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学们,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安徽泾县游玩结束,要离开时送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诗,诗歌情感丰富,表现了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谊。朗读这首诗的时候,要着重表现出李白看到汪伦前来送别时候的惊喜、愉悦。请大家朗读、背诵。
2、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在肖老师的毅力与细心辅导之下,肖铁的作文进步很快,写作艺术不断提升。高二的作文就被选入了高考语文试题,真是令人佩服。而肖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作品也已经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以及加拿大、韩国和新加坡汉语教材。都这么厉害,难怪人们称赞他们是“文坛父子兵”。
5、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6、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7、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赠汪伦)。
8、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9、李白乘船正要远行,忽然听到岸边传来送别的踏唱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10、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11、汪伦是李白的朋友。从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来看,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到现在。
12、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13、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14、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15、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16、如果每个孩子都拥有这样一本书,并且仿照着肖氏父子的做法来指导作文、来写作文,相信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17、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18、那么接下来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把这首诗拍成画面,镜头语言是什么样子的呢?首先是一个俯拍的大全景,深不见底的桃花潭上有一叶小舟,有一个人独自站在船上望着远方,这就是诗人李白。
19、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20、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匹,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21、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22、忽然,一阵悠扬的旋律惊醒了沉思的诗人。汪伦和村民们纷纷来到岸边,踏地为节拍,击掌以当歌,来送别出游远方的诗人。他们知道,诗人是天下人的诗人,没有什么,可以让诗歌的翅膀停止飞翔!
23、肖复兴先生的儿子肖铁是“文二代”,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04年又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东亚文化系。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就读于北京汇文高级中学。现居美国,执教于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
24、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5、他眨眨眼睛说:“当然有了这些小虫子,牵牛花更生动了,像有蟋蟀在叶底下这幅,显得花一动不动,特别安静!有蜻蜓飞这幅,花好像随风轻轻在动,像活了一样……”
26、李白乘船将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送别的踏歌声。
27、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