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2、尼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3、“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4、故他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之为“产婆术”,而把自己比喻为“知识的接生婆”,实际上是“智慧(真理,真知、真性)的接生婆”。中国人把这个词翻译成“知识”,实际上是不准确的。(苏格拉底道德名言)。
5、苏格拉底关于学习和教育的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6、爱情犹如麦地里采麦穗,弄不好就会空手而归。
7、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8、苏格拉底答道,道德会变得更为高尚,并无惧于最无情的怀疑者的攻击。“诡辩家是对的,”苏格拉底说,“道德比社会服从更重要。”
9、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10、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
11、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
12、他是如何开展教育的呢?他教学的特点很有趣。(苏格拉底道德名言)。
13、(2)在和苏格拉底进行问答之前,学生必须要对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否则问答的过程便无法开始。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有一定的要求,这样在问答的过程中才能够问有所答,不至于存在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比如前面的例子中,苏格拉底和学生讨论什么是善行,从学生回答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学生在问答之前对于什么是善行其实是有自己的理解的,只是对于善行的理解还不够完善,与苏格拉底进行的问答过程也只是帮学生完善了关于善行的概念。因此,如果学生在知识积累方面比较缺乏,问答的过程也无法顺利进行,那么之后,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15、自愿的人在忍受苦楚的时候,受到美好希望的鼓舞,就如打猎的人能欢欣愉快地忍受劳累,因为他有猎获野兽的希望。
16、并非如此!聪明的人只会效忠于他碰巧发现自己也是其中一员的群体,且这个群体的政策符合他自己受批判的欲望。无论他效忠哪些势力,无论这些势力身处何地,他都是按照自己的欲望来判断和行事的。即使是为了这些势力,他也不会牺牲自我——尽管有时殉难是一种奢侈,但生命本身并不是太昂贵的代价。既然这些势力是根据他自己的判断和欲望来定义的,那么,只有当他的行为偏离了这些势力所定义的目的,并在他恢复自我意识时,他才会与自己发生冲突。也就是说,只有当他不再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时,即他变得聪明时,他才会与自己发生冲突。主要的道德冲突,不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而是零星冲动的局部自我与有意识目的的协调自我之间的冲突。每个人内部和外部都有一个团体:局部的自我背后,是整体的自我。
17、如果没有骨肉,人的想法、愿望都无法实现。但是,骨肉是人存在的前提,并不意味着骨肉决定了人的本质,是人行动的理由。恰恰相反,骨肉是靠心灵支配的。心灵才是人成其为人的原因和理由。
18、美德这个词的含义中,原本就没有“道德”等意义,而只论智慧或愚蠢。是的,美德就是算计,这听起来很可怕:正确地估算你必须做些什么才能达到你真正的目的,认识你的优点及其所在,并为之做出努力——这是任何人所能不受猥亵地要求的一切,也是任何有智慧的人所能允诺的一切。
19、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20、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21、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22、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23、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不幸堆成一堆由大家均分,大多数人都会甘愿接受一份,欣然离去。
24、那么,无论社会责任如何,道德责任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责任。社会不一定就是道德——管它社会学怎么看呢。“正常的社会生活”未经思考与整合,且因未经思考而低于道德水平,姑且称其为社会性。道德是真正有思想的动物的特权。为了增加个人的自由而加强权力,这种非社会的行为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不道德的,即自我毁灭的不合理、不明智的行为。但是,即使在这样的社会中,道德也会超越社会的边界,并最终从行动与被批评的个人目的调和中得以定义。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伦理都浓缩于“做你自己”这句废话之中。那些随意使用这句废话的人,随随便便就把它当作生活的借口。因为生活充满了激情的气息,以及进化不充分的味道。需要提醒这些人——这主要是因为最受欢迎和最新的哲学推崇本能和嘲弄,只有通过深思熟虑和智慧,个人才能彻底地成为自己。漫不经心的行为,并不是为了成就自己,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消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