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为深刻的文学家。《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鲁迅曾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此书很薄,好像还不到100页。其中却汇聚了鲁迅思想中最精华最深刻的内容。同时文采竟也斐然独绝,实在是令人叹服。
2、众所周知的是,陈丹青是木心的学生。1989年,木心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陈丹青听了五年,记了厚厚的五六本笔记。陈丹青一直觉得,木心的作品好,要介绍给国人,但是又害怕国内读者对他不够熟悉。有了陈村的“一声大叫”,陈丹青终于将这个想法付诸实施。2006年,木心作品终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本,第一本是《哥伦比亚的倒影》,并配有《关于木心》小册子一本—因为国内的读者实在是太不了解他了。谁也没想到,这时距他离开人间,只剩五年了。
3、越是能把一切声音都听进来,你的心就越安静,而这种安静的状态是不会被噪音所破坏的。只有当你在抗拒某个东西时,亦即在你和你不想听的那个东西之间树立起屏障时,心才会出现挣扎。——《生命之书》
4、不止文学。英国BBC制作大型文献纪录片《世界文明》(20世纪以来的公众艺术教育电视片经典),中国部分,拟拍摄宋元以降的山水画。这部影片将探讨逾千年的中国山水画之路,摄制组为此来到乌镇的木心美术馆,拟将画家木心作为BBC千年历程纪录片的“一个开场的故事”,以诠释艺术的力量。
5、小说:《临街的窗子》、《婚假》、《夏狄的赦免》、《危险房屋》、《石佛》、《克里米雅之行》、《伐哀尔独唱音乐会》、《罗尔和罗阿》、《木筏上的小屋》
6、毋庸讳言,悲观主义是知识的初极、知识的终极
7、(从出事起到警察到达之前,双方不说一句话)
8、《理想国》是一部对话录、一部大综合著作,涉及到哲学、政治、伦理等诸面,而且语言颇富文学色彩,充满了思辨的味道与哲理的芬芳。此书着实开阔了我的眼界:原来几千年前的哲人的思想,竟已深刻到这种程度。
9、早在1993年,木心与童明就已经酌定中文版《豹变》,所以这本书也是一个飞越20多年的“文学之约”。
10、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11、一个充满着知识的头脑,只会阻碍你看到崭新的事物。知识便是求道者的障碍,它使得我们无法体悟那个在时间之外的东西。——《生命之书》
12、《守望的距离》《灵魂只能独行》是周国平的散文集。比起那些大哲学家来,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语言更中国化,也更质朴简单,同时绝不失深度。
13、代表作有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等,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等。
14、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他读书、绘画、写作,他在纽约给陈丹青、曹立伟等一群中国艺术家上课,讲世界文学史讲了五年。
15、《林肯中心的鼓声》是献给艺术家的,我猜也是木心献给自己的。木心大陆市面上的书基本都翻过,有数本反复阅读。以目前阅读体验,木心是文字和内容的顶级玩家,随便几笔(其实可能修改过无数遍),便制造出一种或浓郁或恬淡的氛围,这种氛围不是用词用句直接点出,而是在所有文字的背后,总有一个深厚的形象、一团生动的气息在那。
16、世上有许多大人物,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家。在那么多人物中间,要找你们自己的亲人,找精神上的血统。这是安身立命、成功成就的依托。每个人的来龙去脉是不一样的,血统也不一样。在你一生中,尤其是年轻时,要在世界上多少大人物中,找亲属。精神源流上的精神血统:有所依据,知道自己的来历。找不到,一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为有源头活水来”。西方也把《圣经》叫做“活水”。
17、今天,我一再提醒我的陈述必须保持克制。我只是他的学生,不是一位有资格评价文学的人。当此向大家介绍先生,我实在做不到像他的文字那样精确而恰如其分。我不敢说在座的朋友中没有一位读过先生的文章。人不能单凭一篇文章认识作者,尤其是像木心先生这样丰富、深沉而多变的作者;然而有时一段词语、一句话,就能透射光芒,直指人心,先生正是这样的作家。前天,当我接到印刷厂送来的册木心散文集,翻阅那些我在二十多年前就阅读过无数次的散文,再次感到先生是一个无解的谜——他来路宽阔,但没有师承,他秉承内在的意志,但没有同志,他与文学团体和世俗地位绝缘,他曾经长期没有读者,没有知音,没有掌声……这是他所追求的吗?多年来庞大的中国文学群体之外,我看见,这个人自始至终单独守护着、同时从不受制于五四开启的价值、精神与世界观,凭一己之身、一己之才,持续回应并超越五四那代人远未展开的被中断的命题——譬如白话文如何成熟?譬如传统汉语在当代文学的命运与可能性,譬如中文写作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譬如在世态与时代的种种变幻中怎样以文学挽救文学……我们或许会说,几代文学家都在寻索实践同样的命题,但现在有了比较的机缘:一端,是我们历来所见的庞大的中文写作;一端,是木心先生的书。我们会看见,前者所有的,木心先生那里半点无有,前者所无有的,请在木心先生书中见——我所谓的“有”与“无有”,是指什么呢?
18、《尼采读本》和《尼采散文》是尼采哲学著作的精选集。读精选集,往往是聪明选择。
19、读木心,在承习东西文脉的用心之作里,遇见这早熟而晚成的天才。
20、一到画室坐定,林先生惯于这样问,我择其从不说一个“随便”,如果我问客人,也愿他有所指定——五十年代的中国大陆,所谓“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能一坐下来就得到主人亲手倒给你的一杯莱姆(柠檬)或白兰地,感到分外瑰美,真是愚不可及了。酒、茶、言、笑,有时去附近的川菜馆“洁而精”共餐,最快乐的当然是看林先生的新作,一位画家,必定是一位批评家,创作的过程原系批评的过程,尤其画到中途,这位批评家岸然登场,直到最后画完,他还理所当然地逗留不去,至此,画家退开,画装框,上墙,画家成为观众之一。除了这种态度,还可另有态度:当别人看他的画时,他在旁看别人的表情(面部的、肢体的),听别人说话(无论是贬是褒是理解是误解),那时,他等于借了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的画,凭借别人的心智来掂估自己的精神产物——林先生之喜欢我们看他的画,说他的画,大致由于上述的缘故,他叼着烟斗,双臂交叠在胸前,微微笑,时而大笑。
21、这句诗似乎不可解释,钥匙与锁在爱情中的意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2、甚至,连从前的月光也很慢,流云也很慢,雨水也很慢……一切都慢得有点闲, 有点懒,慢到可以躺在高高地谷堆旁边,消磨整个黄昏,在睡意朦胧中枕着爷爷的胳膊,看星星眨眼…… 从前的日子很慢很暖,裹在淡淡的烟火里,日日年年 “清早上火车站”,随之勾起的是当时的记忆画面,“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23、我们要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留下位置。——《康德哲学讲演录》
24、“文学是可爱的”——不要讲文学是崇高伟大的。文学可爱。大家课后不要放弃文学。文学是人学。至少,每天要看书。
25、诗:《如烟之姿》(长诗)、《非商籁体的十四行诗》(100首集)、《蛋白质论》(短诗集)、《十字架之半》(短诗集)
26、我的悲伤往往是由于那些与我无关的事件迫使我思考
27、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28、默然、蔼然、萧然,却显得很融洽,这是一种本领
29、 木心经典作品,单册盒装书——弟子陈丹青说,“木心真有这个力量,你稍微一个小时放下自己读它,他会点亮你”。本盒装书《木心作品一辑八种》收入木心*早为大陆读者所识的八种经典作品,《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即兴判断》、《西班牙三棵树》、《素履之往》、《我纷纷的情欲》、《鱼丽之宴》。
30、这是安身立命、成功成就的依托。每个人的来龙去脉是不一样的,血统也不一样。在你一生中,尤其是年轻时,要在世界上多少大人物中,找亲属。精神源流上的精神血统:有所依据,知道自己的来历。找不到,一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为有源头活水来”。西方也把《圣经》叫做“活水”。
31、毛边书分为已裁版和未裁版,本店所售的毛边书为未裁版,需要读者自己裁开;在收藏市场,未裁毛边本升值空间更高,甚至成为新贵传家、收藏、保值的新宠。
32、 《鱼丽之宴》是我“答客问”之类中的某些选篇,触及的话题虽只限于文学、艺术,因为也自有一番纷繁,故美其名日“鱼丽”如此则原想叙叙人生上的利钝成败,结果变成了一场酒酣耳热的飨宴。
33、以林风眠先生漫长一生的艺术劳作的全过程而论,六十岁前后可说是他个人的“壮年期”,九十岁才是晚年,自从他到了香港以后,我衷心祝福他身心得以康复,优游颐养于新天地,出新作品——据可考的记载,文士史家造兵燹火灾而著作尽失的实例,不算太少,后来由本人凭记忆重写而毕功者亦历历可指,那是因为中国的文字向来是成诵成吟的,容易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况且叙述性的记录员,资料性的搜纂,还可以有所摸索攀援,唯独绘画,非写实的画,即兴式的画,超越画家自身的正常水准的画,当时下笔若有神助,过后则鬼神不灵,无可奈何——是故劫后余生的艺术家所能再尽的努力,在于捕捉新灵感,创造新作品,反之,牵萦于对过去的杰作的悼念,总是想着“以前我是怎样的画的”——自己模仿自己,自己拷贝自己,即使做到貌合,总归落得神离,一片公式,一滩概念,模仿自己比模仿别人更不济。“灵感”是无上矜贵的,只在清新的心智湍流处,它才偶尔轻轻掠过,它从不肯停栖于僵木枯枝上,“灵感”是最难邀请的,如梵乐希所吟咏,多少个夜晚的虔诚等待,一次青春怎够用,必得期之于二度三度的青春。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