁义礼智信”的说法挺“高大上”的,就一头栽了进去。但是,由于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行径,孟子一时又难以弄清其真伪,所以,在构筑他的“性善论”时,则避开了五常中的一常“信”,只把“仁义礼智”四常对应出个“四心(端)”来。
23、我们认为,在孟子、董子、朱子和王子几个儒家“重量级”人物中,对孔子思想体系和精髓理解得最为“偏离”的,应该首推孟子。所以,我们的讨论就自然会围绕孟子进行。
24、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5、 孔子回答说:“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奉命出使各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样的人就可以叫作‘士’了。”
26、因此,尽管孔子略带轻视(硁硁然)地将之归类为“小人”,但还是客观地肯定了这类“小人”起码也还算是“最下”一个层级的“士”,是强于当时的那些当权者的。
27、·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8、子西说:“我听说,胜这个人诚实而勇敢,不做没有利的事情。把他安置在边境上,让他保卫边疆。”
29、《墨子·兼爱下》:“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
30、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31、我们首先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偷换”了概念,即把孔子讨论“士”的命题(言必信,行必果)转换成了“大人”,想用“大人”的概念代替“士”去论证为什么可以“不必‘言信行果’”。这与我们往期辨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时指出的朱子(朱熹)将“民”的概念“偷换”成“人”的做法如出一辙。
32、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一个实例(《孔子家语·困誓》中也有记载,不过更加详细而已):
33、(出处)战国·孔子《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
34、再回过头来看孔子这句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还是处于下三层的位置,这样的人,只重自己的诺,只是根据自己的环境和行为而为人行事,而不能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事情当做不当做。
35、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36、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7、也许你会说,我们就不要去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就算了,怎么还把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人说成「大人」?前后不出尔反尔,一听就是水平不高的人的作为,孟子这样说,未免夸张了吧?
38、孔子再次解读:“如果同一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很孝顺自己的父母,而乡里的人称他格外尊敬自己的兄长,这样的人算是差一点的士了。”
39、 子贡再问:“现在掌权的这些人怎么样?”
40、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41、其实,现在法律也有规定,如果是被迫或要挟下签订的协议,法律可以不承认,因为非个人真实意思的表达。
42、孔子向子贡解释“士”的三种境界,最高层级是心有所耻,不辱君命;其次为尊老爱幼,亲人称颂;再次为说话算话,言必信行必果。这三种,都比那些当政者强多了。政治家们量小器狭,什么都不是。
43、·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44、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强大到可以战胜美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可是今天的我们,或者那一天的我们,还是中国人吗?一群完全不懂中国文化、不按中华传统做事的人所统治的、构成的国家,可以叫做中国吗?如果我们的祖国都已经不是中国,那么到时候实现了统一的到底是什么国家呢?「强国」?
45、孔子说这一句话是什么时候,是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一次到了魏国,遇到了一群强盗,要杀孔子他们,孔子告诉强盗,他是谁,请不要杀他。强盗之中,估计也有读过书的,知道孔子很有名,那就不杀吧。但要孔子保证,不能向官兵告发,孔子点头同意,于是强盗就放孔子一条生路。
46、言必信”讲的是诚信待人。这是一种做人的准则和美德。向别人说出的话或许下的诺言,必须字字千金、掷地有声、一一兑现、句句负责,绝不可言而无信。这是一份责任、一份真诚。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行必果”讲的是行动必须有成效。这是检验人的恒心和决心的试金石。一个人如果确定要做成一件事,不论会遇有何种困难和阻力,不论需要付出何种努力和代价,都必须要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确保要做的事高效成功,决不可半途而废,草率收场。这样说话办事的人,必然是一个成功者。
47、孟子所犯的一个最低级错误,就是没有精确地确认谈话的对象和范围(孔子这里的“士”的含义,类似于今“公务员”群体)问题,所以最终才稀里糊涂地扯上了毫不相干的“大人”和“义”的问题。简单来说,“做人”和“人际交往”中的“信(诚实无欺)”与履行政策和完成使命时的“信(墨守陈规)”是“两码事”。
48、对于不真正熟悉孔子与《论语》的大多数人而言,这实实在在是一个颠覆“三观”的论点,难道“信守诺言而且做事要有结果”这样的做人做事原则反而是小人行径吗?反过来讲,难道做人做事可以不讲信用不管结果吗?
49、 孔子评论说:“这班见识短浅的人算得了什么!”
50、于是有一天,我真的翻开《论语》《孟子》这些我们装帧得十分精美摆在书店里、显示我们还是中国人的书籍时,我才读到了一些当时很难理解的段落。
51、可见,不仅普通的“诺言”,即便是“盟誓”,由于这是一种受到胁迫的“信”,所以,是完全可以不遵守的,因为“神不听”。
52、孔子的这个观点让我们意识到了一点:言必信,行必果是有一个大前提的。
5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54、其实,这也是凡是不能绝对化的哲学思想的体现,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