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最后的胜利早日到来,斯大林计划派出三个方面军,参加攻打柏林的战役。哪三个方面军呢?分别是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第二方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三个方面军兵力合计250万。
2、诚如朱可夫所言,柏林战役打响,冲在最前面的除了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还有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它的统帅是科涅夫元帅。科涅夫比朱可夫小了一岁,获得元帅军衔也比朱可夫晚了一年。(赫鲁晓夫)。
3、(图)1963年,马利诺夫斯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4、按照苏联官方的说法,苏联人民的伟大领袖、74岁的约瑟夫·斯大林因脑溢血,于1953年3月5日在其位于莫斯科近郊孔策沃的别墅中去世。至少历史文件是这样记载的。但是,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1963年的一次酒后失言,让人们意识到,斯大林的死因也许并不简单。
5、以前大权在握的赫鲁晓夫,突然失去了一切权力,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他处于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他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发呆,时常还老泪纵横,好不凄惨。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终于接受了现实,恢复了正常。他开始读书看报,看报成为他每天必备的功课,从头看到尾,似乎在寻找什么,但他到头来什么也找不到,有时候还会骂娘。
6、虽然赫鲁晓夫没有逃跑,但他对苏军在基辅的失利也需要担负一定的责任,因为他也是坚守基辅的支持者。
7、在赫鲁晓夫看来,摆脱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玉米的奇迹效应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良药。所以他会大力提倡种植玉米。扩展资料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果。1951年-1955年间,苏联的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年-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的年平均产量由570万吨变为930万吨,增加60%以上;奶类年平均产量由3790万吨变为6470万吨,增加70%以上。
8、赫鲁晓夫的墓碑沿袭了涅伊兹维斯特内的一贯创作风格,简洁而抽象。墓碑高4米,由几块黑白两色大理石简单堆叠而成。大理石泾渭分明的颜色对比、截然迥异的形状变化形成强烈的反差,不由得使人联想起逝者是非参半、功过各现的一生;黑白大理石间的穿插搭接,强化了混沌交错的意象,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个体生命历程中善与恶的交融、对与错的博弈。赫鲁晓夫的头像就位于黑白几何体的中间,双唇紧闭,倔强而深邃地凝望着这个世界。墓碑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赫鲁晓夫粗犷率真却又温情坦荡的性情,大刀阔斧却又踯躅游移的事功。
9、1953年3月5日,就在斯大林逝世当天,苏联核心层召开中央领导会议。会议决定由马林科夫担任新的部长会议主席;内务部长贝利亚兼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其余三位部长会议副主席分别由莫洛托夫、布尔加宁和卡冈诺维奇担任。
10、传记影片仅仅是一个微小的插曲,在这阵风波之后,赫鲁晓夫依然在坚持他的回忆录撰写。岂料,在1967年的冬天,中央监察委员会主任阿维德.帕尔什终于开始亲自向他施加政治压力。转年便来到1968年4月16日,也就是赫鲁晓夫生日的前一天。傍晚,赫鲁晓夫的心绪一直很杂乱,因为他刚刚被召去了中央,有人毫不客气地要求他立即停止回忆录的撰写,并交出已经完成的手稿。摆在赫鲁晓夫面前的是一道选择题,是继续在国家别墅里享受着优越的生活,还是坚持保留自己撰写回忆录的权利?赫鲁晓夫的情绪多少有些激动,但却没有丝毫实际意义。他自我劝慰着,并渐渐使自己平静下来。在林边的一个长椅上,赫鲁晓夫无言地注视着远处的夕阳,看它渐渐隐没于林海的边缘。赫鲁晓夫显得是如此疲惫,脸色很暗淡,仿佛一下便老了10岁。良久之后,他忽然对身边的儿子说道:“哎!一群流氓,他们想让我跪地求饶。”(赫鲁晓夫)。
11、1958年3月27日赫鲁晓夫接任苏联总理,1958年7月31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问中国。
12、在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政治家只是一个符号抑或某种象征。只有在血肉丰满的现实生活中,个体才能真正回归自我。
13、1971年9月,赫鲁晓夫去世后,他的儿子上门谢尔盖请求涅伊兹维斯特内为赫鲁晓夫设计墓碑。涅伊兹维斯特内先是大吃一惊,表示自己并不合适。但谢尔盖却诚恳地说“这是家父的遗愿”。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来赫鲁晓夫被赶下台后,对自己不尊重艺术家的行为进行了反思,三次邀请涅伊兹维斯特内到他家做客,都遭到拒绝。临终前,他对家人说:“从我这方面来说,我表现得很粗鲁。假设现在能够见到他,我一定恳求他的宽恕”。
14、在苏联的政治生活中,赫鲁晓夫已经彻底被人遗忘了,虽然他对此并不十分在意。这天,赫鲁晓夫看到自己侍卫胸前佩戴了一枚奇特的徽章,侍卫对他说:“为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25周年,每个参加过战争的红军军官都发下了一枚这样的荣誉徽章。”赫鲁晓夫听完只能一直呆看这枚徽章,久久沉默。很快,他的泪水涌出,心中已经了然:“人们已经彻底将他‘遗忘’了。“一枚侍卫的徽章竟深深地刺痛了赫鲁晓夫的心,他的自尊心已经严重受损。赫鲁晓夫的政敌们正愉快地做着落井下石的事,毫无顾忌地对他进行攻击和中伤。而赫鲁晓夫对此却不能用公开的方式予以澄清和反击,无奈中只好默默承受这不公平的一切。他有一台当时很先进的磁带录音机,于是决定用这件东西来完成自己口授回忆录的夙愿。他因此还通过儿子找来了丘吉尔和戴高乐回忆录,用它们来当做自己撰写回忆录的参考书。1966年8月,赫鲁晓夫开始正式撰写自己的回忆录。
15、特殊的时代将赫鲁晓夫塑造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但有一点却十分清楚:一个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领袖无论如何都不会得到历史的尊重。赫鲁晓夫请涅伊兹维斯特内为自己设计墓碑的决定正是他表达忏悔,求得知识分子宽恕的表现。这是他晚年的自省和进步,是他的理性自觉和自我救赎。但无论如何,这都值得我们嘉许。
16、赫鲁晓夫积极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措施,这一次他得到了朱可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强烈支持。
17、出版商为了防止受骗,要求赫鲁晓夫证明这部书稿的真实性。但是,苏联的客观环境又不能允许他直接与书商联系,因为这是极其危险的一件事情。后来,有位朋友提出一个折中方案:赫鲁晓夫有一次出访日内瓦,一位外国友人送给他两顶特别的帽子,其中一顶是黑红色,而另一顶则是鲜红色。出版商要求赫鲁晓夫戴着这两顶“怪里怪气”的帽子,拍摄两张照片,然后和书稿一起送去,以此来证明书稿作者真是那个赫鲁晓夫。这两顶帽子极其洋气,赫鲁晓夫坐在自己别墅前的一张长椅上,对儿子大声地喊道:“快!把我的帽子给我戴上,我要试试,看大小合适不。”赫鲁晓夫夫人看着正要戴上帽子的尼基塔先生,一脸惊奇地对他说道:“戴上这样的帽子,简直不像个样子,这真的能行吗?”赫鲁晓夫回答道:“怎么会不行呢?只是有点花哨而已。”一台照像机已经被架好,赫鲁晓夫便随手戴上其中一顶帽子,然后对儿子说道:“赶快来一张吧!正好我也想看看,究竟会是个什么模样。”“咔擦”一声后,他又迅速地拿起了另外一顶帽子。
18、其实西方学者普遍对赫鲁晓夫评价挺高,甚至有人说,如果他对苏联的改革措施没有停止的话,1991年苏联就不会解体,但这一切只是假设而已。
19、对于反攻柏林,科涅夫那是雄赳赳气昂昂。他统率强大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和朱可夫的部队齐头并进,成功会师柏林,最终占领了德国国会大厦的是朱可夫的部队。
20、十多天之后,赫鲁晓夫在列宁山宾馆与一批著名作家艺术家座谈。席间,他借着酒性,当面威胁涅伊兹维斯特内:“您这个人很有意思,我欣赏您这样的人。不过,您身上既有天使也有魔鬼。如果魔鬼占了上风,我们就会把您打趴下,如果是天使获胜,我们就将尽一切力量来帮助您。”接着,他又粗鲁地当众斥责涅伊兹维斯特内:“你的艺术像什么?”他停了一会,找到了一个尖刻的比喻:“对。就像你钻进厕所的便桶里,从那里向上张望,恰巧看见上厕所的人的身体的某个部分。这就是你的立场、你的艺术!”
21、至于后来的“苏穗宗”赫鲁晓夫此时还是个中央书记,在新一届的苏联领导层中只排在第六位。
22、有钱就任性,有权就是真理的化身。颟顸的赫鲁晓夫着实荒唐的可爱!的确,在极权时代,权力可以给人平添自信,可以把人推上巅峰,可以使人至高无上。但任何源于权力的加冕都会随着权力的去势而土崩瓦解,身败名裂!
23、在外交上,他的“秘密报告”震惊了东欧集团,引发了东欧的一系列骚乱。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恶化,对中国的援助计划被撤销。冷战时期,赫鲁晓夫领导苏联对抗美国、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多次访美。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将苏联和美国带到核战争的边缘,但危机最终平息。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政变。赫鲁晓夫“退休”了,被迫淡出政坛,直到1971年去世。
24、1964年10月,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不料突然就“被退休”,那是因为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事变。
25、 有钱就任性,有权就是真理的化身。颟顸的赫鲁晓夫着实荒唐的可爱!的确,在极权时代,权力可以给人平添自信,可以把人推上巅峰,可以使人至高无上。但任何源于权力的加冕都会随着权力的去势而土崩瓦解,身败名裂!
26、一下子翘掉了他的政坛生涯,赫鲁晓夫统治苏联长达11年,而且苏联在他的统治之下,也逐渐变好。
27、尼古拉·多布留哈曾想通过曾任苏联代理总检察长的阿伯连采夫,找到这些珍贵的绝密材料,但是未能成功。尼古拉·多布留哈说,他得到的答复是,贝利亚案中的某些材料目前仍然不宜公开,而且该案的几本卷宗已被某些人移往其他地方,无法寻找……
28、这次美国之行更加坚定了赫鲁晓夫在苏联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为推广玉米种植,赫鲁晓夫经常下基层,亲自向基层农业领导人灌输“玉米思想”。
29、时间长了以后,赫鲁晓夫开始到附近步散步,住地旁有一个体养所,他一去那儿,休养所的人总是围上来,所断续续同他谈上几小时。
30、 赫鲁晓夫虽然挣脱了斯大林的束缚和钳制,但在现实的掣肘和自身的局限的双重挤压下,但他却始终无法走出斯大林时代的阴影。他的身体早已在新时代蹁跹起舞,而他的灵魂却依然在旧思想的泥淖里挣扎。
31、 斯大林得知后,下命令:不惜任何代价把列昂尼德从德国人手里“偷”回来,送到莫斯科。派到德国执行任务的“锄奸队”完成了这一任务,将列昂尼德“偷”了回来,送到莫斯科。根据活跃在敌人后方“锄奸队”收集到的列昂尼德的犯罪事实,莫斯科军区军事法庭判处列昂尼德死刑。 可以想象赫鲁晓夫当时的心情,他两次请求斯大林对他儿子从宽处理。于是,斯大林提出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此事。
32、农庄庄员的生活明显改善,1955年的平均月收入为25卢布,1965年达到3卢布。但苏联农业的粗放经营、低劳动生产率并没有被改变,农业产量受气候影响波动很大。
33、虽然赫鲁晓夫带领下的苏联科学家团队,没有搞出类似斯大林时代的原子弹,去打破美国的“核垄断”,进而让苏联跻身世界超级大国之列。
34、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期间,玛丽莲·梦露受邀参加欢迎赫鲁晓夫的宴会
35、赫鲁晓夫的这番话,使在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大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片刻后,宴会厅内又骚动起来,因为人们从赫鲁晓夫的话中捕捉到了惊人的秘密。
36、从赫鲁晓夫将斯大林拉下神坛这个行为来看,虽然造成了前苏联前后领导人政策执行不连贯,且后任攻击前任的恶劣影响,但是对于民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巴掌将其拍醒,从此,苏联人开始意识到,领袖也是会犯错的。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后来苏联解体的一部分思想基础。有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作用,但显然赫鲁晓夫是不需要这个解放的。继任的赫鲁晓夫,一边大义凛然的批评着斯大林的斑斑劣迹,一只手又效仿者斯大林,接过下属“上贡”的诚意金。从这个层面来看,赫鲁晓夫不可能是一位真心改革的政治家,他想要做的只是踩着斯大林的肩膀做第二个斯大林。
37、但由于苏联地理条件(主要是气温和光照)实在太差,玉米几乎不结“棒子”,加上国家机构人员腐败,从国外购进大“棒子”愚弄赫鲁晓夫,玉米运动终究失败。
38、这三个方面军绝对是当时苏联陆军中的佼佼者。它们的统帅合称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那么,他们都是谁?后来的人生结局如何呢?
39、老百姓得以从高强度的军事压抑中解放了出来,有时间追求自己个人的美好生活,苏联经济也有了轻装上阵的可能。
40、 比起斯大林时代,赫鲁晓夫对待自然科学界的知识分子多了份宽容。但囿于自身狭隘的偏见,他对作家、艺术家们还是心存芥蒂,认为他们并不直接给社会创造价值,反而还要提出一些不同的价值观,干涉社会政治生活,给苏共提出较为困难和难以捉摸的问题,是麻烦的制造者。因此,在赫鲁晓夫时代,许多著名作家和艺术家走上了流放他乡的不归之路。
41、这两位苏联最能打的元帅,在二战胜利后的命运很相似,都当过苏联的国防部长,科涅夫还当过陆军总司令,但很快他们都受到了斯大林的打压。这大概是苏联版本的兔死狗烹吧。科涅夫死于1973年,朱可夫死于1974年。
42、 后来,列昂尼德在古比雪夫出事后,赫鲁晓夫央求斯大林饶恕他的儿子,斯大林应允了。此时正值战争爆发,列昂尼德戴罪上了前线,当上了一名飞行员。 在一次战斗中,列昂尼德驾驶的歼击机向德国人的方向飞去,他失踪了。后来从苏共中央行政机关和克格勃一些人那里知道了列昂尼德的下落,他成了德国人的俘虏。最终他向德国人妥协,成了敌人手里的一张“王牌”。
43、幽居中的赫鲁晓夫对自己过去推行的一些政策开始反思,开始感到有些后悔,并向一些曾经受打击的画家、雕塑家表示歉意。
44、已经搬进新家的赫鲁晓夫还是会陷入到长久的沉默中去,他总是毫无预兆地突然用凄凉语调自言自语:“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始终认为:赫鲁晓夫的生命意义便在于苏联人民对他的需要。而现在,人民明显已经不再需要他了,所以日子也从此变得这样索然无味。不知不觉间,赫鲁晓夫的双眼已经浸满了辛酸的泪水。是的,他哭了。从1965年开始,赫鲁晓夫终于开始慢慢适应了每月领取养老金的日子。每天清晨起床后,他喜欢一边看报纸,一边激动地发着牢骚:“这简直就是垃圾,这叫宣传?笨蛋才会相信。”外出散步时,他也总是携带着那台短波收音机,这还是50年代时,一个美国商人送给他的。赫鲁晓夫经常用它来收听西方电台的俄语广播,然而来自于外国媒体的消息也并不能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